中國式父母

最近一篇數落父母的長文在網上傳開了,能如此吸引人眼球無外乎兩點原因:主人公的「天之驕子」身份以及我們對中國式家長教育的感同身受。


毫無耐心

上周在畫室,老師帶了自己兩個侄子侄女來,因為畫畫可以培養小朋友的創造能力。男孩叫Marco年紀小一點5歲的樣子,女孩叫Isabel,長Marco兩歲。不一會兒,Marco弄的滿手是顏料,還不斷地擠顏料瓶,發出雜訊,還想用臟手去抓東西。同樣是小朋友的Isabel都忍不住了,生氣地抓住Marco。老師倒是沒有慍色,就讓Isabel放開他。兩個小朋友鼓搗了兩個小時,滿地都是顏料,畫了兩幅畫,(準確的說是塗鴉),但被老師大加讚賞,覺得很有創造力。

這場景到國內來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家長會覺得一個小孩兒懂什麼,畫又畫不像還浪費材料(顏料並不便宜),還弄的滿地都是,如果小孩兒再不聽話,上去就是一記耳光。

我和我爸交流並不多,想起來大部分都是小學一年級教我做數學的場景,極其沒耐心,錯了就打,沒教兩句就出去抽煙了。以前去學校教小朋友,家長每次見到老師們第一句總是:錯了就打,老師千萬別手下留情。

作家胡適回憶幼年:有些鄰居喜歡當眾體罰孩子,好顯示自己多麼嚴格,多麼不留情面,多麼會「教孩子」。

體罰和言語上的侮辱實際上就是想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儘快讓孩子達成家長期望的樣子,本質上和各種興趣班,奧數班一樣,是父母的懶惰。


愛諷刺挖苦

美國作家何偉1996年前來到中國四川涪陵,在一所鄉村中學當英語老師,後來他寫了一本叫《江城》的遊記,裡邊有一句:

中國父母很喜歡諷刺挖苦孩子,並覺得這讓他們保持謙虛,有利於他們成長。

我當時在kindle上讀到了,深以為然。

我平時會把畫的畫和一個在西班牙認識的長者分享,他每次都給我很多鼓勵:真羨慕你能畫這個/你很有天賦/不要放棄,而且非常真誠。但我從來沒把它們給我媽看,她甚至都不知道我在學畫畫,因為我知道和她分享的結果總是讓人掃興:學這個有什麼用?你畫的又不像,你有這個功夫不好好學習?

到現在讓我回憶我家長對我的鼓勵,不能說沒有,只是在我真正到崩潰邊緣的時候他們會給一點,而一切的始作俑者也恰恰是他們。

刻薄永遠不會是有利的東西,家長們或許認為這種激將法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不斷進步,但很多時候適得其反:一旦傷害了他的自信心,他只會不斷懷疑自己,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在那片長文的評論中,不乏這樣的聲音:不都是些小事么,這麼大了還耿耿於懷。父母為你做了這麼多你都忘記了?

首先,那些你覺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對別人不是。平安夜去西班牙室友家裡吃飯,吃的好好的,不知怎麼講起小時候的事情,室友和她爸爸爭執起來,氣氛突然有點尷尬。吃完了飯回家開車回家,室友和我說她一直記得他父親小時候對他媽媽的一些過激言行,舊時的大男子主義,「我們每次說起這個就吵,在這件事情上我永遠不會原諒他」。

其次,這種中國式的「勸和」沒有絲毫效用。我和我爸媽在解決問題,你一上來就說「你爸媽如何如何辛苦,為了你如何如何」,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你硬要一個父慈子孝的五好家庭式結尾我也能給你,但沒法解決問題啊。

你和他說道理,他和你講倫理。

說了這些,平心而論,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已經無法挽回,父母到了這個年紀你再讓他們去改也是不可能了,所以比較明智的還是減少在家時間,每次見面挑輕鬆的話題講,不要再試圖去說服他們什麼了。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折騰,每代人也有每代人的使命。我們的父母可能也算是竭盡全力去做了。我們逐漸長大,會意識到上一代教育方式的不當,那就要吸取教訓。作為一個可以控制自己行為的成年人,不能動不動把鍋丟給什麼「幼年時期的創傷」,長文的主人公後來也去學習了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是成年後的一種自救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你活得光鮮亮麗,父母卻在低聲下氣》一文,算是道德綁架嗎?
如何科學追奶?哺乳期母乳不足,如何科學增加奶水?
因為父母將子女撫養成人,所以子女孝順父母就是應該的嗎?
給爸媽最好的禮物......

TAG:父母 | 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