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建盞(三)
宋代理學盛行,古建州理學之風尤甚。北孔南朱,朱熹晚年在建陽講學,卒於建陽,葬於建陽。因之,古建陽有「南閩闕里」之稱。
吾道是:建盞因其「隱而大美」、「大道至簡」的理學審美在宋代獨受青睞。
黑釉瓷是中國瓷器當中傳統釉色之一,唐代便開始盛行。而宋代對於「鬥茶」技藝的極致追求直接刺激了各地黑釉瓷窯口的茶具生產,也使黑釉瓷進入到了高峰期。
天下瓷器,雖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紋上通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但唯有建盞「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每一盞均有各自不同的釉色,變幻莫測,出其不意,是「天工」與「人巧」的邂逅,引發人們對未知的無盡想像,加之建窯建盞為宋朝皇室提供御用茶具,使其盛名揚名天下。
在建窯建盞的影響下各地瓷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省外江西、浙江、重慶、河南、山西等地都紛紛燒制,建窯風格的黑釉瓷器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在宋代屬於黑釉瓷的典型的生產的窯廠,建盞在宋代是最好的茶具,由此就促進了中國黑釉瓷大規模的生產,形成了建盞的標準,也即黑釉瓷的標準。
眾多深受建窯影響的窯口中位於武夷山的遇林亭窯,與建陽十分接近,是受建窯影響最大的窯口之一。從遺址中發掘出的大量瓷器表明遇林亭窯的瓷器產品以"茶盞"類茶具最為大宗,所產的黑釉盞胎骨粗厚、造型簡樸、大多烏黑無紋、少數呈現兔毫紋。
建窯在宋代獨領風騷,有追隨者,自然也有另闢蹊徑者。譬如江西的吉州窯,建窯風格的瓷器對它的影響不只是簡單的仿燒,而是適應市場需求,走變化靈活之路。
從早期和單色黑釉和黑釉裝飾開始逐漸發展到各種窯變色釉的裝飾。遇林窯址因受原材料限制,它的胎的含鐵量比較低,釉的含鐵量也比較低,形成灰白胎,釉大部分呈紅褐色,釉層比較薄。
吉州窯它有很多創新的東西,包括我們講的剪紙貼花、木葉天目這一類。同時吉州窯又吸收了國內很多窯址的燒制技術,包括我們建窯兔毫的燒制技術,包括我們陝西磁州窯的描繪技術,就是繪褐彩的這種技術,兼容並蓄,把中國的很多的一些先進的技術融合進去。
但是,我們應當知道建窯其實特指水吉窯,只有水吉窯生產的產品才能稱之為建盞,只有水吉窯生產的產品才能刻「供御」、「進琖」銘款,它是黑釉瓷器的代表性窯場。
而茶洋窯、遇林亭窯、東張窯等窯口雖然生產黑釉瓷器,但其作品器形、胎體、釉色與建盞差別甚大,且生產年代、歷史地位、產品質量無法與水吉窯相提並論,故不能稱之為建盞。
將水吉窯、遇林窯、茶洋窯共同列為建窯,實為不尊重歷史事實,誤導傳統文化之繆論!宋代流傳至今的作品可以證明,水吉窯即建窯,其產品即建盞。而其他窯口生產的黑釉瓷器,在宋代從來沒有命名為建盞,充其量視為建窯系,屬偏窯口。
無論是引領其他窯口的發展方向,還是促使吉州窯另拓天地,建窯的興盛所帶來的影響在當時是極為深遠的。
這是一個時代在一項技藝的追求上達到的極致,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區文化、藝術和技藝完美融合的縮影。
推薦閱讀:
※仿一本拿戈瑪第經集
※中國傳統首飾製作工藝(三)
※鋼筆尖可以自己打磨嗎?
※一本歐洲古典裝幀書籍的製作
※參遇話刺繡 | 巧奪天工形神備的粵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