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這本書感到驕傲

從編輯的角度來說,《民間應用帖牘箋注》無疑具有一本書該有的價值,那就是:

對某些人,在某種情境下,有某些特定用途。

某些人,指那些鄉間的寫帖先生,或民俗學者、愛好者、寫作者。

某種情境,即婚喪嫁娶、家庭糾葛、經濟契約等民間往來,需要「立字為憑」,或彰顯其儀式感和隆重性。

某些用途,是這些尺牘文書可以給寫帖先生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就像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相傳的那樣。惜乎這樣的藍本已經不多。

出版相當於某種意義的團購或眾籌,當一本書針對的某些人、某些情境、某些用途達到一定數量規模時,即可付梓,批量生產。

我看到這部書稿時,基於以上判斷,相信它應該具有出版價值。

在讀庫小團隊的努力和眾多師友的襄助下,這本書妥帖、及時地出版了。

但我和這本書之間,並非簡單的編輯出版關係。

《民間應用帖牘箋注》,作者名諱張煥瑞,是我的父親。

《民間應用帖牘箋注》內頁。

我的父親十五歲失怙,當時他剛剛升入高小(相當於現在的初中),旋即輟學,養家糊口。個中艱辛,不提也罷。

由於學歷太淺,父親終生都對知識和學習抱有饑渴態度。我的童年時代,家境拮据到捉襟見肘,但他依然訂閱了《新觀察》《旅遊》《文史知識》等雜誌,還有專供我的《中國少年報》和《中學生》。等我的大學學業結束,他依然輾轉於各種成人函授和自考班中,並最終有了好幾個專業的大學學歷。他去這些班上課時,是真的認真在學,毫無矇混之態。看他的課堂筆記和作業,時常令我汗顏。

2016年下半年,父親被查出身患肺癌,且是很麻煩的那種,不能手術,不能吃靶向葯。其後,他往返於腫瘤醫院和家庭之間,經受各種化療、放療,並未間斷幫助兒女料理家務。

2017年中,父親把已經完成的書稿交給我,就是《民間應用帖牘箋注》。此前我曾見他桌前擺放的手稿,包括從趙縣老家帶來的參考文獻、民國年間手抄的《應酬撮要》,因年代久遠,加之天災人禍,保存狀況不佳:水漬痕迹明顯,紙張發黃變脆,有不少頁面粘連或碎裂。沒想到他這麼快就已經完稿。

他介紹自己的書稿,是以《應酬撮要》為主,又從他處輯錄,共約一百七十例帖式文牘,逐條複核批註,又整理了「常見詞語淺釋」。

2017年12月初,《民間應用帖牘箋注》出版,父親在病床上見到成書,非常欣慰。

2018年1月14日凌晨,父親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二歲。

父親交給我的,是工整的手寫稿。

父親曾對我說,他還至少有兩本書的寫作計劃,一是我們家鄉的方言,一是整理家鄉的民間故事和童謠。

很遺憾,不能為他編輯出版這兩本書了。

父親在世時,村子裡的許多紅白事就由他來寫帖,並且擔任「總理」。他的喪事,則由得其操辦的鄉親們來打理,極享哀榮。

我注意到,如今老家的報喪和其他往來,也多用電話或微信來解決,已經沒有人寫帖了。

父親編著的這本書,針對的那些人、那些情境、那些用途,是否已經日漸式微,直至乏人問津,消失不見?

但我依然為我的父親,為他的這本書感到驕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讀庫》?
「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得味道足」——一個人的生物藝術繪畫史
抱歉,我們做不到那麼賤
美國有沒有類似《讀庫》的文化刊物?

TAG:读库 | 书籍推荐 | 张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