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翻譯:有物混然而成,先於天地而生。寂靜啊空虛啊,獨自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為萬物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取字叫做「道」,勉強取名叫做「大」。「大」又叫做「逝」,「逝」又叫做「遠」,「遠」又叫做「反」。「反」是道的運動,「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

(備註:1、本段開頭總領全文基調,告訴人們描述之對象,即「道」,包括其特徵特性,同時表明其為萬物天地之本源,全文即圍繞「道」而展開。

2、混,不是混沌的意思。天地由混沌初開而生,混沌在天地之前,道是一直存在的(即無生無滅),更在混沌之前。故而混沌並非自太初便存在,太初只有無盡的寂靜與空虛。

3、其「勉強」稱之為道。人的認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認知去闡述無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故而為「勉強」闡述。

4、「逝」「遠」「反」都是「道」的特徵,「反」即「返」,表明了「道」的運行方式,所以不難明白古代為何那麼崇拜圓這個圖形了吧,因為它最接近於「道」。

5、「弱」是道的運用,因為強梁者不得其死,因為「反」是道的運動,物極必反,至弱便是至強。圓無稜角,無法傷人傷物,又不會使己受傷,可謂至柔至弱,亦為最強。

6、從「獨立而不改」可知,「道」並不是混沌,一來不必運用兩個名稱,二來混沌初開分為天地,並非獨立不改。那何來「道」獨立而不改之說?借《知北游》言: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對於道在哪裡,每個人也有同樣的疑問,因為從沒有人見過,莊子的回答是:這個問題原本就沒有涉及到本質,因為道無所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辭來說明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周」「遍」「咸」,或是本段「大」「遠」「逝」,只是名稱不同,實質是相同的。其以豬的下腿肥了全身必定是肥來舉例道的無處不在,我們也對「道」做出過勉強的解釋,所以說道化生萬物而依然獨立不改。

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該句即是說天下萬物最初產生於物質,而物質最初產生於能量。科學已經證明,物質無限細分下去最終空無一物,可見「有」即物質,「無」即「空間」本身。之於人亦然。《陰陽應象大論篇》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意思是,水火是陰陽的徵兆,味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源於化,化即化生。人體之精來源於食氣,氣指天氣;形體能量來源於食味,味泛指食物。化生為精,氣成為形。所以中醫告訴大家氣是事物的本質,決定事物的性質、狀態及存亡是沒有問題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翻譯:道空虛,然而有人卻使用不會窮盡。深邃啊!好象萬物的宗主。隱秘啊!好像有實際存在。我不知它是誰家之子,好像在天帝之前。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萬物。萬物背負陰而抱向陽,以兩氣交沖作為「和」。天下都對我說道大卻好像不具體。正因為大,所以好像不具體。如果具體,它很早就渺小了。)

(備註:1、該段承接上段繼續對道進行闡述,包括其特性與功用。「而用之或不盈」疑為「而或用之不盈」的倒裝。

2、「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在此重申道是萬物之宗,在天帝之先。《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與此同意,在描述道的特點外,表達了道在混沌、天地之前;無為無形故而「似」萬物之宗,「似」或存;「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即有「獨立而不改」之意。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是化生之意,此為道化生萬物之大體過程,後文有詳細敘述,《天地》亦有大略描述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翻譯:最早只有「無」,沒有「有」也沒有名字。而後「一」興起,有「一」而沒有形狀。萬物得之以為生叫做「德」。未形者(就是混沌)產生分別,(陰陽)親密無間叫做「命」。(陰陽)滯留運動進而化生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儀理法則叫做「性」。修性返歸於德,德會同於太處之境。同於太出則虛無,虛無則大。合喙如鳴,喙鳴如合,與天地相合。它的合不露蹤跡,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叫做玄德,同於大順。

4、「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有生命者無生命者莫不如此,事物之形成和存在依賴於物質和能量的密不可分。水火為陰陽之徵兆,以火為例,燃燒這種現象不能單獨存在,必須有可燃物作為支持,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能量也是常識。維持事物穩定存在的原因便是沖氣以為和,如果世間物質與能量處於極不平衡的狀態,則天地動蕩不休,萬物不得安寧,人則疾病暴起。

《周易》全篇無不在講述陰陽之道,《黃帝內經》也大體如此,篇章雖多,但無不是以和為貴,天地之道如此,人之道亦然。)

5、「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此為大道無形之意,無形故不受限制,譬如靈魂,禁錮於肉體之內則處處受限,而融合於大道之中則與天地其壽無有竟時,所以從宏觀的尺度上講,我就是宇宙本身。

6、人為天地合氣化生,故而周身無不符合天地陰陽之道。譬如天地由混沌而分,人則始生而無性別,三月成形而後乃分,此皆為「一生二」焉。7、天地化合,人乃生之。那陰陽是如何在人體內交匯的呢?《太陰陽明論篇》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曰:「足太陰者里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於是,人體上下交通,外內相關,陰陽得以交沖而為和。)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翻譯:秉持「大」象,天下歸往,歸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寧靜太平。音樂與美食,使過客止步。道說出口,平淡無味,看不見,聽不到,使用沒有窮盡。)

(備註:1、上段講道的大,該段則緊接闡述執「大」之益處,即可使天下歸往而太平,又闡明道的特性,即看不見聽不到用不盡。

2、道又曰大,大則容納,譬如海納百川,故守大道則可歸往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翻譯:看不見叫做夷,聽不到叫做希,摸不到叫做微。這三者不可追究,因此混沌為一。它的上面不光明,它的下面不陰暗,無邊無際不可以命名,又回歸於無物。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稱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後面。把握著古時之道,來駕馭當今的事物。能了解往古的初始,就稱為道的綱紀。)

(備註:1、與上文對接,並闡述道生一的過程。

2、惚恍其實就是混沌,我們說「一」就是混沌,其實「一」與混沌稍有不同,混沌的特點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故而不可名。那麼「一」呢?簡而言之,「一」為一團「和」氣,即陰陽未分時之「和」氣,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故而混沌便是混沌,「道」即所謂無極,「一」即所謂太極,「二」即所謂陰陽。

3、「復歸於無物」,無物即虛空,為道之狀,由此可知,道先生混沌,混沌又生一。《天瑞》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該段可以很好補充這個過程,「氣」即能量,「質」即物質,「渾淪」即混沌,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所謂太易,是指還沒有能量產生;所謂太初,是指能量開始產生了;所謂太始,是指能量有了一定的形態;所謂太素,是指物質的開始。能量、形態、物質具備卻從未分離,所以叫做渾淪。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所以叫做易。易沒有形狀與界限,易變化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九是變化的終極,於是又變化而成為一。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的上升成為天,濁重的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氣,萬物由此變化而生。」

該段同時正是「反者道之動」的體現,道生混沌大體分為四個步驟,而混沌生一大體又可分為三個過程(即「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兩者相合即「一」變為「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此即「七」變為「九」,物極必反,故「九」復變而為「一」。)

4、「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叫做混沌,混沌之所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科學的解釋是因為維度不同,有混沌之時尚未有天地。

5、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這就是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曰一切儘是虛妄,任物者唯有心而已。後文再詳細解釋。)


推薦閱讀:

TAG:老子人物 | 上古社会 | 紫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