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型糖尿病:平穩心情,「hold」住血糖

隨著醫學人員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糖尿病這種疾病的影響了。這裡面的心理因素也就是指的心情,那麼心情對血糖和糖尿病的影響有多大呢?

一、關於負性情緒

情緒是指個體由於對外界事物或生活事件的不同認知所產生的不同內心體驗,如喜、怒、哀、思、悲、驚、恐。而負性情緒顧名思義是特指"不良內心體驗"。日常生活中及醫學臨床實踐中常見的負性情緒是焦慮和抑鬱。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核心,不同認知必然伴隨產生不同內心體驗,因此包括焦慮、抑鬱在內的任何正性或負性情緒首先均應被理解為正常情況。而在遺傳素質、個性特徵、應激事件及其他自然、人文環境影響下,正常的情緒可發展為病理性情緒障礙,這就是臨床所經常面對的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概括情緒及情緒障礙的生物學研究表明,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生活事件引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過度活躍,其直接結果是導致血漿皮質醇的增高或皮質醇受體的超敏狀態,從而引發軀體各系統的一系列變化,如中樞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軸)功能異常、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軸)功能異常、胰島毒性作用以及胰島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等。由於"學科壁壘",精神醫學僅關注負性情緒所產生的體驗,而並未系統地關注情緒,特別是負性情緒所帶來的軀體效應;同樣由於「學科壁壘」,內科學的各個分支僅關注軀體疾病,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生物源因素而忽略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對軀體病理過程的重大影響。

以交通建設為例,以一個中心城市為原點,向各個方向所修建的放射狀高速路雖然壯觀,但均是"不歸路",要使一個中心城市真正四通八達,就必須在這些放射狀高速路的基礎上不斷修建"環路"。多學科交叉共同解決一個問題、學科融合乃至大醫學概念的提出就是醫學領域所正在構築或即將構築的"環路"。因此無論研究還是防治任何軀體疾病,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時,情緒因素均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現舉臨床病例說明這個問題:

患者,女,51歲; 1年前因乏力、消瘦、多飲就診,實驗室檢查診斷為糖尿病。以二甲雙胍1~2 g/d治療,效果不佳。患者自訴近1年來心煩、陣發心慌和坐立不安,入睡困難伴早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睡。與丈夫長期分居,母女關係密切。2年前,女兒外地上大學。此後近2年時間,患者獨自生活,基本不與人交往。患者近1年內因工作調整非常苦惱。

因以上情況轉入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治療。維持原有糖尿病治療模式,同時給予阿普唑侖2.4 mg/d及帕羅西汀30 mg/d以抗焦慮和解決睡眠障礙。治療4周後,患者睡眠改善,同時自述情緒好轉。由於患者在入院之初曾述無情緒低落問題,故治療4周後醫生再次問及為何當時未訴及情感問題而現在又主動表示情緒好轉。患者稱自己心情不好已很久,所以自己理解當時的情緒是正常的,而經過治療以後,情緒真的好轉,通過比較才意識到自己情緒一直都是低落的。同時患者血糖各指標基本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所需降糖藥物劑量明顯減小。

二、上述情況的原由從何而來

可以從「應激理論」來解釋此種現象。所謂「應激」 又稱為應激反應,指得是機體在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應激的最直接表現即精神緊張。那為什麼「應激」反應會影響健康呢?對這個問題,科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目前雖尚無定論,但大多傾向於人在不同情緒狀態時,下丘腦、腦下垂體、自主神經系統都會有一定的生化改變,並由此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變化。這就是情緒可以致病的生理學基礎。「應激」反應對糖尿病患者影響較大,每當他們心情不好時,下丘腦和垂體產生的激素會直接影響到腎上腺,造成腎上腺功能紊亂,結果又直接造成激素紊亂,這種紊亂會造成血糖波動。人們都知道,控制血糖是戰勝這種疾病的關鍵。因此,要穩定血糖,必須要緩解「應激」效應。

三、保持好的心情很重要

想要控制好血糖,不單單要運用到控糖的「五架馬車」,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很重要。眾所周知,在現實的生活中的壞情緒總是圍繞著我們的,而且還很容易繁衍,極易纏繞著每個年齡階段的糖友,原因何在?因為內分泌疾病本身就是一種容易造成情緒波動的疾病,加上糖友的禁忌較多,食物上的限制,搞得人心煩躁;加上每天需要注射胰島素,對一些貧困家庭而言,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負擔,也容易因此而心煩。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容易治療好。所以,當病人被確診為糖尿病後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有的患者因病或焦慮或憂傷,擔心自己再也不能和常人一樣生活了,或因此而心情煩躁。殊不知,壞情緒對糖尿病的影響較大。傳統醫學認為,七情過極可導致人體氣血紊亂,氣鬱日久便能化火,以灼傷體液。陰虛則陽亢,引起消渴病。所以,心情對血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飲食、進行合理的運動鍛煉之外,還需要重視心情的影響。

因此對於每個糖友,身體上的疾病可以用藥物治療,更多的是需要關注心理上的疾病。當糖友有情緒方面的波動或遇到某些心理刺激時,需要及時予以情緒調整或心理干預,會更有利於血糖的控制,也會儘可能地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滿意度。

我們都必須得要正確面對這個問題:糖尿病雖然還不能徹底治好,但完全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不必背思想包袱,從容面對,讓好心情驅走心中的陰雲,完全可以做到帶病長壽,帶病活出好質量的生活。

摘自:糖糖圈APP-1型糖尿病專用APP

每天打開糖糖圈APP,學點控糖乾貨、有料又有趣,更有糖友有愛互助,讓1型糖尿病更有趣!

推薦閱讀:

這種藥物拯救了上億患者,發明者卻只收了 1 美元
糖尿病專家為您開的控糖運動處方 請糖友查收!
【敷料前言】阻礙糖尿病足潰瘍癒合的因素
糖尿病足不可輕視,生活中要注意
換了幾家醫院都沒查出怪病竟然是「糖尿病」,是誰的問題?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