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偷拿外面的東西?你的管教方法影響他一生

前幾天,一位媽媽留言說,她在送讀小學的兒子上學的時候,發現孩子的書包里裝了兩個很沉的玩具。

打開之後才發現不對勁,因為家裡沒給他買。

她一問孩子,孩子更是支支吾吾,眼神躲閃。

這時她覺得這個不對勁,但是怕自己的唐突傷害到孩子。

她就忍住,想等到有了辦法再說。

平時一直教導孩子要誠實善良、不能撒謊,不能亂拿其他人的東西。

但自己的孩子卻這樣做了。

我想對每一位媽媽來說,都會一時間手足無措,心急如焚。

幸好這位媽媽夠冷靜,沒有當場爆發,而是在想對策。

最後知道孩子是在樓下超市拿的。

當時還叫了媽媽過去,但是沒有跟媽媽提過這件事。

其中也許有誤會,孩子以為媽媽會付錢?

還有就是孩子忘了付錢這回事?

我們當然希望真實的答案就是如此。

然後可以靜心下來思考自己該怎麼引導孩子。

又可以耐心地觀察孩子的情況。

就在這位媽媽留言之前,我也遇到了一件這樣的事。

有一次接兒子放學。

回家後才發現他的手裡一直抓著一塊小瓷片。

我一看就知道是他們幼兒園樓下的沙坑圍檔瓷片。

藍色的小玻璃瓷片,很漂亮。

我問他:「這個小瓷片哪裡來的?」

「我們學校撿到的。」

「是不是沙坑那邊的瓷磚?」

他吃驚地看著我,然後說:「是的啊。」

「是你摳下來的,還是它自己掉地上了?」

「它自己掉的,我在沙子里撿到的。」

「原來是這樣啊!但這是幼兒園的東西耶!我覺得你應該交給老師,說不定他們會拿去修補,下次一定要記住!」

「好吧!」

然後第二天他又帶去了學校。

但是結果我沒有問他了。

因為我知道幼兒在幼兒園的時候,常常會帶一些自己心愛的東西回來。

有一個朋友說他女兒甚至把幼兒園的棉絮都摳了一點點,帶回家給洋娃娃做被子。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某件東西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界限並不清晰。

特別是父母還沒有告知他們規則的時候。

就算是大一點的孩子,也還是不知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正確。

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因為喜歡這件東西而將它放入口袋,被帶回家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就像從路邊撿來的一個小瓶蓋一樣。

但父母還是有責任要引導孩子,讓孩子樹立物權意識。

因為物權意識不明確,以為這個世界的東西是可以隨便拿的。

孩子的最初表現就如同小動物一樣。

比如對於狐狸來說,他們會覺得自己看到的雞鴨就是自己的獵物,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物權意識,只有生存的需要,想吃啥就去抓。

而對於家養的動物就不一樣。

比如一頭小狗,它剛開始見到你吃東西,恨不得跳到你的飯桌上一起吃。

但是你會教它規矩,在邊上好好待著,不要上桌,訓練後它會明白怎麼做。

孩子也需要這樣的引導和教育。

我們人類社會需求明是非而有規矩。

當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就會明白一點「我的東西就是我自己的,我要維護。」

有了這個基礎後,就能引導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權。

就可以開始理解「別人的東西是屬於別人的,你不能隨便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

「公共場所的東西是大家的,也不能拿回家。」

這一切的基礎在於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不要逼迫孩子去分享,因為那樣只會逼著孩子覺得什麼東西都是通用的。

當然,孩子還會提出一些問題,我們要耐心去解答。

前幾天兒子又拿了班上的一個小積木片回家。

這次我的態度有點嚴肅。

他告訴我,這是撿的。

我說公共場所的東西,就算是撿的也不能拿回家。

這時小傢伙很認真地問我「爸爸,拿和撿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原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在撿東西,而不是拿東西。

「這樣說吧,你在大馬路上看到一個有趣的小樹枝,你可以撿回來。這是可以的。但是你在幼兒園看到一個玩具掉地上,應該放回原處,而不能說撿回家,這時就是拿。」

「如果你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去拿,那就是偷。你知道的,偷就要受到很嚴厲的懲罰的。當你有一天需要什麼,可以跟爸爸媽媽和老師說。」

我們之後約好要把東西還回去。

那天晚上,我把兒子從學校拿回來的那片小積木,放在他的書包上,然後寫下一句留言:

「請記得送我回學校,謝謝你!以後要請我來你家玩,一定要記得跟老師說哦。」

我還是小心翼翼地處理這件事。

因為我經歷的事告訴我,不要大動干戈。

還記得我們老家有一個叔叔。

他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從來不抬頭看人,甚至看得出他在刻意躲人。

我們小時候都覺得他怪。

有一次奶奶說了一個他的小故事。

說他小的時候在村裡偷東西,被他爸抓住。

然後捆在樹上打,幾乎被打死。

結果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的事。

從此就一直低著頭,如今想起,他那不是內向,而是自卑。

因為心理學發現以孩子的內疚、自責建立的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

但如果是從鼓勵,尊重,參與的角度,孩子基於自己的人格形成的責任感,才能成為孩子畢生的自發性動力,他也會發自內心地遵從。

所以大人要維護好孩子這份尊嚴。

當孩子有一天拿了外邊的東西回家,或者偷偷拿你的錢。

先冷靜下來,換一個角度來看。

不要急著打上標籤。

因為那個「小偷」的標籤,一旦打上,一生都會有傷疤。

而且,很多時候,大人應該反省兩點: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不好的榜樣?

因為有很多的大人,甚至利用孩子做幌子,去超市偷東西。

或者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趁亂不給錢,然後就牽著孩子走了。

甚至有帶著孩子逃票的行為。

就為了圖一點小利,而讓孩子目睹這樣的言傳身教。

另外請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提出需求時的態度如何。

很多家庭,當孩子一提出要求,馬上就給否定。

跟孩子說一大堆道理,如何如何不行。

結果,你不給,他可能就會去偷。

合理的需求還是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可以滿足。

比如某一個玩具,孩子一直想買,那就約定好規矩(比如買這個後,多久之後才能繼續買玩具),帶他去大大方方地買下。

而孩子的無理需求,那就讓他明白為什麼不能滿足,而不是父母利用權威壓制著的屈服。

孩子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

請多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別因為自己的錯誤管教而毀了孩子一生。


推薦閱讀:

不希望婆婆帶孩子,但老公和婆婆都想她帶怎麼辦?
哪些類型的玩具,非常有助於孩子大腦的成長?
內向和外向:你和孩子
困在媽媽的焦慮中的孩子
如何看教育專家尹建莉批龍應台:在兒童教育上,一些廢話誤導了家長?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