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如何看待「死亡」?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外國人支持「安樂死」,中國人抨擊對方「沒人性」。

外國人研究「換腦袋」,中國人抨擊對方「沒倫理」。

與其說,外國人開放,中國人保守,不如承認我們就是害怕,怯懦,以及「想不開」,還有「惻隱之心」特別重(無知和偏見)。

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是很「詭異」的,我認為,這種「詭異」主要是「中國文化元素」的「多元」是分不開的。

佛教有「極樂世界」,道教有「仙境」,儒學講入世,然後還有各種人神鬼畜之類的「邪教」(死亡的複雜意義),加上從西方借鑒過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死亡),「哲學論」(死亡的延伸意義),基督教的「靈魂拯救」,還有不知具體出處的「醫理死亡」(生理死亡)和「宣判死亡」(身份的死亡)……這些文化元素共同構建了現代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死亡觀」(我自定義的)。

於是,緊接著接踵而來的就有了「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爭議,有了「死亡」和「不死靈魂」的爭議,有了「永生」和「地獄」等等的諸多類似的爭議。

而我個人認為,就「死亡」本身而言,並沒有那麼多的「神秘」的地方,對於「死亡」的畏懼、惶恐不安,或難以接受,不過是我們對於「死亡」的看法所引起(或見識上無知、「死亡」本身未知、好奇心重、恐懼於生命無常)。

希臘哲學家曾說:「干擾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死亡」就是這樣的存在。死亡本身並不是干擾我們最主要的原因,而是我們對「死亡」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如何應對「死亡」。

所以,其實可以簡單理解,這些多元文化的背後所描述的「死亡」,絕大多數不過是人們的「臆想」。

而且,事實上,誰曾經歷過「死亡」?沒有吧!大多數人之所以能夸夸其談,不過是因為還「活著」(未死亡)而已。

所以,我一直是這樣覺得,那些還(未死亡)「活著」的人嘴裡說出來的關於「死亡」的「真相」都不過是個人的「臆想」,不要太較真,更不要被嚇到。

簡單的舉個例子,比如前幾年在課本上看到的「邪教」——「法輪功」,在天安門前自焚。那時候我就在想,說這個事的人(宣揚「教法」的傳教士)肯定沒死吧?不然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為之「死亡」呢?繼而我又想,他自己都沒有經歷過「死亡」,又怎麼會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呢?難道真有「復活」不成?再想到,第一個發現這個「死亡奧秘」的人(教主,或創始人),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知道的?難道是「死亡」嗎?如果是,那後面的那些又是怎麼出來的(教徒,教宗)?所以,「謊言」本身不攻自破。

所以,遇到那種宣揚「死亡」多麼美妙,多麼純潔,多麼高尚,多麼高貴等等這類諸多個人臆想的「死亡」的奧義,千萬別信!

再分析一下,從人性自私的角度講,如果「死亡」真有那麼美妙,那麼他就不會告訴別人,更不會公布出來告訴更多的人,自然也去寫這樣的文字或圖畫等諸多方式去宣揚「死亡」的奧義。為什麼呢?

試想,如果他真的認識到了「死亡」的奧義,他為什麼還要去寫,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不應該是,第一時間就去死嗎?

再試想一下,如果這真的這麼神奇,往極端了說,那麼,他的家人朋友親戚,以及朋友的朋友,家人的家人,都應該會去死吧?這樣全人類早該滅絕了吧(村莊、部落,甚至文明……都該「死亡」)!或者說,如果真是這樣,世界就應該是另一種形態了吧(「死亡」之後的形態,我表示不知)!

可事實上,真會是這樣存在著嗎?不是吧!

這種事情,雖然明白是這麼一回事,可「死亡」也確實叫人心生恐懼。

我們之所以恐懼,我覺得主要原因還在於「意識」。首先是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其次是意識到「死亡」的意義;再就是意識到「死亡」的宿命。

簡單的理解就是,如果我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玩意兒,大概也不會害怕什麼死亡。所謂「不知者無畏」嘛!

就像我們如果不知道食物中毒是什麼玩意,不知道失血過多會死,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不知道「死亡」是什麼鬼,大概就只能感覺到無力,有點難受,或者別的,總之就不會那麼害怕,更不會想到「死亡」,因為完全沒那個概念和認知,也自然就不覺得有什麼可怕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不知道「死亡」的意義,「死亡」也沒什麼可怕的。

簡單理解就是不去多想,不去深思,只當是尋常,不過是自然規律而已。就像人會長大,會變老,最終「死亡」,都很正常嘛。這有什麼可怕的?死了就死了唄!反正人終有一死嘛!無可避免,無法逃脫,自然也不需要糾結和害怕了。

最後就是認識到「死亡」的宿命了,何謂「宿命」呢?簡單理解就是,無可避免,無可奈何,無法改變,更無力掙脫。

同樣的,我們如果不知道我們會死,那麼還會害怕嗎?一場意外,一場疾病,或者別的,突然的,毫無徵兆的,甚至來不及思考和告別,這樣的「死亡」壓根就不過腦,那還有什麼可怕呢?估計連「可怕」的念想都不會有吧。

換個角度說,就是因為我們見過「死亡」的形態,思考過,所以才會有各種不同的「臆想」和看法,再加上文化元素的多元,不論是從影視、小說,或者說傳說,宗教等,我們都多次接觸到關於「死亡」的「描繪」和「想像」。於是,漸漸的我們從好奇到試圖理解,思考,並深入探究,逐漸深入內心,最終惶恐不安。

由此可以推斷,我們剛開始是不害怕「死亡」的,之所以害怕「死亡」也是因為我們對「死亡」有了自己的「意識」。

所以,「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意識到「死亡」的存在,畏懼生命,也惶恐生命無常。

然而,我們都知道,不論是害怕、埋怨,或者是別的情緒,都是無濟於事的,這是人的歸宿,和所有的有機生物一樣,自然規律,無可避免。

所以,從某種角度說,怎樣看待「死亡」,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生活的樣子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求生的本能,趨利避害的本能,本能的恐懼,以及珍惜生命的表現,這些無不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行為舉止),意識和形態(精神形態,或心態)。

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如果不在乎「死亡」與否,自然就不會去想,去思考怎樣更好的保護好自己,更不會聯想到健康、長壽、危險、安全等等,自然也就過著和「死亡」無關的自己的生活了。

相反,如果在乎「死亡」,害怕「死亡」,那就會比較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周邊的環境,風險等等,會盡量避讓,避免,或作出防範等行為,自然就會考慮到「死亡」相關之後再考慮自己的生活了。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意識」是息息相關的,而「死亡」在還未降臨之前也是其中一種(「意識」)。

有人可能會想,能不能不知道「死亡」呢?因為「死亡」太叫人無力,和沉重了。

答案是,受自主意識控制,我們很輕易聯想到「死亡」,再加上客觀的社會主體人的因素以及社會活動的不確定因素等,都可能很輕易就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逼近。

簡單點說,「死亡」無處不在,「死亡」無可避免。

但這也不是說就一定多麼可怕,因為「死亡」沒降臨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死亡」在哪(從「意識」層面探討)?這就意味著,就算你知道有這麼一個「歸宿」,但它還未到來之前,我們還有時間(生命)去體驗和感受更多人生的快樂。

所以,正確看待「死亡」,「死亡」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當有人提出對「死亡」進行保駕護航,或者對「傷害」進行預防「保險」,然後誘導你為之買單的時候,希望你能客觀的對待「死亡」,清醒的認清「死亡」的本質(屬性),以及不輕信別人的「謠言」(不為不值得,不必要和浪費買單)。

這個世界那麼大,「死亡」可曾眷戀過誰?除了自己能決定怎樣去面對「死亡」,誰能做到真正的「保駕護航」呢?

所以,健康和疾病,災難和榮耀,哪怕分別,哪怕「死亡」,也別輕易將自己的生命,將自己的生活,將自己交出去,交給別人,更別輕言放棄。

當然,「死亡」的脆弱,人類的文明,科學的發展(生物科技,醫藥水平),以及自我之間的調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的生命提供了更穩妥和安全的保障。

事實上,有些事物就是這樣,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很多時候,之所以恐懼(「死亡」),主要是源於無知,然後就是由無知引起的一系列「意識」活動。

所以,面對「死亡」,大多數人的恐懼大概是對於「死亡」的無知,然而現代文明對「死亡」已經有了相對先進的技術和解釋,所以應該懂得一些安全措施,以及珍視生命。

至於「意識」方面,我想大多數人不能接受的大概是「死亡」所帶來的「虛無感」,這種「虛無感」來自於對自我存在的破壞,對自我「意識」的毀滅,「死亡」就意味著「自我」的徹底消散,我們不能想像,自此「我」將不復存在,甚至那是永恆的「虛無」。

若真是如此,我覺得消除「虛無感」比「死亡」更關鍵。或者說,與其煞費苦心卻徒勞無功的想著延續自己的生命的長度,不如去思考如何將有限的生命變得不再「虛無」,是人生變得有意義。末了,不白活一回!

當然,我們並不熱愛「死亡」,也不期待「死亡」,但我們也不應該懼怕「死亡」。

相反,我要感謝「死亡」還未真的降臨,是「死亡」提醒了我還有時間浪(zhen)費(xi),不管是虛度,還是是有意義,活著,就意味著更多的希望和更好的未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安樂死」是人性的「偉大」(思想的進步或人性的轉變),同樣的,「換腦袋」的生物科學是科學的進步象徵,但這確實也是違背「倫理」的存在,我們應該辯證的觀點去看待科學,科學技術,以及人性的發展和演變。

至於那些「人鬼蛇神」之類的神話傳說,與其信其有,不如珍惜現有的一切,去過好現在,安然對待「死亡」。

這讓我想到《無心法師》里的無心法師,他是不死之身,然而不死就真的「幸福」嗎?試想一下,見證自己最愛的人一個個死去,見證著壞的人也永生,見證著毀滅和欺騙,見證著不能接受和無法改變,這些有短暫的幸福,那麼痛苦呢?對於「永生」而言,大概已經是情感的喪失了吧!這樣的人生就不虛無嗎?

人人都要死,無可避免,那就讓死之前來得不虛無,向死而生!


朴童

2018年01月於廈門


推薦閱讀:

意識發散中的意義塑形
女生紋身?老媽得知女兒紋身後的反應~?
《千與千尋》中「錢婆婆」和「湯婆婆」到底在對比和競爭什麼,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觀點丨不如意便釋然,這只是人生的常態而已~
充滿病痛的人生的意義何在?

TAG:死亡 | 灵魂 | 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