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為何分為四個區?
「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聖經》使徒行傳 20:22
耶路撒冷,一座猶地亞山間的貧瘠小鎮,曾是大衛王的小小城堡、一個弱小王國的首都。這裡遠離商道,夏季缺水曝晒,冬季寒風凜冽,岩石嶙峋,不宜定居。
然而也正是這裡,幾度成為世界的中心和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這座城市是許多教派的共同家園,但每個教派都認為她只屬於自己。她是三大宗教聖城,二十四小時新聞秀場,也是舉世唯一擁有自己的傳記的城市——《聖經》是每一個遠離家園的猶太人隨身攜帶的祖國,隨身攜帶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並不是一座城市,而是許多座。歷史上,耶路撒冷被征服過40多次,許多座城市層層疊疊,每一座都建在前人的廢墟之上。
耶路撒冷城是全球一半的人口心目中的神聖之所,美麗與哀愁並存;然而對於另一半人來說,充滿紛爭的耶路撒冷或許是有史以來對宗教最好的反駁。
但是請不要對耶路撒冷抱有太過美好的憧憬,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因為這種落差而罹患「耶路撒冷綜合症(Jerusalem syndrome)」。
今日耶路撒冷
但是,耶路撒冷終歸是耶路撒冷,無論懷揣怎樣的心情,我們都必須走進這座聖城。小小的耶路撒冷舊城被分成了四個部分,不同宗教派別的信徒比鄰而居,卻都活在各自的耶路撒冷里,東邊的聖殿山平台更是千年來的宗教衝突核心。 當你去到這座城市你會觸碰到怎樣的故事?生活在真實中的耶路撒冷居民和新聞上的有何不同?
耶路撒冷舊城:一座山,四個區
耶路撒冷舊城的結構非常簡單,就是「一座山,四個區」。「一座山」是聖殿山,「四個區」分別是基督教區、亞美尼亞區、猶太區和穆斯林區。
黃色:基督教區
紫色:亞美尼亞區
綠色:猶太區
藍色:穆斯林區
聖殿山 (Temple Mount)
為何三教的上帝都選擇在耶路撒冷與人類相遇?答案可能是一塊石頭。
耶路撒冷的摩利亞山 (Mount Moriah) 上有一大塊基岩,耶布斯人 (Jebusite) 曾在那裡崇拜日落之神——撒冷神 (Salem)。後來以色列人的大衛王趕走了耶布斯人,定都於此,並把這座城市改名為——耶路撒冷 (Jerusalem)。
耶路撒冷遠離商道、遠離地中海,但卻因為建立在兩條主要山脊之上而具有著非常好的防守位置。
在猶太人的傳統里,這片基岩就是世界誕生之處。據說亞伯拉罕曾打算在這裡獻祭以撒;
大衛王把約櫃帶到這裡;
所羅門王在這裡建造了第一聖殿——上帝之屋;
所羅門王的第一聖殿
所羅門聖殿被毀,猶太人幾經坎坷後在廢墟之上建造了第二聖殿,希律王重修後的第二聖殿氣勢恢弘。兩次修建聖殿的摩利亞山平台被稱作 「聖殿山」 (Temple Mount),猶太人認為,末日審判時上帝會來到這裡,並建起第三座也是最後一座聖殿。
希律王重修後的第二聖殿
公元7世紀,穆斯林作為征服者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此前的耶路撒冷是一座基督教城市,處在聖墓大教堂的控制之下。穆斯林登上荒廢已久、滿是垃圾的摩利亞山,發現了他們想要找的地點——穆罕默德登霄的聖石,它也正是猶太傳統中最為神聖的那片基岩、耶路撒冷所有神話故事的中心。這批最早的穆斯林恐怕不會想到,聖殿山後來成為了世界上最具爭議性的宗教聖地。
為了保護崇高的至聖地,穆斯林統治者在聖石上建造了聖石圓頂清真寺 (Dome of the Rock)。據說建造圓頂清真寺的開銷是當年整個埃及稅收收入的7倍。1994年更由約旦國王海珊出資650萬美元為這個圓頂覆蓋上了24公斤純金箔,使得這座建築在聖殿山頂端閃閃發光。
聖石圓頂清真寺結構
聖石圓頂清真寺內部
聖石圓頂清真寺外觀
聖石圓頂清真寺內部
傳說中的聖石 (摩利亞石),拍攝於1978年
後來穆斯林又在聖石圓頂清真寺南邊修建了阿克薩清真寺 (Al-Aqsa Mosque)。
阿克薩清真寺外觀
阿克薩清真寺內部
聖殿山建築圖
公元12世紀,在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的號召下,西歐的十字軍橫跨歐亞,向地中海東岸進發,誓要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解放聖墓大教堂。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十字軍攻入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市民和士兵在十字軍的追擊下逃上了聖殿山。十字軍突破聖殿山的大門,殺進擠滿了絕望民眾的廣場,大約有一萬人倒在了聖殿山上的血泊中,既有穆斯林也有猶太人。
十字軍佔領了耶路撒冷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聖殿山成了他們的總部。聖石圓頂清真寺頂端被放上了一個十字架,並改名叫「天主聖殿」;阿克薩清真寺變成了王宮,頂端的鉛質屋頂被拆下來拿去整修聖墓教堂。大部分十字軍士兵甚至認為,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是所羅門王或至少是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只有一小部分士兵知道它們原本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
公元1187年,庫爾德人薩拉丁率領穆斯林重新佔領了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非伊斯蘭痕迹被清除,聖石圓頂清真寺的十字架被搗爛,阿克薩清真寺里國王的卧室被拆除。駱駝隊從大馬士革運來玫瑰香水,薩拉丁本人親自用玫瑰水擦洗聖殿山的地面。
此後,聖殿山平台上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都經過了穆斯林統治者的重修,並一直作為伊斯蘭教的重要聖地存在。
聖殿山俯視圖
聖殿山南邊的考古發掘現場目前已經挖出了希律聖殿的遺迹。
阿克薩清真寺緊鄰聖殿山西南角之外的考古挖掘現場
考古發掘現場
從東邊看聖殿山南側的考古現場
圖中阿克薩清真寺下方的階梯是通向希律第二聖殿雙門的台階
耶路撒冷為何分為四個區?
聖殿山旁,小小的耶路撒冷舊城被分成了四個區域,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比鄰而居,彼此卻不那麼熟悉。那麼問題來了,好好一座城,為啥被分成四塊了?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羅馬人。
古羅馬時代,羅馬帝國征戰到哪裡,道路修到哪裡,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於是當時的歐洲大陸和地中海岸,「條條大路通羅馬」。
條條大路通羅馬
古羅馬的城市規劃中,南北向的大道在拉丁語中叫做 Cardo,其中主幹道叫做 Cardo Maximus,與此相對,東西向的道路叫做 Decumanus 和 Decumanus Maximus。
壁畫:耶路撒冷的 Cardo
地中海東岸羅馬帝國統治過的地盤能找到不少 Cardo 和 Decumanus 的遺迹。
傑拉什的 Cardo 遺迹,約旦
阿帕美古城的 Cardo Maximus 遺迹,敘利亞
帕米拉古城的 Decumanus Maximus 遺迹,敘利亞
耶路撒冷舊城內的古羅馬 Cardo Maximus 遺迹位於猶太區。
公元2世紀,提圖斯大軍毀掉第二聖殿的幾十年後,羅馬皇帝哈德良剷平了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山,新建了一個羅馬風的耶路撒冷,南北向的 Cardo Maximus 和東西向的 Decumanus Maximus 將城市分成了四部分,這樣的內部結構沿用至今。
猶太人區 (Jewish Quarter)
猶太區地圖
猶太人的西牆在聖殿山平台邊緣西南端,是曾經環繞第二聖殿的古城牆殘存的部分。第二聖殿被毀後,猶太人會聚集在西牆前為毀掉的聖殿而哭,因此西牆也被稱為哭牆。
西牆廣場俯視圖
南邊的坡道通向聖殿山的大門之一: Gate of the Moors (Mughrabi Gate),
是非伊斯蘭教徒進入聖殿山的唯一通道
西牆下的大石頭是當年羅馬士兵毀掉第二聖殿時的攻城痕迹
猶太人很流行將禱告詞寫在紙上然後把它塞進西牆的磚縫裡。不過難度很大,因為每個縫隙里幾乎都塞滿了。
看守西牆的警衛每年都會收集好幾次小紙條,然後恭敬的把它們埋在耶路撒冷東部的橄欖山。如果你沒辦法前往西牆,可以給「耶路撒冷的上帝」 (God, Jerusalem) 寫一封信,以色列郵政總局的「寫信給上帝部門」 (Letters to God Department) 會在每次西牆縫隙清空之後幫你把信塞進西牆,等待上帝檢閱。
寫信給上帝部門的工作人員
猶太人把上世紀復國運動中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的移民潮稱為「阿里亞」 (aliya),意思是「上升」,因為耶路撒冷是最接近神的地方,世界上沒有哪兒能比這裡更高。
從北俯瞰猶太區
猶太區中心的巴特馬察塞廣場
猶太區街道
如果你在21世紀之前來耶路撒冷舊城,會在猶太區看到這個標誌性的拱門。
這個拱門的位置上原本是創建於18世紀的胡瓦會堂 (Hurva Synagogue),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Ashkenazim,源於德國萊茵河一帶的猶太人) 的會堂。「會堂」 (synagogue) 是猶太人聚會的場所,基督徒的話是教堂,穆斯林是清真寺。
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猶太人的胡瓦會堂被阿拉伯人夷為平地。
1948年的胡瓦會堂廢墟
1977年,猶太人在這裡建起了一座紀念拱門,提醒自己總有一天要重建胡瓦會堂。2000年-2010年間,以色列政府完全按照原貌重建了這座會堂。
今日胡瓦會堂
基督徒區 (Christian Quarter)
基督徒區地圖
區域3:醫院區
基督徒區的住宅比較少,大部分是宗教建築,比如教堂、修道院和宗教學校。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基督教的「第一教堂」——聖墓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都是基督徒區的中心。
聖墓教堂里的東正教復活節聖火儀式
各各他之石(Calvary 或 Golgotha)是聖墓教堂的根基,意譯為「骷髏地」。據稱這裡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地點,彼時這裡是城外的一個廢棄採石場,死刑犯的骨頭都被丟棄在這裡,所以這裡也叫骷髏地,據說骷髏地的眾多頭骨中有一個是亞當的。
聖墓教堂結構
各各他之石上的聖壇
耶穌死後,他的屍體按照猶太傳統在塗油禮石 (Stone of Anointing) 上進行清潔和凈化。當時猶太傳統的殯葬方式是,先將潔凈後的屍體存放在一個山洞裡,等它徹底腐爛分解後再轉移到藏骨堂。
聖墓教堂中的馬賽克:Christ after death
一進聖墓教堂就能看到這塊塗油禮石。很多人把這塊石頭當作是耶穌的石棺,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塗油時暫時擱放耶穌遺體的石頭。
塗油禮石
聖墓教堂的圓頂之下放置著耶穌空冢,那裡也是傳說中耶穌升天的地點。由於空間不夠,原本的埋葬之穴被拆除了,目前的包裹著空冢的大理石神殿只有200年的歷史。禮拜時,人們會繞行神龕一圈,以示紀念。由於眾多手持祈求之燭的朝聖者到此祈禱,神殿四周的牆壁被熏的烏黑。
中心的小型建築是放著耶穌空冢的大理石神殿
聖墓教堂解剖圖
十字軍東征期間誕生了三大騎士團 (Chivalric Order,天主教修道士組成的軍事組織) :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佔領了耶路撒冷後,來自法國的天主教騎士成立了聖殿騎士團 (全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 ,駐紮在阿克薩清真寺一角,旨在保護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
醫院騎士團 (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 成立於1099年,最初是由法國貴族在的施洗者聖約翰教堂附近的醫院裡成立,主要目的是照料前來朝聖者的傷患。醫院騎士團一開始只是一個慈善組織,後來發展成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的一支可以左右政局的重要軍事力量。
▼ 關於三大騎士團的故事,請點擊閱讀
早在公元600年,當時的教宗就下令在如今位於醫院區的地點給朝聖者建立一個醫院,後來第二家、第三家的醫院也都建立在附近,慢慢就有了醫院扎堆的傳統,延續下來,形成了目前的醫院區。
醫院區十分「歐洲」的標誌:街心噴泉
夜晚的醫院區
醫院區內有一座清真寺——奧馬爾清真寺 (Mosque of Omar),正對著聖墓教堂的入口。準確的說,聖墓教堂南北各有一座清真寺,北邊的叫做 El Khanqa Mosque,南邊的是奧馬爾清真寺。
穆斯林是故意這麼建的,兩座清真寺的禮拜塔完全相同,它們連線的中點恰好是聖墓教堂放置耶穌空冢的神殿,據說修建它們的馬木魯克人認為,這樣就能把聖墓給「封印」了。
為什麼穆斯林要封印聖墓?實際上,伊斯蘭教是承認耶穌為先知的,他們也承認耶穌死後升天了,但是他們不承認耶穌復活的說法,而看遍耶路撒冷,唯一跟復活有關的建築就是聖墓了,所以穆斯林選擇了這個十分「蔫兒壞」的方式試圖「封印」聖墓。
另外,穆斯林也不承認猶太人的彌賽亞會從聖殿山金門進來這個說法,他們的處理方式也是——把金門封了,還根據猶太人自己的教義,在金門前設置了路障——一大片墓地。
醫院區的東邊是路德會救贖主堂,是耶路撒冷舊城中唯一的基督新教教堂,也是"約旦和聖地福音路德會」主教的總部。教堂邊的花園是曾經醫院騎士團總部的位置。
路德會救贖主堂
路德會救贖主堂內部
亞美尼亞區 (Armenian Quarter)
亞美尼亞人是歐洲南高加索地區的古老民族。西元301年,為了不被波斯人同化,亞美尼亞王特拉達三世(Trdat III)定基督教為國教,使得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單一宗教國家,同時也是最早的基督教國家。
亞美尼亞人跟猶太人一樣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15年,由於內部多個民族不斷發動革命要求獨立,奧斯曼帝國首先拿亞美尼亞人開刀,對亞美尼亞進行了種族清洗,殺死了超過一百萬亞美尼亞人。
很多亞美尼亞人逃到了耶路撒冷。其時的耶路撒冷也在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之下。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亞美尼亞人非常害怕,就繞老城內的亞美尼亞區築了另外一座牆,每天晚上十點關門,並且規定凡是與外族通婚的亞美尼亞人必須搬離老城的亞美尼亞區。這個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
亞美尼亞區是四個分區中最小的一個,人口也最少。靠東的一部分 (下圖深藍色) 跟猶太區還有爭議。
亞美尼亞區的核心是聖雅各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Saint James,Jacob和James是同一個希伯來語名字的不同翻譯),這是一座東正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教堂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裡面供奉著兩個名叫雅各的基督教聖人,都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
亞美尼亞區的居民大部分都住在由聖雅各主教座堂為核心的亞美尼亞宗主教 (「牧首」) 區附近。
聖雅各主教座堂
亞美尼亞使徒會是亞美尼亞的國教,在亞美尼亞區可以找到不少他們故國的痕迹。
亞美尼亞區街道上的亞美尼亞國旗
亞美尼亞區街道
包括亞美尼亞使徒會在內的東正教各教派的「聖誕節」是1月6日的主顯節 (Epiphany),即耶穌出生後第一次顯露給外邦人 (東方三賢士) 的日子。 不過由於亞美尼亞人使用舊時羅馬的儒略曆,他們的「聖誕節」實際上是1月19日。
穆斯林區 (Muslim Quarter)
穆斯林區是舊城四個分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
重建於1336年的穆斯林區市場
緊挨穆斯林區東側獅門的是畢士大池 (Pool of Bethesda) 。這本來是公元前8世紀建的一個積蓄雨水的水庫,民間傳說這個池子曾經是用來洗羊的,不過這個說法不太可信,當時畢士大池是耶路撒冷的主要水源,深達13米,怎麼看也不可能專門洗羊用。
公元前2世紀,畢士大池由一個水池擴建成兩個。
模型:第二聖殿時期的畢士大池
公元前1世紀,畢士大池旁邊的兩個天然洞穴被改造成了澡堂,水池中的一個供奉著羅馬的幸運女神 (根據猶太塔木德記載),另一個供奉羅馬醫神。
油畫:畢士大池,1877年
拜占庭帝國時期將這裡改為教堂,後來薩拉丁還在這裡建了學校。目前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拜占庭時期的廢墟。
如今的畢士大池地點上的拜占庭教堂廢墟
畢士大池旁邊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風格建築——聖亞納教堂 (Church of Saint Anne),是法國在耶路撒冷的領地之一,當年由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贈送給法國國王。目前法國將這座教堂委託給非洲的白衣神父會管理。
聖亞納教堂
上面有法國國旗
聖亞納教堂里的聖壇
聖亞納教堂再往西,就是苦路 (Via Dolorosa) 的第一站——鞭刑堂 (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據說這裡是當初耶穌被羅馬士兵羞辱、鞭打的地方。入口的大門上裝飾著荊棘冠冕、十字架符的花紋,門上還刻有釘、錘、海綿、長矛等等跟耶穌受難有關的圖案。
鞭刑堂外觀
鞭刑堂內部
鞭刑堂聖壇
拜「苦路」是指流行於天主教信徒間的一種重現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的宗教活動,一般在春天進行。1731年天主教宗克勉十二世 (Clement XII) 確定了14站苦路,方便信徒敬拜。
重走苦路活動
苦路路線圖
目前公認的苦路,前9站在穆斯林區的街道上,後面5站在聖墓教堂里。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條路並非耶穌當時所走的路線,而只不過是由教皇欽定的而已。
不完美,卻真實,這裡是耶路撒冷。◎
1.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996). Jerusalem, The Old City Map. 2.Gardner, J. L., & Frank, H. T. (1981). Readers digest Atlas of the Bible :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Holy Land.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3.Kochav, S. (1995). Israel: Splendors of the Holy Land. Thames & Hudson. 4.Montefiore, S. (2011). Jerusalem : the biography. Weidenfeld & Nicolson. 5. GLS International (2014). Through His Footsteps. GLS International. 6. Debray, R. (2004). The New Testament through 100 masterpieces of art. Merrell. 7. Cargill, R. R. (2016). 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 Ch 10 HarperOne.
搭配閱讀以下文章,享受知識互聯之樂:
城門背後的故事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卷福帶你看耶路撒冷勝景,
西蒙·沙馬帶你尋猶太人的故事
帶一本書去耶路撒冷。
以色列壯遊時間2018.02.11-20,跟以往一樣我們將會進行微信直播。
非明眸已有社群的成員,請添加微信 roger_brighteyes,註明「申請以色列直播」。
明眸家長和青年社群的成員不需重複申請。
▼
以色列:聖經與聖殿
義大利:建築藝術與文化
法比荷:北方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美國:光榮與夢想
▲點擊圖片 了解2018壯遊計劃
http://weixin.qq.com/r/W0wiOnXErijRrTFZ9xlJ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weixin.qq.com/r/SjpheYjEydW2rcwa929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猶太人為何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自己的國家,如果建立了,是否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日本?
※為什麼阿拉伯打不贏以色列?
※請問以色列的kibbutz volunteer怎麼樣?
※特朗普正式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中東「微型地震」
※你跟猶太人相處過嗎?如果是,請問他們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