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哥窯身世迷離,金絲鐵線醉美人間
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哥窯傳世品均為宮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國外一些大博物館中。
宋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青釉 】
瓷器釉色名。一種含鐵量在1%—3%左右,經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呈現青綠色澤的釉,是中國最早的顏色釉。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青黃釉色是青釉的初級階段。漢代已燒制出釉色純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譽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澤與質感之美達到頂峰。明清之際,永樂朝的翠青、冬青(即東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調勻凈,蒼翠欲滴,燒制水平已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出現了很多名貴品種。
宋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宋 哥窯葵花洗
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品。其形制廣口,折沿,寬唇,深腹,平底。漢至晉代流行在器物內底刻魚紋,有陶、青瓷製品。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 金絲鐵線 】
對宋代傳世哥窯瓷器釉面裂紋的專有稱謂。傳世哥窯瓷器的釉層肥腴,開細碎片紋。紋路分兩種:一種是釉裂形成大開片的黑色紋路,俗稱「鐵線」;另一種是釉裂形成小開片的金黃色紋路,俗稱「金絲」,合而即有「金絲鐵線」之美稱。其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坯體與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在窯內冷卻的過程中釉因收縮率大而開裂。
宋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高7.8cm,口橫14.6cm,口縱11.8cm,底橫11cm,底縱8.5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雲頭形足。里心有5個支釘燒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邊無釉,呈黑色。釉面開片,外壁釉面開片較大,為冰裂紋,盆內釉面則開細碎片紋,稱魚子紋。片紋縱橫交織,有較強的藝術魅力。
宋代花盆以鈞窯產品傳世較多,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多見,花盆則較為少見。
【支釘 】
燒窯用的支具之一。有些瓷器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在器底以三或五枚細小尖銳的支釘等距支住器物,入窯焙燒。燒成後器底留有細小的露胎支釘痕。
宋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此件魚耳爐屬於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之外底。詩云: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
宋 哥窯青釉弦紋瓶
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瓶撇口,口沿隱現醬紫色,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4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釉面開「金絲鐵線」片紋。底足露胎處呈醬褐色。
此瓶頸部細長,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整體具有一種純樸、典雅的藝術效果。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片紋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瓷器傳世不多,現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瓷器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因其胎體中氧化鐵含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熔融垂流,釉層變薄,遂隱現醬紫色胎骨。
【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宋 哥窯青釉貫耳瓶
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宋 哥窯八方碗
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稜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 百圾碎 】
瓷器紋片的一種。傳世哥窯瓷器釉面上的細小開片交錯重疊似百圾,俗稱「百圾碎」。
宋 哥窯膽式瓶
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膽式瓶 】
瓶式之一。口、頸相連,頸部較長,肩下漸碩,下腹部豐滿,形如懸膽,故名。宋代鈞窯、哥窯、耀州窯都有此種製品。清代景德鎮窯燒制的膽式瓶多為單色釉。
宋 哥窯碗
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盒呈圓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蓋頂隆起,腹下內收,圈足。胎壁較厚,胎質堅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潔白,釉面瑩潤。
推薦閱讀:
※從零開始學八字(十九):論十干合
※現在中國處於時代轉型的關鍵時刻,誰能告訴我中國面臨的威脅有哪些?
※如何評價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
※《弟子規》家教學習系列七 原創 專欄4號 設計編輯 margaret 作者 wndht
※有哪些文采斐然的古文或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