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偉 自由源流史(13) 古希臘哲學從理性論中上升至對人的概念認知

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基本理念,人文主義傳統是其源流之一,因此文化學者安·邦納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

然而如果對於希臘哲學有一個初步了解可能就不會這樣認為,因為在當時的希臘的思想而言,對於人的的概念性認識在當時並沒有流行的的觀點,也不是當時生活的重點,這反而可能是1000年後啟蒙思想家們的觀點,啟蒙思想家們為著個人主義理論提供一個可信的依據,於是準備了這個個遙遠的歷史支點,如果我們說古希臘的民主政治體現了對於人的認識,顯然是不公允的

只能說隨著希臘城邦制的發展,作為城邦主體的公民個人的作用不斷得到體現,因而也就不斷強化了對個人價值、個人主義與個人尊嚴的信念,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那裡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成為希臘世界理性思潮中的一面獨特旗幟。

在古希臘的人性理論中,有三個主要派別:一是以普羅塔戈拉為代表的人性在於人的感性慾望的人性解放論;二是以德謨克里特為代表的理性人性論,即通過理性認識世界以指導自己的行動。三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性為人的本性,主張以理智來克制自己的慾望以達到絕對的和普遍的善。後來的亞里士多德則是以前三派思想的集大成者。

普羅塔戈拉(約前481年—前411年)

智者學派是希臘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智者學派強調人的價值、人的作用,在人的價值方面強調理性、否定絕對權威。主張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智者學派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戈拉是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為他認為一切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

當普羅泰戈拉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時,這在人類史上無疑是石破天驚的。普羅泰戈拉一下子把人置於世界和社會的中心,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我們有理由把智者運動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而把普羅泰格拉視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

普羅泰戈拉認為,神性是人性的一部分,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人人都具有公正、誠實、尊敬等政治德行。但他又說「至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東西」。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蘇格拉底和智者一樣,也是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同樣反對未經批評的獨斷,但他與智者相反,主張有客觀真理,主張認識是可能的。在他看來,真理不在個人,而在人類一般,不在感覺,而在思維。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智者學派片面強調人的需要,否認對人的約束,蘇格拉底強調個人的需要必須滿足一定的道德規範,強調美德對於人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

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廷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蘇格拉底確實主張了一個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這個宇宙理性神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真正的善—-的終極根據,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靈魂,有了愛智的心靈和理智。但是人應當明白,你所具有的那點靈魂同神的智慧是無法比擬的。所以這個新的理性神的觀念和關於人當「自知無知」的教導,就成了激發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偽善的強大力量。

德謨克里特(前460-前370)

德謨克里特被稱為笑的哲學家,據說德謨克利特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銳。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

在倫理觀上,他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論自然》、《論人生》等,是一個民主制度的熱情的支持者,這位傑出的知識淵博的唯物論哲學家說:「在一種民主制度中受貧窮,也比在專制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樣」。

德謨克利特的倫理思想是古希臘幸福論倫理思想的典型。他認為,人的幸福與不幸居於靈魂之中,善與惡都來自靈魂,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樂避苦,而道德的標準也就是快樂和幸福。能求得快樂就是善,反之即是惡。但是,他所說的快樂並不是暫時的、低級的感官享樂,而是有節制的、精神的寧靜和愉悅。他強調德行不僅是言辭,更重要的還是思想和行動,人們應該熱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談道德。

柏拉圖(前427-前347)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人的輕視體現在他說「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 所以柏拉圖對於人能達到至善是抱著極大的懷疑態度,所以反對當時城邦中實行的直接民主,他認為民主會使智慧邊際化,他在《理想國》中主張政治必須置於少數精英人士的專制手中,他認為沒有經驗也沒有知識的民眾的意願左右領袖人物,實際上消弱了政治領導能力。

實際情況是,專制又會使利益集中化,所以在《理想國》之後的著作中,柏拉圖反對民主的觀點有了重要的修正。他承認,在現實國家中,如果沒有人民的某種形式的同意和參與,統治就不可能維持。他提出了將君主制與民主制結合的「混合國家」的理論,這個理論在政治體制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亞里士多德作為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從現實生活的實際出發闡釋人性的觀點,第一次提出人與動物相區別是由於人有"「善惡」、「正義」等倫理道德觀念。他說:「人類所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性就在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的類似的觀念的辨認」。

亞里士多德還為自由作為了初步定義,亞里士多德闡述當時的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是自由,而自由具有兩個標準,一個標準是輪流地統治和被統治,另一個標準是按照個人所喜歡的方式來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民主離不開自由,而自由也離不開嚴格的政治平等。他指出,民主的正義觀念是指數量上的平等,而不是基於個人能力上的平等。民主政體中窮人比富人擁有更多的主權權力,因為窮人占多數。

亞里士多德:人不是天然平等的,有些人生來就是奴隸,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是來統治的。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人的特殊能力即其心靈能遵循理性的原則有效運行。

斯多葛學派(前336—前264年)

斯多葛哲學學派,或稱斯多亞學派,也被譯為斯多阿學派是芝諾創立的學派,芝諾被認為是自然法理論的真正奠基者。

斯多葛學派認為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所謂「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個人只不過是神的整體中的一分子。全體人類(包括奴隸在內)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轄。斯多葛學派塞內卡說:「奴隸是人,他們的天性與其他人相同,奴隸的靈魂中,同樣被賦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榮譽、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

在他們眼中,當時各國的法律條文只不過是模仿大自然法則的一些不完美法條罷了。斯多葛學派除了否認個人與宇宙有別之外,也不認為「精神」與「物質」之間有任何衝突,他們主張宇宙間只有一個大自然。這種想法被稱為「一元論」(monism),與柏拉圖明顯的「二元論」(du—alism)或「雙重實在論」正好相反。斯多葛學派他們在羅馬提倡希臘文化與希臘哲學,其中最出類拔萃的是西塞羅,所謂「人本主義」就是由他創立的。若干年後,同為斯多葛學派的塞內加表示:「對人類而言,人是神聖的。」這句話自此成為人本主義的口號。

斯多葛學派代表觀點:

1.「邏各斯」是一個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2.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是符合理性的;

3.人類社會也是有理性的;

4.人同自然界一樣都產生於最高的理性——邏各斯,從而得出人人平等的結論。

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關乎整體世界的,他們試圖從萬事萬物的多樣性存在中尋找出一種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從而解決世界的本原問題。至於人的問題,哲學家們是將是人放在物質世界中整體看待的,他們認為回答了世界是什麼的問題,自然就回答了人是什麼的問題,因而,古希臘對於人的探討,更多是從人的道德的層面展開的,整體而言,古希臘的哲學家們整體上少對於人概念的準確定義,對人自身的認識極為貧乏。

本文節選自《自由的君王——西方自由思想源流》,根據政府及法律要求有刪節。廖承偉?基督教人權思想學人,廣西桂平藉,現居南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叔本華是悲觀的?
為什麼黑格爾說斯賓諾莎是近代哲學的重點,要麼是斯賓諾莎主義,要麼不是哲學?
蘇格拉底的思想在今天的價值?
馬克思哲學強調偶然性,主觀能動性,為什麼還要給歷史的發展下一個預言?
如何通俗、快速理解叔本華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TAG:思想自由 | 西方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