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態:人口密度的視角
最近幫助投資的企業做一些關於「小業態」拓展的研究,把對於業態研究的上上下下串了一下,得到了一些自以為成體系的並不嚴謹的理論,做個記錄也算是分享。
先說一個結論:一個地區能夠承載的業態規模,主要依賴於人口密度。
如此強調人口密度的作用是在研究人口密度與零售業態關係時得出的規律。越是大的業態對於人口密度要求越低,而越是小的業態,越需要高密度人口支持。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開個小業態店SKU數量上不去,大老遠跑過來一次性買不齊,很難存活;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必然順暢度下降,跑3公里可能已經是半個小時了,去大店的頻次會低,小店的便利優勢會凸顯。
這解釋了為什麼地廣人稀的美國出現的是沃爾瑪和COSTCO,而大城市圈為主的日本出現的是7-11。而中國在城市化進程最快的過程中,出現了永輝和大潤發。
便利店的例子:日本和台灣是便利店最發達的地區,每2000-3000人就可以有一家便利店。中國的便利店數量最多的幾個城市有東莞、深圳和上海,均接近甚至超過了日本台灣的水平。如果看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常駐人口/城市面積),東京都的2016年人口密度超過6,000人每平方公里,而台北則要接近10,000人。而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上海和東莞,和便利店的繁榮度基本是完全一致的。美宜佳的崛起這麼說起來也完全不是偶然的。
相反的案例是北京,北京相當長一段時間便利店業態不發達,有不少大神分析到北京冬日寒冷、馬路太寬、且夜生活不豐富的因素是限制北京便利店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從人口密度的角度,上海大概是3800人左右每平方公里,擁有7000多加便利店,北京大概是1300人左右每平方公里,擁有2000多家便利店,兩者之間的比例基本是一致的,市場何其有效。
但是也不是說2-4線城市不可以做便利店,總體的低人口密度之中,也有會部分區域的高人口密度,比如說貴陽的南明區和花果園,人口密度趕超上海。只是說,總體可以開出的比較好客流的店選址比較難,因此總體來看更難盈利。
(本文不對便利店的發展做更多分析,要是真投了便利店再寫點研究吧。)
如何看生鮮業態的小型化:日本的食品超市業態在近年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各零售商開始研究類便利店形態的生鮮業態,類似羅森100或者永旺My Basket。通常的日本食品超市面積為500-2500平方米,經營面積總體上不會超過1500平方。而永旺My Basket面積與一般便利店相當,150-200平方為主,在東京都截止2017年12月共有467家,而這一業態的迅速發展是從2010年開始的,2009年時僅29家,到2017年底一共開設了600多家。再回顧一個數據作為背景,東京都2016年人口密度超過60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了,業態就算小也有餘地去玩兒了。
在國內,最典型的的生鮮小業態是「錢大媽」(在生鮮領域)以及「百果園」(在水果領域),均為約50-60個平方小店,目前這兩個業態在廣東的發展最好(深圳,東莞和廣州人口密度均很高)。
很值得讚揚的是合肥的生鮮傳奇。合肥是一個人口密度大概在700人每平方公里的中型密度城市,生鮮傳奇通常經營面積在300平米,日銷如果算在30,000元,年坪效在36,000元/平方, 還是遠低於錢大媽10萬的年坪效的。當然,這裡個差異不只是人口密度貢獻的,還有人均收入水平和經營因素。當然,生鮮傳奇的同僚們用不斷的成本和費用控制,使得在一個中等人口密度的城市也能跑出一個模式,也是相當了不起。
如何解釋電商的問題:對人口密度要求極低
電商從銷售渠道角度而言,需要的人口密度極低,一個新網路淘品牌的消費需求方可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這對於線下門店而言不可想像;同時,得益於完善的快遞網路,在供應鏈角度,電商依舊是不怎麼需要人口密度支持的。(當然更高的人口密度可以使得供應鏈效率更高。)從服裝這個品類的角度,淘寶依賴絕對的價格優勢,又佔據著SKU數量上相比線下的絕對豐富度優勢,一下崛起;而京東則是依賴於3C這類標品絕對的價格優勢,迅速收割消費者。
如何看待盒馬這一類新零售:這是一種對於3公里配送圈內的人口密度要求很高的業態。
如果一個線下門店的線下客流保持不變,增加線上客流,那坪效自然可以提高很多。這是新零售最樸實的理念,是大店形式提高坪效的互聯網之翼。但是冷靜點看這個事兒的話,不說門店內部成本費用效率(反正確實這些互聯網企業不太關注),光看門店銷售增長的話,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覆蓋3公里後,線下和線上客流數量是一個存量,如果這個數量級的客流和客單價不能保證較好的盈利的話,說明模式就沒走通,更沒法看一些人口密度低得多且人均收入低得多的2-4線城市了。
推薦閱讀:
※馬雲最怕的敵人!一件商品10塊錢,一年賣出500億!
※水果生意利潤低,森果教你實現生鮮高毛利?
※零售業深喉:沒戲,無人便利店就是個偽命題
※如何評價阿里巴巴 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
※關於新零售行業,你不得不看的13份研究報告(附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