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也是種毒品?為了讓人多吃糖,曾發生過這些骯髒交易
作者:劍眉同學(健身培訓師,優秀科普作者)
在電影《王牌特工2?黃金圈》中,女反派對糖有這樣一段描述:
儘管這段台詞是基於女反派人設所設計的,儘管她關於成癮性8倍的說法還有待論證,儘管這部電影口碑不如第一部,但她道出了糖和毒品具有相似性的觀點,所以今天我們就聊聊——糖是一種「毒品」嗎?
我們聊的糖指的什麼?
正式討論前我們要確認一點,今天聊的糖主要指的是添加糖,也就是白砂糖、蔗糖、紅糖這些糖。
關於糖的「骯髒的交易」
毒品(可卡因、冰毒等)的危害是公認的,其他可致癮產品例如香煙、酒精,儘管成癮性低於可卡因這些,但依舊對身體有著危害,買賣有年齡限制,外包裝會寫明商品有害健康,就連電視、電影中出現抽煙的鏡頭都會影響分級,但是糖卻避開了所有的阻礙,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甜蜜。
談到毒品,你腦海中閃現的也許都是非法、骯髒的交易,充斥著賄賂、洗黑錢,乍一看這似乎和糖沒啥關係,實際上糖「普及」的背後也有著不那麼光彩的交易。
- 用金錢影響科研、收買科學大咖
在《王牌特工2》中,毒梟有著自己的販毒組織黃金圈,而現實中,糖的背後有著糖業基金協會,這個協會全稱:糖業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也就是如今的美國糖業協會(the Sugar Association)。他們做了什麼事呢?你可能想像不到——用金錢掩蓋科學研究。
實際上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社會開始被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困擾,這時學界出現了一些討論,核心內容是膳食營養結構的改變是導致這些疾病的誘因,但罪魁禍首究竟是糖還是脂肪呢?這在當時已經是討論的熱點。
顯然如果結論是糖有害的話,那麼直接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整個糖業,所以當時的糖業研究基金協會就採用了「金錢干涉科研」的辦法,他們贊助了幾位哈佛醫學院及醫學界的大咖,讓他們少說糖的負面言論。
- 在權威期刊發表「科學軟文」
隨後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就刊登了一篇「科學軟文」,直接把髒水全都潑到了脂肪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業內頂級的期刊,這樣的「科學軟文」導致「糖是無害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學界的普遍共識。
- 干涉權威指南內容
糖業研究基金會贊助的科學家中有一位是哈佛大學著名的營養學教授 Dr. Hegsted,後來他當上美國農業部營養部門負責人,並於 1977 年幫助起草了美國第一版的居民膳食指南,他在居民膳食指南中隻字未提糖的危害,只是限制了脂肪、膽固醇的攝入量。
居民膳食指南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相當於一本教你如何健康飲食的書籍,對於營養師來說相當於字典,是給顧客開具營養建議的指導書籍。可想而知這樣的權威背景下高調弱化糖的危害,是多麼大的一種誤導。在權威的庇護下糖業得以茁壯的成長。
糖=毒品?
有些讀者可能覺得話過重了,看上去那麼甜蜜的糖怎麼就和「毒品」掛上鉤了呢?
我們都知道毒品有成癮性,即便你周圍難覓癮君子,但在影視作品的渲染下毒癮發作的樣子我們都是清楚的,表面來看這和吃糖根本沒啥關係。
實際上糖的成癮性並不會表現的那麼強烈,但你不得不承認,如果你喜歡吃甜食,你是無法輕易戒掉它的。
當你攝入糖之後,大腦會分泌一些讓你感到愉悅的成分,比如多巴胺,當然生活中我們很多健康的行為也會促進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比如聽音樂、談戀愛,甚至運動。當然一些不那麼健康的行為也會促進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比如酒精、尼古丁。
問題在於一個度,糖的甜蜜成癮當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積起來的。
我們的祖先長期處於生存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和他們相比,哪怕和100年前相比,我們獲得糖的容易程度都是無法想像的。在人類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和今天糖最像的也只有蜂蜜了。所以糖本來是一種罕見的稀缺資源,因此大腦才會「犒賞」我們迷戀上這種味道,它很容易讓我們獲取能量、貯存脂肪,然後生存下來。
在這樣的天性帶動下我們對於那些易囤積脂肪的食物總是帶著天生的好感,當你品嘗過糖的甜蜜之後,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就像是獎勵機制一般,所以你想得到更多。
曾經糖類、甜食在歐洲屬於奢侈品,屬於貴族和特權階層才可享用的,現如今由於食品工業的進步,糖已經不再是奢侈品,隨便一個平米的便利店都可以買到一大袋糖,它的易獲得性以及廉價性再加上我們對它天生的好感度促進了糖的傳播,而大腦獎勵給你的愉悅感過度之後,糖的「甜蜜癮」就出現了。
本來這一切我們可以避免,或者說可以讓它的危害降低,試想一下如果從五十年前開始,作為優先發達起來的美國就開始像「打擊」脂肪一樣打擊糖類,那麼今日糖的發展勢必受到限制,我們在選擇甜食或者在食物中添加糖時,就會像忌憚脂肪一樣提防著它。
過度的犒賞系統會啟動一系列不幸的事:失控、渴求、還有對糖的依賴,以至於令有些人不停地尋找那種快感,換一句話說,就是上癮了。
「甜到憂傷」的糖
文章開始聊到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誘因中,究竟罪魁禍首是糖還是脂肪?實際上糖的危害更大一些,糖在這幾年對心腦血管發病率的提升幾乎是推動型的,所以糖吃多了會「傷心」,這不是一句玩笑話。
除此之外,過量的糖攝入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熱量攝入,當你無法消耗掉這些熱量時就會引發肥胖的問題,而肥胖相關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只能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危害不勝枚舉,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一些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病因中解釋稱,通常是同時存在多個危險因素,比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肥胖、缺乏身體活動、有害使用酒精及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顯然糖的過量攝入佔了不少比重。
我們應剋制對糖的渴望
文章開始部分的「骯髒交易」可能讓你有種陰謀論的感覺,實際上2016年世衛組織也針對糖做出了官方、權威的看法,他們認為對含糖飲料徵稅可以降低消費量,並且可以減少肥胖、II型糖尿病以及蛀牙。
在世衛組織的聲明文章中糖的範圍擴大化了,不僅指食物中額外添加的單糖(比如白砂糖),而是擴大到了整個遊離糖,包括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
世衛組織營養促進健康和發展司司長Francesco Branca博士說,「從營養角度,人類飲食中並不需要添加任何糖。世衛組織建議,如果人們食用遊離糖,攝入量應低於其能量總需求的10%,為進一步改善健康,應將其降至5%以下。這相當於每天攝入量不超過通常飲用的一份(至少250毫升)含糖飲料」。
提到含糖飲料,最著名的當屬可樂,當然這些飲料公司背後也有干涉科研的前科,但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下面這種誤導你的宣傳。
想像下,這個畫面你肯定見過——
身材健壯代表著健康、陽光的體育明星,大汗淋漓的運動著,此時背景通常充斥著各種炙熱干,然後在他們完成訓練後大汗淋漓的暢飲著可樂……
題圖來源:123RF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推薦閱讀:
※靠譜配方|抹茶舒芙蕾
※絕美的義大利甜點,享受味蕾的關懷
※意式蛋白霜,火焰下的焦美你試過嗎?
※馬卡龍齁甜?告訴你「少女的酥胸」真正的味道!
※請問果子專門、東京制果、藍帶、tsuji這四個學校哪一個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