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摧破魔軍

1、

貪和嗔是不一樣的。貪是細密而綿長的。嗔是猛利而短暫的。貪在一時,很容易控制,但在長久,很難降伏。嗔在一時,很難控制,過不了多久,自然會平息下去。貪像原野上的草,只要不除根,遲早會長出來。嗔像夏天的暴風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嗔在滅去後,會轉成忿、恨,爆發的時候才叫嗔。忿、恨就相對綿長一點,但嗔是短暫的。

貪和嗔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是因為生起的時間不一樣。貪和嗔,都和受相關。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苦受生起,往往就會生起嗔。嗔是緊隨著苦受生起,幾乎同時生起的。但貪不是。

貪不是樂受一生起,就馬上跟著生起的。而是在樂受滅去,才生起的。實際上,每一種受,無論苦受,還是樂受,還是不苦不樂受,都是剎那生滅的。馬上生起,馬上滅去。只是,在下一剎那,生起的感受常常和上一剎那類似,讓我們覺得,感受會持續一段時間。

生起嗔,是對現在的苦受嗔。因此,嗔是猛利的,同時是短暫的。生起貪,是對過去的樂受貪。因此,貪是細密的,同時是綿長的。

是不是一旦有苦受樂受生起,就必定伴隨著嗔或貪呢?

也不是。還有個很關鍵的東西:作意。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如理作意」的,苦受生起,就會嗔;樂受滅去,就會貪。但有了「如理作意」,就不一樣。

在「受」生起之前,有「觸」生起。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生出的。我們的眼,就是根;眼睛看到的人,就是境。「看到」,就是識。

「受」的生起,比「觸」要晚一點。「根」有兩部分,外面的叫「扶塵根」,裡面的叫「勝義根」。境和扶塵根接觸的時候,就有了觸;和勝義根接觸之後,才生起受。

而「作意」,甚至比「觸」的生起還要早。觸,是在現行位上才有的,而作意,在種子位上都起作用。

有了「如理作意」,在「受」還沒生起的時候,甚至在剛剛有「觸」的時候,就已經生起了「無貪」、「無嗔」,哪怕後來生起苦受,嗔也生不起來了。

無貪、無嗔,並不是「沒有貪」、「沒有嗔」。而是「貪的對治」、「嗔的對治」,就好像除草劑,有「無貪」在,「貪」剛想生起,就被壓伏了。修行的關鍵,正在「如理作意」。

2、

「如理作意」的「理」,是什麼理呢?緣起之理。

了解緣起,就是了解「自相」和「共相」,「總相」和「別相」。自相就是,自己有什麼特點,哪些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共相就是跟別人一樣的。不光是人,萬法都有自相和共相。

比如,金剛石和石墨,共相之一就是「碳」。金剛石的自相是「堅硬」,石墨的自相是「潤滑」。但如果把金剛石和岩石放在一起,「堅硬」就成了共相,就不再是金剛石獨有的品質。如果你想找唯一屬於金剛石的特點,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具備的特點,也就是金剛石絕對的自相,也叫「自性」,你找不到。——只有「金剛石」這個名字,是唯一屬於金剛石而不屬於其他東西的。說到底,任何東西,沒有自性,只有名字。

我們觀察一個杯子。杯子雖然不大,上面卻有八萬四千相,有種種自相和共相。了解緣起,就要了解一隻杯子的種種相:杯蓋是紅的,杯身是藍的,形狀是圓的,價值一百塊,景德鎮製造的,乾隆喝過茶——傳說而已,真的乾隆喝過茶一百塊就買不到了,等等等等……

八萬四千相,不可能觀察得完。其實,也不需要觀察完。像顏色、形狀、價值等等,雖然也是相,但對修行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王陽明當初「格物」,格竹子,格出一場大病,但究竟格出了竹子的哪些特點,我們是不得而知的。

從杯子上觀察緣起,很重要的相是:它會碎,而且它遲早有一天會碎,或者因為長久不用布滿灰塵而丟在某個角落,搬家時被遺棄,只要時間夠長,它一定會變成碎片——這就是它的無常相。

不僅杯子上有無常相,任何事物上都有無常相。任何人,任何關係,都有無常相。

兩人正促膝笑談,就知道一定會分別。多麼歡樂的筵席,終究有散的時候。在聚合時,就知道必定會別離。在崇高處,就知道必定會墮落。在積聚時,就知道必定會消散。但凡有性命,就知道終不免於死。這就是無常相。

觀杯子,觀牆壁,觀人,觀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觀大街上車水馬龍奔流不息,觀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萬有的一切,一切的萬有,都有這種共相——無常。

因為無常,恩愛的人,終究會別離。美好的歡愉,總是短暫。一切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受遷流造作的逼迫,所以苦。

沒有誰能改變這鐵律,沒有任何神可以主宰。這就是無我。一切都要仗托諸緣,依賴種種條件,這就是空。

於一切法上,了解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就了解了苦諦。類似這樣,可以了解集諦、滅諦、道諦。四諦各有四行相,共十六行相,就不列舉了。

我們觀周圍一切物、一切人、一切關係,並不需要觀八萬四千相,只需要觀四諦十六行相,就足以引生「如理作意」了。

我們所在的五趣雜居地,有十六行相,上界也有十六行相,加起來是三十二行相。觀一切相的關鍵,就是觀這三十二行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佛的三十二相併不是這三十二行相,但足以說明,三十二相,足以代表一切相,無量無窮的相。

我們也不需要自始至終都觀三十二行相,觀的過程中,所取之相會慢慢減少,到最後,只觀欲界苦相就可以了。——在一切法中,見到「苦」,就可以從凡入聖,通向聖道的大門就打開了。

3、

有人說,在一切事情上都見到苦,那生活該有多苦啊!還能忍受嗎?

其實,觀苦和受苦,是兩碼事。

一個杯子價值一百塊,你觀它無常,它不會馬上碎掉,一文不值。它還是值一百塊。一個人說,我將來有錢了可以怎樣怎樣,說完了,夢醒了,他還是窮。

人是五蘊和合,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你的感受,舒服不舒服,那是受蘊所攝。觀自己舒服不舒服,是想蘊所攝。是很不一樣的。我們說,「憶苦思甜」,憶苦,是想蘊,想心所;思甜,是行蘊,思心所。想,是取相;思,是造作。而受苦,則是受蘊,受心所。憶苦,不一定受苦。所以,觀苦的人活得並不苦,受苦的人,活得才苦。

像偏頭痛、關節炎、脂肪肝,不會因為你觀它,它就苦,不觀它,就好了。那就是講瞎話騙人了。要受的苦,無論你觀不觀,都是得受的,都跑不掉。

那為什麼觀苦不觀樂呢?第一,苦是普遍存在的,而樂不是,真正普遍存在的樂,只有一個,就是離苦。除非離開普遍存在的苦,才有普遍存在的樂。無論在苦受中、樂受中、不苦不樂受中,都有無常的逼迫,這種逼迫就是苦。苦受是因為它本身是苦;樂受是因為它會壞掉所以苦;不苦不樂受是因為它不能駐留而苦。一切受中,都有苦在。觀苦,正是為了離苦。

第二,觀樂,會引生戀著。戀著的事物,總是短暫的,轉瞬即逝,戀著本身,會引發未來的苦。觀苦,正是為了不戀著。

一切痛苦,都是因為戀著。戀著的對象不能常在,所以痛苦。一切嗔,都是由貪引起的。貪著自己不能掌控的東西,所以生嗔。嗔是因為貪才有的。但貪不是因為嗔才有的。無明和貪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為了讓貪不生起,需要如理作意,生起無貪。實際上,無貪是什麼?看起來,「無貪」和「嗔」是有點像的。無貪,是「不會喜歡他」;而嗔,是「討厭他」。

說起來,嗔和貪,也是相違的心所。當生起嗔的時候,就絕對不會有貪。當生起貪的時候,也絕對不會有嗔。雖然貪能引生未來的苦,未來的苦再引生嗔,但那不是同時的。在貪的當下,是沒有嗔的。在嗔的當下,也不會有貪。所以,嗔本身是可以「治」貪的,但這種治是特別不划算的,就像腳指甲發炎了,把整條腿都鋸掉,嗔的危害比貪大得多。而無貪,則是不起副作用的對治。

嗔,就像病毒;無貪,就像疫苗。疫苗,說白了也是病毒,打疫苗就是往身體里注入病毒,但疫苗是滅活、減毒的病毒,它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卻能抑制身體產生壞的東西。

觀苦,容易生起無貪。但受苦,就容易生起嗔。因為在觀苦的時候,主要是想蘊的作用,不是受蘊的作用。我們觀苦的時候,容易理解所觀的苦是假的;但受苦的時候,不容易理解所受的苦是假的。

修行人觀苦,並不是說世界的真相就是苦,而是作為貪的對治。不觀苦,貪就會日益增長。一個人做成幾件不容易的事,其實只是因為歷史潮流選擇了他,但他會膨脹得意,自以為無所不能。因此,要靠觀無常、苦、空、無我來對治。苦諦不是苦,是諦。苦是病毒,而苦諦是疫苗。

4、

無論我們觀不觀苦,都是要受苦的。觀苦,不起嗔,是容易的;受苦,不起嗔,卻不容易。然而,受苦又是生命的必須,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不能免於受苦。修行之所以難,就難在這裡,難在受苦的時候,不起惑,不造業。惑,意思是煩惱;貪和嗔,都是惑。

因為受苦而嗔,那就起惑了。在嗔的時候做出舉動,那就造業了。

因此,修行是需要細心護持的。有個詞叫「龍天護法」。按說,「法」是真理。真理還需要護持嗎?難道不護持,真理就不起作用了嗎?當然不是。所謂護法,「法」並不是護的對象,法是不需要護的,需要護的是求法的人。探求真理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種種困難,護法,是令求法的人不因挫敗而退墮。

真正護法的是什麼呢?是正知正見。所謂「龍天護法」,就是指具備正知正見的人,在受苦的時候,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作為護持,乃可以不造惡業,不做出非法舉動。嚴格地講,八正道是要到斷盡見惑之後才有的。所謂護法的「天龍八部」,未必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等,實是八正道。

當受苦時,知道現在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往昔所造惡業,感得的果報。以前造了業,果是不能不受的,現在不受,將來也要受。明白這一點,就能忍可現在所受的種種苦,而不起嗔恨和貪婪,不起新的煩惱和造作,這就是「龍天護法」。

還有個詞,「摧破魔軍」。到底什麼是魔?魔是貪嗔痴的蘊積。眾生的貪嗔痴,以自業或共業的形式體現,就是魔。有時候體現於自己身上,有時候體現於外在。體現於自己身上的,是比較親的緣,體現於外在的,是相對疏的緣。無論親緣還是疏緣,都與自己過去的造作有關。

魔軍是如何摧破的呢?

知道無論現在受怎樣的苦,都是過去所造的業,都跟現在沒有關係。現在受苦,不是因為現在做錯了,而是因為過去做錯了。現在所忍受的一切,都只是過去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無論過去做得怎樣錯,都不妨礙現在做出正確的選擇。無論過去造了多麼重的業,在此時此刻,仍然是有可能做出絕對正確的選擇的。哪怕前一秒還在持刀害人,這一秒也完全可以放下刀去救人。善是無條件的,永遠不會因為過去造惡太多而喪失了悔改的可能性。只要願意,任何時候都能回頭。

於此,無論受多大的苦,終不起惑,終不復造惡業,終不退失菩提心,魔軍就此摧破。

魔軍雖然摧破,卻沒有徹底擊潰。還會捲土重來。因為過去所造的業,感得的果報,有現在的,也有將來的。只要業未盡,情未空,魔軍永遠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所以未來繼續受苦,也在所難免。

當再次受苦的時候,依然明白,此刻我所忍受的一切苦,都是過去所造諸業的結果,都不影響我現在做出正確的抉擇。魔軍被再次摧破。

此時,已經不復起惑,不復造業,但殘餘的苦,仍然是有的。不過,這苦已經像斷了根的樹,不會再生長了。

魔軍繼續捲土重來,又被摧破。

……

久之,魔軍的力量越來越小,散兵游勇的余勢漸漸喪失殆盡,那時,不僅不復有惑有業,苦也不復存在。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你肅然起敬的人或瞬間?
女孩子是怎樣過生日的?
十一歲的妹妹出國後性格變得內向不喜歡與人甚至親人近距離接觸,和以前變化很大,會是什麼原因怎麼改變?
父親喝酒成癮,脾氣暴躁,影響到家庭生活了,怎麼辦?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