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實踐,只在於自律和他律

人的一生,就其具體實踐來說,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應該做什麼,也就是方向的問題,這個要靠道德來指引;另一個是怎麼做,也就是技巧的問題,這一個需要靠科學來指引。

關於道德,這個我們意志的產生和自我判斷的問題,其核心是自律。這個自律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自我約束,而是指道德規範的建立根源是發自於我們的本心(良知),按照王陽明的說法,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絕對的善也就是良知,它同時又是知善知惡的,我們通過良知的反省和查識,就可以排除我們的私心雜念,按照真正的道德律令行動。這也是孟子所提倡的惻隱之心:見孺子之將入井也,人莫不起幫助之心。但良善的人就會依照這天良行動,一般人可能會隨即考慮其中的利害衝突,如果能取悅孩子的父母從而獲得利益也會採取行動,如果和其父母有仇怨的可能就會袖手旁觀了,在這兩種行動中就是所謂的不道德。即使是同樣採取了救助行為,出於良心和出於利益而行動的兩個人也是分別屬於道德和不道德的情況,雖然在表面上我們完全分別不出兩人行動的差異。道德,就是這麼個「誅心之律」,真正的道德行為,也只有行為人自己心裡清楚,明白自我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從而做出的行動。這也是康德所提倡的,一切的道德行為,要以人作為目的,任何以人作為手段的行為都不能稱其為道德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只能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它具有一種主觀的客觀普遍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排除私心雜念後體會到這個律令的存在,我們都具有那種不論外界條件如何限制都按照自己本心做出選擇的可能性,「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也」,「取義成仁」均是這個道德標準的現實體現。儒家提倡慎獨,也就是時時查照自己的本心,使它不為私慾所蒙蔽,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並從中感受到無上的快樂。孟子有雲「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良知道德是我們行動的動力,同時也是我們行動的目標,我們能在按照道德律令行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不同於感官刺激帶來的膚淺的生理愉悅,它是從我們內心深處翻湧上來對我們道德行為的獎勵。這種快樂,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即使是天生的惡人也能在偶爾的善行中體會到那種毫無雜質的純粹快感。但同時,這種快感又是脆弱的,很容易就會被人們的私慾所掩蓋,從而讓人們「隨順驅殼起念」,一味追逐物質上的利益,將這微弱的良知一點點的埋在厚厚的私慾下面不得顯現,最終成為毫無道德感的俗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細心呵護並不斷推擴自己的良知,才可以讓它不斷發揚壯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也是王陽明「致良知」的內涵所在。

至於具體的實踐活動如何能取得好的結果,靠的就是充分利用科學的知識這個他律的武器。自然和社會中一切的進程都以一定的外在條件為依存,不是單靠人們的意志就可以無視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種事情只能存在幻想中。做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充分了解和利用已有條件,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過程,我們只能儘力創造有利的條件,推動事情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前進,至於最後的結果只能「成事在天」。

自律就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追求的;他律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雖然我們並不強求最後的結果,但我們一定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去辦事,最大可能的將事情辦好。

人生在世,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推薦閱讀:

人生中最讓你感動的瞬間?
如何反駁「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入世的智者,出世的強者,入世的強者和出世的智者,都分別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有沒有人都體驗過?
為什麼你越看雞湯,反而越沒有長進?
如何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短暫的人生?

TAG:心学 | 自由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