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印度是朵奇葩,那你知道是什麼造就了這朵奇葩嗎?

印度是很多人都會關注的國家,它就像一朵奇葩,讓你不得不多看它幾眼。或許,作為歪果仁來說,對印度的了解多數是碎片化的。印度著名電影導演阿米爾.汗的作品,如講述教育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講述宗教信仰的《我的個神啊》,還有近期的講述印度女性的《摔跤吧!爸爸》,似乎印度國人去展現其社會現實,更具有真實性和震撼性。

不過,這篇文章並非是電影影評。說了這麼多,雲石君是想給大家分析造成印度種種奇葩的原因。

自古以來,印度自古以來最大的屬性便是其分裂性。雖然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歷史上也只有過短暫的統一。

現在的印度,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個主權實體,但內部各邦在內政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各行其是,新德里的中央政府就像擺設一般。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雲石君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外部環境相對安穩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有天然屏障:東有緬甸密林,北有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西有印度河流域、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大海。

這樣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沒了動力繼續擴張領土。再看中國,華夏農耕文明必須長期面對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襲,高壓之下,必須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全國資源應對外敵。

不過,古代印度也會周期性遭受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根本威脅不到印度文明的獨立性。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還有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

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中亞,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波斯高原、兩河平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中亞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難度很大,最常的結局便是成為各大文明交鋒後勝者的附庸。

中亞因實力有限和又長期混亂,想要入侵印度,面臨一個難題: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維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其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於是,印度便在相對安穩的外部環境下進行窩裡斗。

第二、地緣核心被肢解

大家都知道,大一統是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不過,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在中央權力之外又有私心。

一旦中央集權了,那麼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相對就少了,為了利益,雙方的衝突便埋下了種子。而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又面臨著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集權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這樣才有力量壓制邊緣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的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拿中國的中央集權來說,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強有力的支撐這古代中原王朝的擴張。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極端邊緣的邊遠地帶,最後都被納入中國版圖。

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也與古代中國相似,也依賴印度河與恆河。不過,不幸的是,印度的大一統未能實現不說,作為兩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後反倒被淪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到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比中國還古老的印度,為什麼連老巢都保不住?

還不是塔爾沙漠惹的禍。這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就橫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中間。

當然,沙漠原本非沙漠,只不過是天災和人禍共同的作用。氣候環境的變化和還有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便在這兩河中間形成了沙漠。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應:

首先,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這就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不能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內部如此局面,外部進入也就相對更容易。而中亞勢力的進入,印度的分裂也就更深。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游牧文明的軍事實力雄厚,以致於實力不如恆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藉助外力,來與恆河分庭抗禮。

而就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局面,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便也逐漸被伊斯蘭化。

就算印度文明的體量很大,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在距西亞最近的印度河流域,它卻能取而代之。再加上塔爾沙漠的阻斷作用,時間推移之下,這塊南亞的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已然大傷。而印度河和恆河的對立、衝突,又削弱了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本部再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第三、嚴酷的種姓制度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削除黑人們的反抗意思,使他們在精神上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負面效果也很明顯。

一則,一生為奴的印度黑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很低甚至沒有。二則,因過於強大的宗教影響力,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比如: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屈居第二等級。

如此一來,中央朝廷下派的職業官僚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對當地施行管制,世俗權力並不會受到民眾的敬畏。

而世世代代紮根於當地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是平民心中的權威和敬畏的對象。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行之無效,便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代勞,來控制地方,而中央的最高權力在日積月累中被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而種姓制度還在一日,中央集權實施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使得印度很少有外部之憂,被肢解的地緣核心又是大一統的阻礙,而種姓制度對中央集權的抵觸不斷地瓦解著世俗權力,三條繩子扭到一塊,勒住了印度文明的大一統,朝分裂的方向發展,也是印度的奇特之處。

當然,印度對此是不甘心的。所以一直以來,它也絞盡腦汁,希望突破這種地緣和人文結構套在頭上的枷鎖。那麼,印度能成功嗎?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3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大型建築是否曾經普遍用顏料上色?如果有,現代是否有過復原的嘗試?
如何評價法國率先與中國建交?
如何看懂以色列的國界線?
泰拳為何五百年不敗?
「歷史周期律」是不是偽科學?

TAG:西方古代历史 | 世界历史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