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四十八)馬坦尼考十一月行動(下)

1942 年 11 月 1 日下午時分,陸戰五團三營接到命令後立即向損失慘重的一營投送兵力。日軍方面則擔心美軍將會立刻包圍克魯茲點的部隊,便匆忙部署能調動的一切步兵力量來增援克魯茲點的第四聯隊。日軍調來了反坦克大隊(包含 12 門火炮)以及工兵(好像一時半會兒真的沒啥可調了)

四、勒緊褲腰帶

1942 年 11 月 2 日,在惠林偵狙特戰隊的掩護下,陸戰五團二營的部隊在路易斯·沃特少校(Maj. Lewis W. Walt)的指揮下向北部進發,進一步將克魯茲點西南部分的剩餘地帶囊括,以確保日軍的撤離路線被完全切斷。被困在克魯茲點的剩餘日軍則積極地展開防禦,使用碉堡和隱秘的防禦工事佔據山脊來準備抵禦盟軍的進攻。美軍則繼續使用地面火力對日軍在克魯茲點的守軍持續進行壓制。

下午 1400 hours,陸戰五團三營的部隊正式在左翼與日軍發生交火,此時二營的部隊也到達了預定地點,其中 F 連則向西運動,補充了三營在海灘邊的防線,並朝東側駐守。

在經過了再一輪榴彈炮和迫擊炮的火力投送後,三營的 I 連和 K 連正式發起進攻,並在海岸邊與日軍部隊發生猛烈交火。I 連在厄斯金·威爾斯上尉(Capt. Erskine Wells)的指揮下與日軍短兵相接,使用刺刀與日軍發生肉搏戰。這是此次馬坦尼考行動中唯一使用刺刀進行進攻的隊伍,且在當晚繳獲了日軍 4 門 37mm 九四式反坦克炮與一門 70mm 火炮(可能是九二式步兵炮)

美軍為了對付在山谷中的日軍部隊,以及敲掉一些頑固工事,又從後方拉來了 75mm 自行火炮(很可能是 75mm M3 GMC)。這位自行火炮曾在馬坦尼考地區日軍的衝鋒時,擊毀了一輛坦克,因此他被當作救星式地又在這個地區發揮作用。它因為在乾涸的河床上移動困難,因此在十一月的行動中則在夜間較平坦的地帶進行行動。五團三營和第 164 步兵團的 D 連負責它的保衛工作。

一輛 75mm M3 GMC 於 1943 年在布干維爾地區執行任務

五、艱難推進

11 月 3 日早晨 0630 hours,日軍嘗試衝破美軍在克魯茲點西南部建立的防線,但因為 I 連和 K 連的堅守而宣告失敗。

早上 0800 hours,美軍總攻開始。二營的 E 連與 G 連率先將日軍逼退至克魯茲點的東北部分,緊接著,二營的 F 連和三營的 I 連與 K 連持續推進。美軍交替使用迫擊炮、炸藥和榴彈炮對日軍的一些防禦工事進行壓制,並最終摧毀了克魯茲點的所有日軍部隊。參與此次戰鬥的士兵理查德·納什這樣描述此次戰鬥:

一輛吉普拖著一門 37mm 反坦克炮衝上前去,接著 D 連的長官安德魯斯上尉立即部署幾名炮手並使用這門炮朝棕櫚林開火。然後在火炮開火之前,我聽到被圍困的日軍發出的詭異哀嚎與呻吟,似乎如宗教頌歌一般(慘烈)。接著,這門炮使用榴霰彈朝他們開火,幾輪過後,呻吟和火炮聲都悄然而逝,一切變得靜謐。我們當中有些士兵走上前去查看,在那兒,大約 300 名年輕的日軍士兵被粉碎和撕裂的屍體排排相陳。沒有任何一個人活了下來。

A jeep wheeled up towing a 37-mm anti-tank gun and Captain Andrews of D Company put a crew of men to setting the thing up to fire into the palm grove. Then I heard it—just before the gun began firing—a weird wailing and moaning, almost a religious chant...coming from the trapped Japanese soldiers. Then the gun fired canister shot into them, again and again, and after a while the chanting stopped and the firing stopped and for a moment it was all-quiet. Some of us went among the palm trees to look, and there, row on row, were the torn and shattered bodies of perhaps 300 young Japanese soldiers. There were no survivors.

美軍的包圍圈在克魯茲點西南側漸漸收攏,並全殲了在此地區的日軍部隊

美軍艱難地完成了此次圍剿行動,因為日軍使用了他們在太平洋島嶼防禦戰中慣用的偽裝工事,使得美軍在清理這些碉堡和掩體之時倍感壓力。當你走在叢林里,也許突然地下的某個蓋子打開,衝出了叫「萬歲」的士兵,或是遠處的某個草叢裡突然出現了轟鳴的機槍,這些心驚膽顫的戰術使得在太平洋戰爭前期的美軍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

11 月 3 日,美軍在克魯茲點推進時清理隱藏碉堡和掩體中的日軍

總攻後,美軍一共繳獲了 12 門 37mm 反坦克炮(可能為九四式)、一門 70mm 火炮(可能為九二式)以及 34 挺機槍。美軍共死傷 71 人,日軍死亡 239 人(若算上總攻前的零星戰鬥等,日軍死亡人數則增加到 410 人)。同時,在 11 月 3 日夜間,惠林偵狙特戰隊繼續向前推進,嘗試將 500 名來自第四聯隊的日軍士兵完全殲滅。這些士兵是曾經參與過泰納魯戰役和埃德森嶺戰役的老兵,也有一些海軍士兵,但戰力堪憂。日軍認為僅僅依靠這 500 人的部隊是無法駐守第 17 軍第二師團的指揮部:科肯布納村的,因此為了牽制美軍,日軍決定使用這些部隊進行自殺式衝鋒。雖然中熊直正想這麼做,但是當命令下發時,並不是所有軍官都執行了此命令。

美軍在 11 月上旬馬坦尼考地區的日軍掩體內拖出士兵屍體

六、又換地方

但是,此處的日軍並沒有陷入絕境,因為剛剛乘「東京快車」到達科里點的 300 名日軍士兵與美軍在倫加防禦圈的東線發生交火,日軍很可能在科里點附近發動較大規模的反攻(因為東海林俊成接替川口清健的右翼部隊是在科里點附近集結,他們在亨德森機場戰役最後一晚的進攻中沒有發揮作用且損傷較小)。所以,范德格里夫特、埃德森和傑羅德·托馬斯一致認為應該延緩馬坦尼考地區的攻勢,將部隊調至倫加防禦圈的東側。

累~

陸戰五團的精銳部隊以及惠林偵狙特戰隊開始前往倫加防禦圈的東側,而馬坦尼考地區的防線則由陸戰二團的一營、二營以及第 164 步兵團的一營來守。在 11 月 4 日之後,馬坦尼考地區又發生過一些零星但重要的事件,比如:

1,中熊直正本人在 11 月 7 日被美軍的炮火擊斃(Frank Richard 觀點);

2,美軍在 11 月 10 日對科肯布納村再次發動進攻,但因為新來的第 38 師團第 228 聯隊的頑強抵抗而被迫中止;

3,范德格里夫特本人在 11 月 11 日命令所有美軍部隊撤回馬坦尼考東岸,因為他收到了來自當地人的偵察兵報告,日軍的第 38 師團將會部署上萬人的剩餘部隊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再次重奪亨德森機場;

4,11 月 18 日美軍重新跨過馬坦尼考河,但由於日軍的抵抗,美日兩軍在克魯茲點西側各築防線僵持,並僵持了長達一個半月左右

美軍在 11 月不止一次渡過馬坦尼考河,水線較高時,他們就如此運送士兵

馬坦尼考地區之所以會屢次發動進攻而進行僵持,其主要原因在於日軍在多個地區嘗試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行動。美軍不得不將優勢兵力調來調去,以確保剛到來的第 164 團能夠跟上老兵的步伐,但是類似的僵局將會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結尾被打破。不過,在訴說馬坦尼考地區的末尾前,我們還是看看在 11 月 3 日科里點附近發生了什麼事。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2)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網站

5)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ISBN 1-58544-616-5


推薦閱讀:

二戰及以前日本海軍為什麼如此重視魚雷?
小野田寬郎:太平洋的游擊專家
山本五十六的軍事水平怎麼樣?
石油、數字遊戲和伊卡洛斯們的夏天——《戰敗之夏》推介

TAG:第二次世界大战 | 军事史 | 太平洋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