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的年薪,還是讀博,你會選那個?
每個人都會身處迷茫階段,不只所措、不明所以,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就像站在了迷霧當中沒了方向。
迷茫有大小,小點的迷茫往往容易被解決,因為未知距離已知的邊界不遠,熬著摸索,靠學習他人經驗,靠請教過來人,會快速探明這種距離中的差異。
大的迷茫往往難以獨自解決,學習也不太清楚解決問題對應的內容,請教人也不知道誰更合適,需要耗時更長,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有時候還需要貴人相助或者好運氣。
大的迷茫不僅僅是從技術上難度較高,還會在心理上影響人,伴隨著迷茫期越長,個人信心也會被時間慢慢的消磨殆盡,自我認同的折磨,自我實現壓力的壓迫,都會把一個人折磨的死去活來。
最終會有人站起來,繼續面對新的挑戰,有的人會迷失自我,逐漸放棄自我,隨波逐流。
迷茫就像人這一輩子走過的路上必然會踩的一顆地雷,解決的辦法就是用科學的辦法,先學會排雷。
那麼這顆地雷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樣科學辦法可以解決?
1
匿名:讀博士的念頭揮之不去,該不該付諸行動呢?
國內名牌大學本碩,畢業5年,在證券公司總部工作,目前月薪8萬,年薪算上獎金大概120-150之間。目前工作遇到瓶頸期,也有些心生厭倦。
因為一直喜歡思考,喜歡研究問題,喜歡發現規律,感覺這種想法還是很適合讀博士的。多年來其實一直有讀經濟類博士的想法。
但是實在放不下工作,機會成本太大。再加上又有房貸要還,感覺人生已經被鎖住。
請問我是該打消我的念頭嗎?還是為了年少時的夢想拼一次?
另外,是不是現在頂級名牌(例如清華北大)已經不招在職博士了?還有在職讀博的可能嗎?
2
在這裡,先把月薪8萬、年薪150萬、證券公司、清華北大等高能標籤拿掉,這裡的表達邏輯就很簡單了。
一個人畢業5年,工作遇到瓶頸,到了迷茫期,找不到出路。
找不到出路,人性很容易就會想到如何逃避,這個時候就會想起來自己以前擅長的東西,再給這個擅長的東西找個目標。
很顯然這個朋友是學霸,再重新回到起點,讀個博,是個可期的目標。
之後的,都是想法的解釋。
3
有人肯定不服氣我用「逃避」這個詞,那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個朋友迷茫在哪裡了,就清楚我是不是用詞不當。
迷茫不是情緒,也就是說不是沒有根的,職場人迷茫,就是要麼沒發展,要麼就是錢太少還沒改變的希望。
但是造成迷茫結果的原因,是個人認知和能力上的局限。
就好比盲人摸象,雖然摸到的是事實,但是是局部的事實,用局部特徵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大象還有其它特徵。
想要不迷茫,就得通過實踐和學習,了解大象的全部事實,這樣對大象完全熟悉,了解具體的規則規律。
而這個認知過程是有規則的,需要消耗時間。
4
認知到掌握的過程規則,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感性階段,往往偏感性和片面性。就好比相親,雙方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關注相貌、穿著、談吐、性格、軟實力等部分要素。
而一次見面的時間有限,了解內容的深度也就非常有限。
同時一個人包含了多樣化的要素,並不僅僅是第一印象要素。
第一階段,是需要在大量的片面的實踐中,逐步打破各種盲區。
第二階段是理性階段。通過大量的實踐和學習,逐步掌握了內容的本質,可以熟練應用,並解決具體的問題,甚至還可以創新。
就好比學車,考出來駕照並繼續練車,都屬於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很多反應都需要協調和掌握,要時不時的記憶練習。
而熟練開車之後,所有的動作都是下意識的完成,才是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在複雜的環境,換新車都不會輕易的難倒人。
5
迷茫就是因為對規則規律還沒有達到理解,還處於第一階段的感性階段。
要解決,要找的方向,就是用各種方法或槓桿來找到規則或規律,並積累相應的能力來熟練運用相應的工具,順應規則規律,解決各種現實的問題。
6
更多深度內容,盡在微信公眾號(51逆轉)
推薦閱讀:
※決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職場務實,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出生、學習、工作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推掉或者規避工作中的黑鍋?
※主動贏得尊重,才是人際關係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