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達+慢生活,歷史·理論·未來
導讀:2017年11月3日,『長三角「未來」城市論壇暨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長三角分院成立儀式』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在「快通達·慢生活」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與小城鎮中心綜合交通規劃研究院院長張國華發表了題為「快通達+慢生活,歷史·理論·未來」的主題報告。
這次是一個命題作文——「快通達+慢生活」,思考未來城市下這兩個元素會如何改變,個人考慮我們首先是需要從時間裡尋找發展趨勢,從理論上尋找發展方向,從而研究如何處理空間。
01、快通達
1、「三個時間點」的啟示
我選擇三個時間點——1996年、2006年和2016年。這三個時間點在中國發生了什麼?
1)1996年
1996年滬寧/杭高速公路是同一天開通的,當時江蘇選擇的是先修蘇州到上海的公路,浙江選擇的是先修杭州到寧波的公路,從1996年開始通車,到2001年全線通車,在這五年的時間裡蘇州吸引的外資總額超過了浙江全省,在1995年的時候蘇州的GDP不到嘉興的兩倍,如今蘇州的GDP是嘉興的四倍多。我們的思考延伸一點,想到蘇州時會想到哪?我第一印象是東方之門——作為地標的蘇州工業園區。
2)2006年
如果廣深高速公路堵車一小時,則會引起全球IT產品價格的巨大波動,為什麼呢?因為離深圳東部的廣深走廊積聚了全球最完備、最發達的IT產業鏈條,該產業鏈條發展成科技創新走廊,實際上我們看到在這個時間連接商品的效率是很重要的。
3)2016年
制約中國「互聯網+」未來發展最大的障礙在哪?後廠村路。大家知道如今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創新空間是在北京,當然清華同衡是在創新走廊的科創中心的中心點。我們能看到這條路從早上8點鐘堵車到晚上10點鐘,我們更進一步來看,在「互聯網+」創新上,它需要跟中關村、國貿建立更高效的聯繫,然而這些東西也是統統沒有的。這個時間告訴我們連接什麼人,連接的時間效率和環境品質都很重要。
同時,在2016年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成都》這首歌,讓全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翻唱。我觀察這首歌,很多城市都容易翻版,但這裡面有一句歌詞我們不容易翻版,這句歌詞是這麼說的「走到玉林路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回頭我們去看看其他城市這句歌詞的翻唱,蘇州唱的是走到平江路的盡頭,坐在老弄堂的門口,杭州的版是走到黃龍路的盡頭。顯然我們能發現這個階段也在告訴我們,以前我們可能更關注的是高速公路,而現在城市的街區、街道已經成為我們下一步必須要關注的地方。
這三個時間告訴我們什麼呢?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和不同的交通運輸條件下,人口的空間遷移以及產業的空間變遷才是決定我們重塑城鎮空間的兩個關鍵性基礎性的力量。
2、運輸條件下產業空間的規律
產業空間在不同的運輸條件下有哪些規律值得探究。這部分離不開產業集聚、運輸成本等之間的關係,產業集聚講的是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其優勢:
第一,基礎設施的共享可以大大降低基礎設施的成本。
第二,產業不斷地分工,更加促進合作。延伸一點,近千年的經濟發展變化,中國從秦漢到明清,我們的人均GDP沒有任何提高,人均生產力也沒有任何提高,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走的是農業經濟的道路,農業經濟的道路是沒有足夠分工的,但自從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社會運動走到市場這條道路,進行了分工,才帶來人均財富真正的創造。因此亞當·斯密講,分工是人類文明的真正起源。因為分工帶來產業鏈條的高效匹配,所以我們也關注到這一部分,比如說在上個世紀末期,標緻汽車廠去廣州設廠失敗了,為什麼失敗了?零配件產業跟不上整車產業的支持。一個汽車產業想要發展好,零配件產業需要是整車產業規模的3倍,這個產業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第三,知識信息環節從製造業環節中分離出來,也就是我們如今要大力發展的生產型服務業環節。這些東西積聚在一起產生了化學效應,就是如今信息經濟區別於傳統物質經濟的所在。在物質經濟時代,比如說我有一個手錶,我給你我就沒了,但是在信息經濟時代,就像我今天講的思考,我講給大家,我的思想沒有少,相反演講過程中產生了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會產生新的思想。再稍微延伸一點,在座的諸位都是搞規劃的,都覺得規劃的產值跟別的行業相比還是不錯的,人均產值100萬,做得好的還可以達到200萬,很自豪,但是我們再去了解騰訊、阿里巴巴,騰訊去年的人均產值280多萬,阿里巴巴人均產值300多萬,他們完全是一個平台化的零邊際成本的企業。這帶來了什麼?帶來了產業空間積聚後,在空間上表現的壟斷性金融競爭,也就是如今所說的專業化空間。
關於這個問題延伸一點,香港論壇上提到了我們的創新來源於濃度和密度,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其每擴大10倍,城市的發明創造量增大17.8倍,換句話說,城市規模每擴大一倍,人均生產效率就提高15%-30%,人均消耗的基礎設施成本降低15%,一反一正是30%-45%。所以我們難以想像一個5000人口的特色鎮如何跟100萬人口的城市競爭,一個1000萬人口的城市如何和2000萬人口的城市群競爭,這個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進一步來看,這和交通之間有什麼關係?產業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資源能源型產業
這類產業運輸成本通常占生產成本的30%以上,所以它希望採用的是一種低成本的運輸方式,那就是貨運和鐵路,所以回溯過去30多年,我們鋼材、化工,類似這些產業無一不是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2)資本產業
這類產業希望以產品為代表的資本快速流通,流通的越快,它的資本就越好。對於產品表達的要求就是實現產品從工廠的門口到客戶的門口,顯然這種方式就是汽車運輸。所以我們能看到過去30多年中國最大的成績就是各個地方的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無一不是在高速公路沿線布局。有經濟學家研究過,在滬寧高速公路300公里長度兩側集中了上海市和江蘇省最高產值的60%以上。
3)信息型民營產業
這類產業包括高端生產型服務業,高端消費型金融服務業,以及以IT為代表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的通信製造業。這類產業希望信息的快速流通,在互聯網剛剛發達的時候大家有一個夢想,說我們可以實現在家辦公了,然而經過十年的發展發現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在家辦公,還是需要面對面去談的,當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時候,語言交流的部分只佔信息交換量的不到40%,大量的信息是靠面對面之後,我們的眼神、肢體語言、氣場、情緒的相互感染得到的,所以對於這類產業來講,更多是希望能高效運輸信息來源的「作題人」。對這類產業來講,對應的運輸方式就是我們的航空和高鐵。
簡單總結一下,過去30年中國的成就是以高速公路和港口為主導的製造業發展,未來30年的發展是要機場、高鐵軌道去主導服務業的發展,因為現在無論是農業的轉型升級,還是製造業中低端製造業向中高端製造業升級,都不能取決於自身,而是取決於服務業集中的方式。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在工業為主導的時代,交易在哪發生很重要。而在今天交易在哪發生不重要,交流在哪發生才重要。今天我們也能感受到廣州和杭州的變化,廣州毫無疑問是我們國家甚至全球的商貿中心,但今天我們看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金融交易,90%以上都到杭州來,杭州去年的財政稅收超過廣州,杭州信息經濟占整個杭州經濟GDP增長量的50%以上。
對於這部分,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對於未來發展需要哪些關注,需要識別出來哪些產業是資本運行產業,哪些產業是信息產業,哪些是面向全球服務的,哪些是面向全國服務的,哪些是面向地區服務的,相應的我們以交通為代表的服務網路,提供足夠有競爭力的支持,交通和產業在空間上統籌好,體現流動空間,地方空間等,我認為這應該是在「快通達和慢生活」中作為理論支撐的一個基本內容。
3、空間的發展轉型和創新驅動
發展轉型要把握好「快通達」,「快通達」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
1)未來全球的競爭會轉變為城市的競爭
在中國過去短短30年的發展中,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國家中心城市,已經在全球城市的排序中進入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社會從過去以多元化主導、海運主導的時代,轉變到航空主導的信息化時代,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能看到一個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與這個城市的機場在世界航空網路的地位是高度正相關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我們國家要重點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國際級綜合交通樞紐,我認為這些國際級的交通樞紐第一位的還是機場。
2)未來的國家城市應該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它的任務是要帶動周邊的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真正作為一個城市群去參與全球競爭合作。關於過去幾年在城市群方面的發展,雖然總書記提出來,交通一體化要先行,產業一體化作為突破口,城市群一體化作為空間載體,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仍然是交通是交通,產業是產業,空間是空間。這更多體現了城市群在交通方面為軌道上的城市群,回溯國家過去這一年,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城市地鐵網路規模非常廣,在世界上已經遙遙領先,相比較於其他城市群,像東京、紐約、倫敦、巴黎,以市郊鐵路為代表的區域軌道是城市地鐵網規模的8-10倍,其75%以上是由社會資本來規劃建設運營的,顯然這一方面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發展的,這也是我們向發改委重點推薦的工作。
3)回歸城市本身
在城市和都市區里,我們的中心體系如何快速回到網路,構建成一套足夠支持城市高效運行的體系。以倫敦為例,倫敦的軌道網很發達,但現在倫敦還在建一條交通線叫穿心快線,把倫敦最核心的東西高效地呈現。這樣的一個體系才是我們追求的快通達。
02、慢生活
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其實是分不開的,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8小時之外的業餘時間。我認為我們城市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不僅要學習矽谷,還要學習如何從矽谷轉型到硅巷。美國的華爾街集中了全球最多的金融創新者,作為金融的從業者,我在街這邊的咖啡館喝咖啡,是能感受到競爭對手在街對面的咖啡館喝咖啡的信息存在,當然這方面英國倫敦也做的特別好。
如何讓整個城市復興是我們下一步可能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有一個疑問,中國的路口數量為什麼這麼少?在西方優秀的國家,他們成功的成熟地區每平方公里少到100多個路口,多到200多個路口,北京和上海與之相比,上海每平方公里只有十幾個路口,北京只有幾個路口。更重要的還是需要創造交流的環境。
所以我認為不僅是為了雙修,真正的目的還是要創造交流的濃度和密度。同樣,回溯100多年發展的城市史,觀察例如上海、青島、廈門、武漢、天津等城市最好的地方,依舊是原來西方殖民地的地區。從這裡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慢生活的打造,不僅是理念的轉變、技術的實現,更多的還是背後的制度,那就是如何從農業經濟思維、自然經濟思維真正地轉變到市場經濟思維、城市經濟思維。國外的大學為什麼是開放的?國內的大學為什麼不開放?國外的大學內外的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是一體化的,而我們的學校裡面的服務和外面的環境是有一道巨大的懸崖存在,只要有這道懸崖存在,這個圍牆無論是你看得見還是看不見,它都會存在下去。
03、總結
我認為「快通達」「慢生活」這兩個主題詞非常好,它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在全球化和「一帶一路」新的推動下,在交通網路和互聯網進一步互聯互通的情況下,全球會呈現出一種超級版圖。
第一個建立在國家之上的供應鏈,對於供應鏈的整合能力、連接能力要靠快通達去解決。第二個沒有邊界的社區,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實體虛擬的空間,我們的社區、街區,如何讓人集中到這兒來,進行思考、交流、創新。未來全球的競爭合作,可能更多的由原來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合作轉變到城市的競爭和合作,城市發展好了,就一定會誕生像阿里巴巴、華為、騰訊、蘋果那樣擁有影響力超過政府的企業,這些結合好了,我相信快通達、慢生活一定會走向成功。
文章根據發言錄音整理,未經專家審閱
文中配圖均為編輯自加,來源於百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上海閔行地區老閔行發展如此不健康?
※城市的環到底是怎麼來的?
※濟南東高速大貨車衝進車流11車相撞 已致1死6重傷
※如何評價立體快巴 Transit Elevated Bus (T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