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我有葯!

原文首發於服務號『賽客大腦』

作者 | 曾旻

最近有不少媽媽分享說,自己忍不住要對孩子發火。而且明明知道不能這樣,吼了孩子也不能解決問題,可然並卵的是,看到孩子「不聽話」,我們依然控制不住內心的怒火。

吼孩子的原因有很多,前些天爆紅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寫過,一些媽媽會認為孩子「上一刻才被我凶,下一刻就又在我懷裡叫媽媽」了。所以,媽媽們儘管內心覺得這不對,但根本上並不會擔心孩子會被「吼壞」,因為她們感受到孩子總會原諒父母。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孩子恐怕只是還小,沒有力量反抗和表達吧。翻開網路,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流行之風剛剛散去,轉過身,我們就要開始「禍害」自己的孩子嗎?我們竟能如此健忘嗎?

不僅如此,讓我們上知乎搜索一下,輸入【父母】二字,出現的條目令人觸目驚心啊~!(不是我危言聳聽,大家自己可以搜一搜試試,我自己搜的時候都嚇一跳)

  • 「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9856個回答。
  • 「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多大?」-6557個回答
  •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8913個回答。
  •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影響?」-1680個回答。
  • 「哪個瞬間讓你感受到父母對你的真實惡意?」-4571個回答。

我們看到的沒有任何關於「愛」的字眼,除了「傷害」就是「惡意」。為什麼我們懷著對孩子美好的願望,說出口的都是指責和怨言呢?原因有很多:

1.

我們被腦子裡喋喋不休的

自我對話給嚇著了

「孩子今天沒寫作業;ta總是這麼拖延,這麼下去,孩子的成績會越來越糟,那麼ta怎麼能上好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呢?ta以後走上社會怎麼辦呢?」

雖然有點誇張,但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傾向,會因為當下孩子的一個表現,把事情想像得越來越糟糕,而將這樣的想像當作無比真實的「事實」。

那些站在豫章書院門口拉著橫幅高呼支持的家長們,他們心目中難道不是這樣想嗎——「我家的孩子無可救藥,只有關個禁閉才能警醒一下了。」可是,孩子到底怎麼了就「無可救藥」了呢?那些糟糕至極的後果,都是家長們的想像啊。

2.

被生活的重壓

給折騰的喘不過氣來

還有一些,是被生活的重壓給折騰的喘不過氣來,孩子的「不聽話」成為了發泄情緒的出口。

在我小時候,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媽常說:「你爸爸也不管你,你還這麼調皮搗蛋,真是讓我感到心寒。」然後把我狠揍一頓,揍完之後往往自己還會偷偷地掉眼淚。年幼的我哪能明白這其中原委,只是覺得害怕、恐懼,內心中充滿了不安和委屈。真正成人後才能慢慢理解,媽媽的眼淚不是為我而流,是為她不幸的婚姻而流,令其心寒的恐怕不是我一時的調皮,更多還是她個人境遇的糟糕和痛苦。而我也是因學習了心理學,慢慢培養了自己的同理心,才開始理解父母,若傷害再多一些或者我不那麼「懂事」,或許那些知乎問題中也會出現我的回答。

現在的父母也是一樣,壓力除了來自婚姻,可能還會來自「上升焦慮」——人們無比擔心自己不能在階級上躍升,而自己做不到或做起來很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切就舒服多了,可是「孩子怎麼也不努力啊」!

3.

不懂孩子內心

無法共情孩子感受

還會有一種生氣的理由是,自身童年的記憶已然模糊和淡去,我們真的不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內心,無法共情到孩子的感受。就如在一分鐘父母課堂里吼孩子的那位父母說到:「我無數次告訴孩子,不要隨便吃別人的東西。不能搞得像沒有吃過酸奶水果蛋糕一樣。屢教不改!」

這句話像極了已經上班的我,父母無數次在微信里給我發:「早睡早起啊!要鍛煉身體啊!要注意休息啊!」我依然每天熬夜到12點多,追劇、刷微博這樣的事情停不下來。甚至弄得家長感嘆:「微博哪天倒閉了就好了!」

知乎上有人寫過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答主小時候特別喜歡吃浪味仙,他童年裡最為甜蜜的事情,就是每周去澡堂洗完澡後,媽媽會帶他在小賣店買一包浪味仙,他內心深處那種感受像是閃著金光般的幸福,近乎傳奇般的體驗。

後來,當他工作之後,終於有了經濟上的自由,他想起了兒時那份珍貴的回憶。在拿到第一份工資後,他一口氣買了一箱浪味仙。

可是,當他準備重返童年的愉悅時,卻發現這感受是那麼的——普通。浪味仙依然好吃,可是那種閃著金光般的幸福不見了,現在再吃浪味仙,感受也不比和同事們一起喝啤酒、吃烤串要愉快多少。

所以,我想告訴這位吼孩子的父母,酸奶水果蛋糕可能正是孩子現在閃著金光般的幸福體驗。孩子之所以要「隨便吃別人」的,正是他沒有「滿足」啊!

這正是孩子這個階段最幸福的體驗,若有能力,我們為什麼不可合理地滿足呢?若今後孩子長大成人,走入職場,開始和同事們喝酒、吃烤串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想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喋喋不休地說:「不要和同事們吃烤串喝啤酒,那不健康!」

龍應台在散文《目送》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或許,我們抓得越緊,孩子的背影離開得越快,我們想追,卻發現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喜歡浪味仙的那位作者寫到,他意識到自己不再那麼驚艷於浪味仙的味道,是因為一次他帶著自己的侄女去遊樂園玩耍,侄女一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樣子,最後他發現原來是侄女想要吃三色冰淇淋,而舅媽管得嚴從來不許她吃。

於是作者滿足了她,望著侄女吃完冰淇淋把盒子都舔乾淨的樣子,那種偷偷摸摸卻幸福得閃著金光的模樣,和曾經的自己如出一轍。

他才意識到,浪味仙和自己都沒有變,只是時間經過了自己。時間把那些閃閃發光的感覺都經過了。

當時光經過你和孩子,未來孩子長大成人後,站在琳琅滿目的浪味仙、三色冰淇淋和酸奶水果蛋糕面前時,你希望孩子想起的是「那是一段幸福得閃著金光的記憶——每個周末媽媽會帶著我到兒童樂園,我一手拿著三色冰淇淋,一手拎著一包浪味仙,無比希望時光永遠停留在那一刻,彷彿那是我的人生巔峰」

還是希望孩子想起的是「那是一段令人痛苦和極度憤怒的記憶——我放學回家,吃了同學的酸奶水果蛋糕,那味道好極了,可是媽媽卻把我怒吼了一頓,彷彿我是一個罪孽深重的惡人。大學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酸奶水果蛋糕,也沒有和媽媽說過一句話」

↓ 這 ↓ 取 ↓ 決 ↓ 於 ↓ 你 ↓


關注公眾號:zengminpsy

領取解藥~

推薦閱讀:

如何做子女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消費,怎麼教育?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反映了中國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哪些問題?
意志力訓練營第一期
「放養式」教育VS「填鴨式」教育:理解兩者背後的邏輯比盲目選擇更重要

TAG:心理学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