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猝死?青年冠心病?愛運動的你,你的心臟還好嗎?
本文編輯6個小時,預計閱讀10分鐘
目錄:
- 心臟的解剖;
- 什麼是「運動員心臟」;
- 長期鍛煉和運動的人群的心臟生理結構改變:
- 運動員及長期高強度訓練者可能出現的心臟問題
- 運動員和經常健身人群應該怎樣避免心臟不適?
- 是否應該對無癥狀的運動員或者普通健身人士進行篩查預防心臟疾病猝死?
想通過運動改善心肺功能?或許實際結果和你的想法背道而馳!
上個月,我們醫院一位非常強壯的41歲的胸外科教授倒在了健身房,沒有人知道黃金4分鐘,這位挽救過無數心臟病人的優秀年輕醫生再也沒有站起。
據新澤西統計的數據:每年大概有100名年輕運動員猝死,美國統計的數據為大約300人。
馬拉松發生猝死的新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生命在於運動,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渴望健康的人們在工作之餘也保持經常運動的習慣,適度運動會給心血管帶來益處,但是,近年來,隨著對專業運動員和長期健身人群的觀察研究,也陸續有數據表明:過量運動可能給心血管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包括急性心肌損傷、心房顫動、心臟重塑,嚴重者甚至猝死。此外,有些人群中,過量的運動或可促進冠狀動脈鈣化,加重血管損傷,誘發青年人群冠心病的發生。
·1. 要具體理解運動與心臟健康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心臟的解剖與生理:
心臟分為四個腔,血液經過心房和心室心肌的規律收縮、舒張,完成血液回收和輸送,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分別有三尖瓣、二尖瓣、主動脈瓣,起到分隔和封閉心腔的作用。
心臟循環依靠心肌細胞有力收縮將血液射出,進入管腔內,如果心肌細胞受損或缺血死亡,將導致心肌收縮無力,就像馬達老化或出故障,難以將血液高速射進動脈。
心臟病只是一個籠統概念:
一說到心臟病,我們腦海里總是會浮現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緊緊握著氧氣面罩的青紫的小手、父子言語不和導致老父親「一口氣沒上來」捂著胸口倒下去這樣的畫面。但是,醫學上,心臟病的種類和致病原因非常多,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要談到的專業運動員與長期有高強度健身的人群之間可能出現的心臟問題:主要是肥厚型心肌改變。注意,不是肥厚型心肌病哦,因為在長期運動的人群,心臟結構的改變可能更多的是生理適應,而非病理原因。
2. 首先我們了解一個名詞——運動員心臟
1899年瑞典醫生Henschen發現並提出「運動員心臟(Athlete』s Heart)」的概念,他指出「最大的心臟將在競賽中取勝」。不過這個觀念放在現在來看,大並非是關鍵。運動訓練能使心臟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產生適應性改變,使得心臟功能更適應爆發運動和持久耐力運動的需求。不同種類的運動和訓練可使心肌細胞和心臟體積出現增大的改變,但運動性心臟肥大與病理性心臟肥大有著本質的區別。對於運動性心臟肥大來說,心肌更發達,心肌收縮力明顯增強,心力儲備增加,但是心臟重量仍然不超過500克。
不同的運動訓練對運動性心臟肥大的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般對於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心臟主要結構改變是心壁增厚,這樣的心臟更有利收縮,增加射血量,例如,短跑、跳水、短道速滑、舉重、摔跤和投擲等力量項目;
但是耐力型運動則主要會改變心臟的心腔容積,雖然心臟壁也會部分增加,但是相對於心腔的擴大,心室的容積仍然是相對增加的,比如,花樣游泳、馬拉松、鐵人三項、滑雪和自行車賽等耐力項目的運動員心臟以心腔容積增大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這是為了適應耐力運動需要更持久穩定供血的生理需求;
有的運動則不僅會改變心臟射血能力,也會改變心臟容積,這種運動一般都比較需要持久爆發力,或者隊友之間緊密配合面對複雜局勢變化,比如排球、足球、羽毛球、棒球等球類運動。
也就是說:
- 力量項目運動員心臟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壁增厚為主。
- 耐力項目運動員心臟為離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腔擴大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
「運動員心臟」並不只是局限於專業運動員群體
「運動員心臟」並不只是局限於專業運動員群體,也延伸到體育圈之外的人群,比如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群、長期堅持高強度鍛煉的運動愛好者等,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需要心輸出量增加、射血分數增加。這類人的心臟機能改變主要表現為,安靜時心率會減慢,介於40-60次/分,但是每搏輸出量較正常人明顯增加。
安靜狀態下,「運動員心臟」處於「節能、環保、綠色、健康」的狀態,既維護了良好的心力儲備,使得心肌細胞不至於運動過量而勞累,又能充分利用強勁的收縮力維持供血作用;在運動狀態時,大量心肌細胞參與心臟高強度、強勁地收縮、舒張的運動,心率逐漸增加,最大心率可達180-200次/分,心肌收縮力增強,每搏輸出量和心輸出量都會明顯增加,最高可達35-45升/分,相當於安靜狀態的8-10倍,好像飛轉的「小馬達」為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提供強勁的動力。
3.長期鍛煉和運動的人群的心臟生理結構改變:
通過下圖,對比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心臟影像特點(左邊為運動員、右邊為非運動員的心臟B超),我們來深度理解一下「運動員心臟」的生理結構改變:
運動員心臟形態學改變:
運動性心臟肥大是運動員心臟的主要形態學變化,可發生在左、右心室和心房,其中以左心室肥大為主。心臟大小與心臟容量和心肌體積有關,其肥大程度在一定範圍內與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時間呈正相關。上文中提到,耐力項目運動員心臟為離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腔擴大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力量項目運動員心臟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以心壁增厚為主。
運動員心臟組織細胞學改變:
運行員心臟肥大、氧化代謝增強、能量產生增多及收縮性增強,其組織細胞學的改變表現為:
(1)心肌細胞體積增大;
(2)心肌纖維直徑增粗心肌纖維之間毛細管數密度增加,毛細血管與心肌纖維的比值增大;
(3)心肌細胞內肌原纖維體積密度增加,肌節增長;
(4)線粒體體積與密度增加,線粒體與肌原纖維的比值增大,線粒體到毛細血管的最大氧彌散距離縮小。
(5)肌球蛋白類型得到優化,肌漿網攝取和結合鈣離子的能力增強;
(6)心肌細胞膜上脂質成分發生改變,對鈣離子通透性增強,有利於心肌細胞膜結合和攝取鈣離子;
(7)心房肌細胞特殊分泌顆粒增多,心房肽免疫活性增強。
上圖中,分別對正常人、運動員、心肌肥大患者的心臟結構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運動員的心臟整體體積更大、容量增加,雖然心肌細胞增大,但是相對於增加的心腔容積,心臟具有更強勁的射血能力、射血分數更多。
4、運動員及長期高強度訓練者可能出現的心臟問題:
1、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輕中度體力活動可以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病率,而過長時間的高強度耐力運動(比如馬拉松)則可增加新發心房顫動的風險。服用減肥藥物、服用激素或者激素類飲料健身人群,這類人需要高度注意心率失常,可以嘗試逐漸嘗試戒掉藥物和飲料,運動過程中監測心率,注意疲累運動帶來的不適感;
2、急性心肌損傷:無氧運動可以引起心肌損傷造成心肌標記物肌鈣蛋白升高,這些標記物會在1周內回復到正常。劇烈、持久的無氧運動在人群中很受歡迎,無氧運動是通過消耗脂肪達到減脂的效果,但是心肌細胞對於缺氧十分敏感,所以對血氧飽和度要求高,持久、高強度無氧運動非常損耗心肌。這種心肌損傷在馬拉松運動員、鐵人三項、極地訓練和高強度軍事演習過程中比較常見;
3、心臟重塑:適量運動可以促進運動心肌纖維與相應毛細血管的適應性生長,形成運動員心臟,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超負荷運動可以引起心臟病理性重塑,比如說心室肥大等等。另外,快速回收、射出的血液會衝擊心肌壁及血管壁,造成局部細胞損傷,由纖維細胞、巨噬細胞等修補損傷,在長期的運動周期中,心臟內壁纖維化,出現收縮舒張障礙;
4、猝死:運動型猝死指的是運動中或運動後即刻出現癥狀,並且在6小時內發生的死亡。這種死因或許與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等有關,但是心臟驟停可以通過有效的心肺復甦及體外除顫獲得救助。所以對每個人尤其是教練及運動員進行心肺復甦(CPR)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開頭提到的我的同事,如果他在的那家健身房有教練懂得最基本的CPR,這種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5、冠狀動脈鈣化:近年來,歐美研究提示大運動量運動可能促進冠狀動脈鈣化發生和發展。
(1)心率過快、血壓上升:長期高負荷運動會使心率、血壓及心肌輸出量處於高位運行狀態,生成大量自由基、啟動氧化應激,最終損傷心肌細胞;
(2)暴飲暴食:心肌細胞的營養作用主要依靠冠狀動脈及分支,尤其左心室,對冠狀動脈供血十分依賴,暴飲暴食可能導致血脂迅速升高,甚至乳糜樣的血脂塊出現在血管內,導致紅細胞供氧受到嚴重影響,這種血液環境會誘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在心臟劇烈運動的時候,需要冠狀動脈及時供氧,如果粥樣斑塊增厚堵塞血管、或者劇烈震動而遊離,將出現致命的心肌損傷,甚至因為心肌細胞大面積缺血死亡而猝死。
(3)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青年健身人群:這類人群應當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適度鍛煉,血壓、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因為冠狀動脈生理在長期病理狀態下已經發生改變,在劇烈運動過程中會出現昏厥、顱內出血、低血糖等突髮狀況;
5、運動員和經常健身人群應該怎樣避免心臟不適?
要制定好適宜的運動強度,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漸進,運動要掌握好「度」。若運動過程中身體出現如下六大反映信號,則表明運動過量,需適當減小運動量:
①身體疲勞——疲勞的時候不要運動!身體疲勞是運動後的正常現象,但若該疲勞現象持續時間過長,如超過2-3天或更長的時間,則表明運動過度,須暫停運動或者減少運動強度以恢復機體;
②口渴——因運動中大量出汗,消耗大量水分,因此口渴也是運動後產生的正常現象,在此需特別提醒的是,為補充隨著水分而流失的鹽分,最好在運動中、運動後飲用一些含鹽的水或飲料,不應大量攝入能量飲料或者冷水降溫;
③食欲不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肌體運動過量,過度刺激機體,使得大腦中的消化中樞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對此需注意飲食的搭配,特別要注意營養問題;
④噁心嘔吐——主要為運動量過大而造成過度缺氧,對此應結合自身生理條件制定合適的運動計劃,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
⑤頭痛頭暈——此情況常出現於做一些較為劇烈的動作之時,如跳操、跳繩、接力運動等,主要與血液中氧氣含量過低及血壓迅速升高有關,因此對於體質較差者,最好選擇一些較為平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走、慢跑;
⑥精神壓抑——健身的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緩解疲勞,愉悅身心,若發覺運動過程中精神有所壓抑,則應適當減小運動量,緩解壓力。
⑦心肺復甦(CPR)及體外除顫(AED)技術——建議所有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從業者或者健身教練員應當接受心肺復甦訓練,以及體外除顫技術操作,在所有體育賽事和健身俱樂部都配備相應的搶救醫療設備,及時為訓練、比賽和正常運動的人群提供搶救措施。
6、是否應該對無癥狀的運動員或者普通健身人士進行篩查預防心臟疾病猝死?
比利時研究員Hans Van Brabandt及其同事於2016年發表的一篇運動醫學相關專業文章《Review Recommends Skipp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Screening in Young Athletes》中提到:不應根據體檢、病史及靜息心電圖對無癥狀的年輕運動員進行篩查以預防心臟性猝死(SCD),因為研究員們發現,即使醫生採用最嚴格的西雅圖心電圖解讀標準來判斷運動員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可能,仍有5%的健康運動員會誤診。
另外,由於醫生個人評判標準和工作經驗影響,也會給受檢者不同的答案,可疑的檢查結果會造成運動員的焦慮情緒,而對這個運動員的比賽和體育生涯產生不良後果。而且在可能有可疑的心血管疾病的運動員中,出現猝死的無癥狀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超過70%是在靜息狀態下而非運動時死亡。此外,我們在評估運動員心血管疾病風險時應根據年齡、種族等進行個體化評估,評估指標變得多樣化。
美國心臟病學學會、美國心臟協會、美國運動醫學會等聯合發布的新共識,表示不推薦對運動員進行常規心電圖篩查,主張開展更好的相關教育並探尋有效的預防措施。有必要對每個人尤其是教練及球員進行心肺復甦(CPR)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應用的培訓,從而提高心臟驟停後的生存機率。
運動員心臟性猝死(SCD)的最常見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即便運動員被診斷為HCM,大多數無癥狀HCM患者活到70或90歲完全沒有問題,所以,有些人武斷地認為專業運動員退役後的壽命一般不長久,是沒有實際的科學依據的!
所以,正在健身的你,你的心臟是否真的在運動過程中變得逐漸強壯呢?有沒有認真考慮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重新定製一套合適的鍛煉計劃呢?保護我們的心臟的方法,是適度鍛煉,而不是盲目地施加負擔!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其所有者所有,侵刪!
大家還愛看:
- 真正厲害的肌肉是柔軟的,真正正確的動作是美好的
- 「平板支撐」和「仰卧起坐」是如何成為「腰椎粉碎者」的
- 十分鐘解決老兵身上的「筋膜之傷」
- 受害者會發聲,而加害者卻不會:腰背之痛,病非腰背
- 半數男性可能有這個問題,你以為你是胖?你是乳房發育症!
- 健身,你要懂得控制你的身體,你才能去控制外物的重量
推薦閱讀:
※計劃從未實現過?2018這麼做計劃
※長得瘦的人如何有效的增重?
※久坐上班族的個人訓練
※女生,骨架大,肩寬,胯骨大,上身肉多,特別是肚子,怎麼鍛煉?
※打球多年了為什麼控球技術提升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