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與觀
問: 我在這個禪修課程中學了好幾種不同的禪修方法,這些方法我都覺得不難掌握,在修習時能使我的內心很平和,但唯獨 「不用固定所緣境」 這種禪修方法我覺得很難掌握,當修習這方法時,心中的思想便會不停湧現,這和修習其他的禪修方法很不同。可否解釋一下這個方法的要點呢?我應繼續揣摩這種方法還是不選擇這種方法來修習呢?
答: 間中也有禪修的學員遇到和你一樣的問題。 「不用固定所緣境」 這種禪修方法由葛榮居士介紹給我們,他鼓勵禪修者 「用固定所緣境」 (meditation with an object)和 「不用固定所緣境」 (meditation without an object)兩種禪修方法都去掌握,而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禪修方法最大的特色就是易把禪修帶到日常生活當中。
「所緣境」 是一個內心所依緣、安放的地方。禪修通常會找一個固定的所緣境,讓內心持續安住在這個固定的所緣境之中,之後內心便會逐漸平伏下來。禪修的所緣境有多種,例如出入息念的禪修方法就是固定以呼吸來作所緣境,行禪的禪修方法就是固定以身體的步行動作來作所緣境,受念處的禪修方法就是固定以身心的感受來作所緣境,慈心禪就是固定以慈、悲、喜、捨來作所緣境,無常想的禪修方法就是固定以身心及世間事物無常作所緣境等等。固定的所緣境能為內心帶來一個固定的活動範圍,內心有了一個固定的活動範圍便會容易止息下來。
有些禪修者以船在海中拋錨作為比喻,來形容內心固定安住在所緣境之中。船在海中停泊時要是不拋錨的話,海浪便會把船沖到不知哪裏去;內心若要止息時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所緣境來繫念的話,思潮同樣是會把內心帶到不知哪裏去的。
禪修者在 「用固定所緣境」 的方法修習一段日子之後,心靈的質素如正念、覺知、止息、祥和、出離等開始有力量時,可嘗試修習這種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禪修方法。因為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方法跟 「生活禪」 的關係密切,所以說到這個方法的要點時,首先從生活禪方面說起。
我們在日常生活時內心是怎麼樣的呢?在工作間,內心可能要不停關顧枱頭工作、周遭的同事、急迫的時間等多個所緣境;在家裏,內心可能要不停關顧家人、家務、家用物品等多個所緣境;在街上,內心可能要不停關顧路上的情況、行人的情況、店舖的情況等多個所緣境。在日常生活之中,基於實際需要,內心常常奔走於各種順境、逆境之中。
沒有禪修的人,當遇上急速的生活節奏,所緣境轉換頻繁的時候,內心便容易散亂,緊張、壓力、煩惱等亦容易滋生出來。在家生活的禪修者也常會遇上急速的生活節奏,也常有所緣境轉換頻繁的時候,但總不能在工作時不理會繁忙的工作而專注在自己的呼吸、身心感受、外間聲音等所緣境之中吧。若是這樣的話,工作效率一定會大打折扣。這時候,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禪修方法便能派上用場了。這時候,繁忙的工作本身就成為一個 「不固定的所緣境」 ,這即是說,面對繁忙的工作也就是禪修的一種,在當中,我們的內心帶著正念、覺知、止息、祥和、出離等等這些珍貴的質素來工作,或從另一面來說,利用繁忙的工作這個不斷變化的所緣境來鍛煉正念、覺知、止息、祥和、出離等等這些珍貴的心靈質素。
有時候,面對複雜的 「辦工室政治」 、面對自己的工作過失等逆境時,也是一種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修習,可以利用正念等質素替自己超越這些逆境。
有時候,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空閒時段,如飯後小休、下午茶、等候公車、街上步行等。這也可成為一個 「不固定的所緣境」 ,休息時,就讓自己的身心帶著正念等質素止息在當時的處境之中;下午茶時,內心帶著正念等質素來覺察飲食;等候公車時,內心帶著正念等質素來察看所等候的公車到來與否,公車還沒到來時,也可察看周圍的景物,安住其中;在街上步行時,總不能像在禪堂步行那樣,雙手互握、目光下垂、專注步伐、緩慢地行走吧,這時可用平常的行走方式,內心帶著正念等質素來步行。以上修習方式既可培育心靈的質素,也可為自己在空閒的時段帶來一份很有深度的喜悅與自在。
若在坐禪時,因為是修 「不用固定所緣境」 ,所以只需讓自己保持正念、覺知、止息、祥和、出離等質素,什麼事情也不用做,只是純粹做一個 「觀察者」 ,沒有固定的事物需要觀察,當身心與外境有什麼明顯的東西浮現時就知道有什麼明顯的東西浮現,不需對此作出好與壞的評價,不需對此壓抑、抗拒、執著,只是保持一份覺知。當沒有東西浮現時就知道沒有東西浮現,也是不需對此作出好與壞的評價,不需對此壓抑、抗拒、執著,只是保持一份覺知。
「不用固定所緣境」 這種禪修方法另一個較深入的一面,就是以這方法修習時,比較直接達到以下的效果:什麼樣的所緣境已經不重要,順境逆境與否已經不重要,內心過往帶有怎麼樣的習氣已經不重要, 「自我」 已經不重要,只剩下一個重要的重點,就是內心當下一份正念與覺知。
慣於修習 「用固定所緣境」 的禪修者,在起初修習 「不用固定所緣境」 的禪修方法時內心因為失去一個固定的依傍,所以容易讓心內的思潮湧起。只要習慣這個方法,或者內心帶出一些止息的質素,應可解決思潮起伏的情況。
禪修有多種不同的方法,不同人有不同的性向。自然地,某些禪修者修習某些禪修方法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修習另一些方法卻不能;有些禪修者能修習多種方法都取得效果,有些禪修者只能從一兩種禪修方法中取得效果。至於應否繼續揣摩那些自己不易取得效果的禪修方法,還是不選擇那些不易取得效果的方法來修習,我認為禪修應採取 「簡單直接,取易不取難」 的原則。禪修的目的並不是挑戰修習的難度,而是從中培育正念、覺知、止息、祥和、出離等心靈質素,禪修者尤其是在初學時,就先選取易見效果的方法來修習吧。當修習一段日子,掌握得比較純熟,或修習的次數開始頻密時,便可以撥出部份時間去揣摩那些自己不易取得效果的方法,擴闊禪修的體驗。
--蕭式球居士《修行問答》
§ó??2b-b¤?¤?3?
推薦閱讀:
※是在鬧市修定好,還是在無人處閉關修定好,亦或是無所謂哪裡,隨緣就好?
※禪修應從什麼開始??
※雪相法師:每日止觀前法語開示擷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