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答案,那就換個問題
有個很焦慮的妻子來找老師諮詢。諮詢的問題是很經典的婆媳矛盾。生完孩子,婆婆就搬來他們家住,幫著養孩子。可是相處久了,婆媳之間難免會有很多摩擦。於是這個妻子就經常在她老公面前抱怨婆婆如何如何不好,時間久了,老公自然也很不高興,覺得她斤斤計較、不明事理。這個妻子覺得委屈,埋怨老公不理解自己,拉偏架。於是婆媳矛盾變成了夫妻矛盾。
在諮詢室里,妻子又開始數落起婆婆的種種不是。旁邊的我們心想,老師總該對妻子表達下共情吧!可是老師並沒有。她笑眯眯地問:
「那怎麼辦?要不要換個婆婆呢?」
妻子楞了一下。老師繼續微笑著說:
「可是婆婆是不能換的,除非換老公。因為婆婆是買一送一,買老公的時候送的。那要不要換個老公呢?」
妻子也被逗笑了,說:「換老公畢竟還是麻煩。」於是話題很快從婆媳關係,轉到了她跟老公的關係上。
老師事後解釋說,她很理解這個妻子。任何一個和婆婆一起住過的女人,都會知道她說的難處是真的。婆媳矛盾就是這麼難處理。可是,只是順著她講,沒什麼用。
這個妻子表面上是在講婆婆如何不好,實際上是在說老公如何不夠支持她。越快把難處理的婆媳關係變成容易著手的夫妻關係,諮詢就越有探討的空間。
要讓諮詢師說出這樣的話,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來訪者跟你講婆媳矛盾的時候,默認你就該了解這個矛盾。要知道,有時候在來訪者眼裡,諮詢師就是無所不知的。而很多諮詢師也會順應這個角色,就著他們的問題給建議。這時候,你不僅告訴來訪者你不知道,還以「要不要換個婆婆」的方式告訴她,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可是,來訪者有時候會卡在他們做不了的事情上,並認定這就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這時候,諮詢師能夠直接了當地承認自己做不了這個,反而會幫助來訪者打開問題的視角。
還有一次,一個媽媽帶了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這個孩子不肯去上學,總是窩在家裡打遊戲。媽媽抱怨說:
「我太不了解他了。他平時有什麼話,也從來不跟我說。我怎麼才能更了解他呢?」
她希望和老師探討一下孩子的內心。
老師卻簡單明了地說:
「青春期的孩子,你不需要知道得這麼清楚,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當時我看著這媽媽有些失望。
我知道老師這麼說的原因。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離家的關鍵期,這個離家的過程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困難之一就是他們和父母的情感糾纏。老師這麼說,是為了鼓勵孩子和父母分離。
這對媽媽來說,也許是不容易面對的。可這個世界有很多的難事,並不會因為在心理諮詢室里,或者因為諮詢師的鼓勵和共情,就變得不難了。承認它們很難,承認有時候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反而能把目光放到別的、容易著手的地方。不承認有些事你做不了,就很難看到哪些事你能做。無論諮詢還是生活都是如此。區別只在於,在諮詢中,你要克服的是「來訪者覺得你無所不能」的期待,而在生活中,你要克服的是「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從這個角度,接納自我和專註精進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的兩面。
我有一個來訪者,因為工作中受了一些挫折,已經在家呆了兩年了,情緒還有些抑鬱。
我問他想出去工作嗎,他說想的。我問是什麼妨礙了他出去,他說:
「我一直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找不到存在的立足點,總覺得一切都很虛無。有時候有時候想找到這樣一個立足點,有時候又覺得,尋找立足點這件事本身,也沒什麼立足點。」
他還跟我講了一長串的話,有很多關於存在、意義、社會的異化和人的孤獨之類的話題,這些話題有些我聽懂了,有些我也沒聽懂。但聽著都挺有道理。
年輕的時候我也喜歡過哲學,我的案頭就放著那本厚厚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書。如果讓我回應幾句關於哲學和心理學的探討,我大概也能說一些。可如果這樣,諮詢就變成了哲學的清談。所以我打斷了他。我說:
「這些問題我也想不明白,也許你可以找個哲學教授探討。可我好奇的是,為什麼你覺得,只有想明白了這些問題,才能往離開家,外走呢?」
「不是這樣嗎?」他困惑地問。「如果想不明白這些問題,我覺得我會一直痛苦下去。如果我痛苦了,我就會覺得自己沒做好準備。」
我只好跟他說,我知道的上一個跟他有相似困惑的人,是釋迦摩尼。可是他也沒有因為想不明白這些事,就呆在家裡了。就是因為想不明白,所以他才走出了皇宮,到處遊盪去尋找答案。
「不好意思我實在缺乏哲學素養」我說,「你能用我能聽懂的話說說,你為什麼很難離家嗎?」
他想了半天,說:「我害怕。」
「害怕什麼呢?」
「害怕別人會怎麼看我,害怕被評價。」他想了想說。
原來如此。當這個答案被說出來的時候,它是簡單的,有了確定的形狀。可是,沒有被說出來的時候,心中隱隱的不安,就是一團混沌的迷霧,會變成任何形狀,比如,一堆難解的哲學問題。畢竟,與這些哲學問題相比,害怕是我們更不願意去面對的。
「為什麼你對被評價這麼害怕呢?」我繼續問。
「因此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好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誇獎我。我一直在扮演一個很厲害的、什麼都懂的角色。我知道,如果我走上社會,我去工作,我不會是這樣的。可是除了這個厲害的角色,我不知道該怎麼扮演其他角色。」
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他要跟我討論這些哲學問題。這是他的道具。一個厲害的、樣樣都懂的角色該用的道具。
於是我說:
「如果你要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那你就只能呆在家裡思考哲學問題了。可是如果你要往外走,你就需要學習新的角色。」
於是,我們開始探討,怎麼學習適應一些新的角色,他的問題也慢慢有了頭緒。
事後回顧,我想,如果不是承認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我們還在討論哲學問題,他也還在等著想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後,再往外走。所有的進展,都從我們承認自己做不了什麼開始。
那麼你呢?你知道自己做不了什麼嗎?
(來訪者信息已做虛化處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happinessclass, 幸福課)
推薦閱讀:
※有人說想的太多反而做不成事,我想問那深謀遠慮又是怎麼回事呢?一根筋的人到是想得少,這樣的人可以成事嗎?
※什麼是單純?什麼是單純得像個孩子?
※10分鐘,了解錨定效應的邏輯和常見套路
※是不是中國人特別喜歡吃?
※怎麼評價說【我裝逼是因為我有資本,你連裝逼的資本都沒有】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