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憑什麼能做大做強?
許多人說,我們80、90後是信仰缺失的兩代人。我們看看信仰的解釋: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樣看來,80、90後缺失信仰就是一種謬論,至少來說,對錢反感的人不多。
扯了一下閑話,還是言歸正傳,說說作為全球三大主流宗教之首的基督教,全球無數人的信仰所在。
和許多新生物一樣,在發展之初,難免會被人打壓,基督教不例外。在其成立之初的幾百年里,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強勢打壓,許多教首丟了命,教會也只能偷偷摸摸的進行地下傳播。直到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才改變了立場,大加扶持基督教不說,還將其立為國教。這下名正言順了,基督教成為歐洲文明圈的精神引領者,並延續至今。後來,基督教更是搭上大航海時代及工業革命的順風車,歐系文明擴張到哪兒,基督教就傳到哪兒。
中國老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基督教雖然獲得了羅馬的強勢扶持,但其中也會隱藏許多隱患。這種政教合作使基督教憑藉政治權力的幫助而得以推廣,不過,與羅馬帝國深度綁定後,基督教自然會成為反羅馬政治勢力的公敵。
公元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不過,那時的羅馬帝國已早在走下坡路,面臨蠻族入侵威脅。好景不長,一百多年後,這個西方歷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便在蠻族的打擊下土崩瓦解,歐洲也自此進入黑暗的中世紀。
按理說,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的結局也會隨著羅馬的滅亡而消亡才對。不過,要是都按常理出牌的話也就沒有了傳奇。基督教沒有為羅馬陪葬,相反,蠻族新政權也十分青睞它。
當然,這並不難理解。對於剛剛開化的蠻來說,順手撿起高程度的羅馬文明為己用,才能有效管理被他們殲滅的羅馬。而基督教在羅馬舊民心中強大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借基督教之手輕輕鬆鬆達到有效統治,何樂而不為?
通常來說,死裡逃生的基督教的影響範圍最多僅限於原先的羅馬帝國版圖內,因之後歐洲再也沒有出現強大到能夠一統歐洲文明圈的政治勢力,基督教已不可能再借政治強權,擴散自己在全歐洲範圍內的影響。理論上,這是最好的結局,次之的便是基督教有衰退之勢。
不過,傳奇通常是不走尋常路的。基督教不但沒有誰退,反而越來越滋潤。無論是原羅馬核心區,還是邊緣板塊,甚至是進入中世紀後才開發的新區;也不管這些地區的政治勢力是敵對還是自命不凡,它們統統都被吸納入基督教這個整體框架下,成為上帝的子民。
基督教怎麼就能做大做強?雲石君將為你揭開謎底。
第一,基督教的先發優勢。
在羅馬滅亡,歐洲陷入分裂之時,基督教不是剛出生的嬰兒,它已創立了幾百年,也有一百多年羅馬國教的歷史,幾百年日積月累,日趨成熟和完善的基督教人脈(信徒)自然不少,在歐洲農耕文明的大環境下,更是深得民心。羅馬帝國衰亡了,中世紀的歐洲也少了不少色彩,甚至出現過文明倒退的現象(比如大不列顛)。人們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心情去等待一個更高質量的宗教體系,還不如做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讓上帝帶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所以,基督教憑藉自己前期積累的體系優勢,得到了歐洲各板塊的普遍認同。
這是基督教的先發優勢。
第二,對內,是歐洲內部交流與整合的需要。
歐洲在地緣板塊四分五裂,免不了在政治上分解為諸多不同的國家。不過,這種地緣撕裂度並不是很強,借拿阿爾卑斯山、英吉利海峽之類的地緣阻斷來說,比起青藏高原、興都庫什山脈之類的屏障又算哪顆蔥?另外,不得不說歐洲各地的氣候環境,雖然各地有差異,但整體上均適宜農耕;再加上整個歐洲大陸的板塊形狀也較規整緊密,這些自然因素決定了,歐洲的分裂程度並不會很高。而這種輕度分裂,加上歐洲缺乏強勢核心板塊的先天結構特徵,導致歐洲雖然在政治上無法統一,但在經濟層面上,是有交流渠道和空間的。
同時,歐洲各板塊的地緣實力相對有限,又處在封建社會體制下,一個王國下面,有無數的公國、侯國等。這種政治肢解導致了每一個政治勢力的內部經濟結構都有很大的缺陷,不可能像古代中國那樣能在自己的政治版圖內,打造出自給自足的循環經濟。這樣的環境下,歐洲各國之間不得不進行頻繁的商品交換,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如此一來,在政治攻伐的同時,歐洲各國也需要為經濟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
要想經濟交流順暢,就是各國就必須要打破阻礙商業交流的各種藩籬。
當然,政治上要打破藩籬,哪得有一個十分強悍的帝國統一歐洲才行,不過,這實現起來難度可想而知而一般的語言、民族隔閡,也因地緣阻斷的存在而難以消除。如此一來,宗教就成為了消除藩籬的最佳工具。通過基督教的普及,歐洲文明圈各板塊有了紐帶連接在一起,這種連接在人文層面上為各地的商業交流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基督教還能起到政治調和的作用。因歐洲地緣板塊支離破碎,缺乏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核心板塊,這使得歐洲在政治上四分五裂,這種分裂的存在,意味著歐洲內部的政治衝突十分頻繁,而各板塊實力的相對均衡,又決定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將歐洲文明圈在政治上長期捏合到一起,甚至連長期稱霸都很難做到。
人人都想當老大,可是都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人,打了無數次戰,又能怎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何時才有安穩的日子過?對於人民的心聲,就只能通過談判和妥協。而這種政治妥協的需求,決定了歐洲文明圈內部,需要一個充當能得到多方認可的非政治化的紐帶和中間人組織,通過組織的調和作用,來保證戰爭與和平的平衡,不至於讓整個歐洲被無限的殺戮而毀掉。
而基督教便充當了這個中間人。它用自己的影響力阻止衝突,也可以充當調和人和裁決者,只要它能維持大致的公平,歐洲內戰的爆發頻率,及持續時間,都會相應減少。
第三,外部威脅。
整個中世紀,歐洲農耕區都面臨著來自東歐草原蠻族以及中東伊斯蘭世界的持續性威脅。
帶有極強的游牧基因的東歐蠻族、還是中東伊斯蘭世界的游牧武裝,對於古代農耕民族來說威脅自是很大。而農耕為主的歐洲,其地緣實力遠不如同樣遭受游牧持續威脅的東亞大陸,而歐洲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和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又決定了它不能像中原王朝通過採用中央集權體制,直接用世俗權力,集中內部資源一致對外。
自身實力有限,還天然四分五裂,面對東歐草原蠻族和中東穆斯林的攻擊,難道歐洲就只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嗎?這樣情況下,作為紐帶的基督教的作用就顯現出來。政治上,基督教以紐帶之力將四分五裂的歐洲各國,最大程度的聯合到一起,打戰都講氣勢,沒那個精神氣兒,就算你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無精打採去應付敵人,結果不說多說。在衛教的精神引領下,歐洲各國齊心應對外來文明勢力的攻擊,發揮合力作用。
基督教在增進內部交流,調和諸侯爭端,凝聚人心以應外侮等方面都充當了紐帶作用。也正因如此,在羅馬滅亡後基督教才能夠鳳凰涅槃,直入雲霄,成為整個歐洲文明圈共同尊奉的主體宗教。
不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基督教雖然整體上一統歐洲,但內部的矛盾也自是不會少,隨之導致的分裂也會登台。今天我們看的基督教,已經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教派。
那麼,基督教為何會走向分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中繼續解讀。為你解讀更多的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03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為何教宗Francis支持川普?
※3分鐘看懂一幅世界名畫(6)-復興三傑其實是主旋律畫家
※每周讀書 #136 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丹·布朗《天使與魔鬼》
※拉斐爾最精彩的壁畫全在這了|梵蒂岡藝術品詳解(三)
※為什麼天主教會在中世紀有那麼大的權力,連國王都必須受羅馬教皇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