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佛要從做人開始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一段話,有那一個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說我不是佛教徒,因為我沒有資格當一個佛教徒。佛說假定有一個人,看見怨家,如己父母,這多難啊!視怨家猶如自己的親人,怨親平等,這才是學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麼,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惡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來學佛,我問他你的父母怎麼樣了?他說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順的東西!還跑來學佛?孝順都沒有做到,人道都沒有做好,還想成佛呀?哎呀!老師,我那個媽媽脾氣好古怪,好難相處。對呀!父母難相處,夫妻難相處,這些做不到,還想度眾生?父母不是眾生啊?丈夫、妻子、兒女不是眾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親人父母都沒有盡到孝心、愛心,對別人,對怨家,那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學佛的人看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也視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眾生。

  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一段,就可以知道學佛是從做人開始。人都沒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頂,灌了頂就可以往生西方,念個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這個貪心多重啊!

這個是學佛最難 最重要的一項!

現在所要講的重點是三個,就是見地、修證與行願。……

我們的綱要已提出來了,就是——見、修、行,三位一體。我們可以拿這三個綱要讀一切佛經。

功夫作不上路,是見地不對;見地不對,理不對,行願沒有到,功德沒有圓滿。換句話說,見地為什麼不到呢?是修證沒有到,行願沒有圓滿。行願為什麼沒有到?功德也沒有圓滿呢?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三位一體,不可分的。……

我們學佛最難的一項,就是慈悲心很難生起,也就是說真正發起行願心很難。我們口口聲聲要想幫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裡雖這麼講,實際上,很難辦到。

所以我們修行,單說一個功德心,在行願上根本就很難建立,也可以說,根本沒有建立過。

行門很難講,歷代祖師都只講見地,行門不敢多談,真正談了行門,徒弟都跑光了,因為要求太嚴了。

但教不嚴,師之過,寧可要求嚴格,門前草長三尺,豈止三尺,十丈都無所謂,沒有人都可以,一個人在裡頭蠻舒服的。老實說,行門很難,太難了。……

行門難

「佛法在世間」是見地,也是行願。因為世間是五濁惡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為世間是很痛苦,很壞的,所以在這裡自度、度人,才能圓滿功德。這是以第二義來講的,在形而上道而言,並沒有什麼世間與不世間的分別。

六祖壇經中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開世間,無法求得覺悟;若沒有痛苦,則不知快樂的舒服;若沒有煩惱,亦不知清凈的安詳。所以煩惱即是菩提,也可以從這個層面來發揮。

離世覓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經在菩提中,不須再求菩提,沒有成兩個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說佛法在世間,是指「行門」而言。

打坐修道不過是行門的萬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門,所以講佛法不離世間,就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以為佛法不離世間,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貴,酒色財氣樣樣都要,如這樣想,那就錯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

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

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智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

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

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反省自己

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

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

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著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

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裡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

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今天結論重點就在這裡。這次的課程以見地、修證、行願為三大綱要。最後強調一句——行願最重要。行到了,見地才會圓滿,修證功夫才會證果。古人證果的多,就是在行願。

修行的訣竅

  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對人講話,任何起心動念,無不知曉此念屬何心所,或貪或嗔,念念清楚,然後念念托空,隨念布施,這就是舍,也是內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禪堂打坐修行,不曉得覺察念頭,都隨無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際托空,一天愁眉苦臉,怎麼稱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點慈悲喜舍的氣息都沒有,隨時在無明業障中煩惱,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師所提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的起步工夫,隨時隨處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際托空。

  若前念不對,馬上懺悔,然後舍念,即得後念清凈。若再起念,還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

  菩薩行是一顰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懲忿窒欲」慣了,一上座用不著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盤不盤腿都無所謂,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來大定。

  要認得它(念頭)的法相,曉得這念是嗔、是貪、是惱、是蓋覆、是諂曲、是嫉妒、是好勝、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隨起、隨掃、隨舍、隨空。


推薦閱讀:

如何得知親人往生之後是到天人道還是西方極樂世界?
如何看待釋永信多項指控不成立?
楞嚴咒是否屬忿怒本尊咒?誦咒感覺淫慾降下去,但為什麼脾氣上來了?
虛雲老和尚:佛法為人本分之法,須要步步立穩腳根
學佛,要從哪裡開始學?

TAG:南怀瑾 | 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