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排隊三小時,看五分鐘,《千里江山圖》為何值得膜拜?

上周末,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了一幅珍貴的北宋時期青綠山水畫作《千里江山圖》,故宮一開門,再次出現「衝刺跑」場面,觀眾想要靠近這幅畫,需要連闖三關,排隊時間約為 3 小時。

排隊幾小時,卻只能觀賞畫作幾分鐘左右,不過儘管如此,前來參觀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像這樣火爆的排隊場景,堪比故宮兩年前武英殿所展出的《清明上河圖》。

也許和名滿天下的《清明上河圖》相比,《千里江山圖》知名度極其有限,但它在業內的評價極高,被譽為「900 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代表了青綠山水領域內的最高水準。

畫出這幅青綠山水 No.1 的人叫王希孟,遺憾的是,就像《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一樣,王希孟的有關歷史記述也極其簡短。生平亦無從考證, 十八歲時在徽宗畫院為生徒,後召入禁中文書庫,得徽宗親授,其後不到半年就以《千里江山圖》進獻,《千里江山圖》是他唯一的傳世作品。

陳丹青在《局部》中這樣評價這幅畫作:「十八歲乾的事,多半其實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說法,那是上帝讓他幹了這件事情。」

有人也許會質疑,對於非美術從業者而言,如果你對筆法、構圖以及色彩等知識一概不知的話,那麼這幅名畫的意義何在?

這或許就要涉及到中西方繪畫的差異,西方繪畫更像是一門技藝,強調透視、空間等,畫家的最高標準是寫實,直到後期才出現了以梵高為代表的印象派,畫畫才成為了一種自我的抒發。

而在中國,雖然也有工筆畫和文人畫兩個分支,但佔據主流地位的一直是文人畫,注重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繪畫的主要目的不是寫實,而是傳遞出某種文化價值。

就如畫家朱新建所言:「宋人不知道「解剖」「透視」,卻畫出了比「寫實」還要寫實的形。「解剖」「透視」不重要,心重要。」

人們都稱讚《千里江山圖》很美,卻很難說出它美在何處,從直觀的角度看,你可以在《千里江山圖》上看到林木村野、舟船橋樑、樓台殿閣,然而這些都太過平常,基本是山水畫的標配。

在中國傳統的文人畫中,技藝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氣韻,按照通俗的方式來說,就是美學價值。

王希孟 18 歲時在北宋的皇家畫院學畫,得到宋徽宗的指導,畫出了這幅名畫。王希孟是天才,然而天才的產生也絕非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天才可以算作是時代的產物。

宋徽宗在政治上是無道昏君,但卻是個罕見的藝術天才,稱為「千古畫帝」,他不僅自己繪畫、書法功力深厚,而且對畫師也是萬分禮遇,在他的時期,畫院日趨完備,畫院考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列,以攬天下畫家。

然而,和當今美術學院的招考方式不同,宋徽宗更看重的是創造性,考試方式叫「詩題取士」,摘古人詩句為題,看誰的構思巧妙,出奇制勝。

這就意味著,畫師不僅是作為匠人而存在的,他們需要熟讀詩書,繪畫不再是一種功利的記錄工具,和詩詞一樣,它成為了文人觀察內心和世界的產物。

有一次考試,宋徽宗出的題目便是「深山藏古寺」,大多數人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廟,有的畫得完整,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牆斷壁。

然而頭名卻是「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邊汲水」,沒有畫出寺廟,但是用蜿蜒的山路和山下飲水的小和尚,告訴人們深山裡藏著寺廟。和眾所周知的瘦金體一樣,宋徽宗在繪畫上的風格也是以纖細飄逸,強調意境的深遠和曠達而為世人所知。

在大眾的認知中,皇家所推崇的是富麗堂皇,多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象徵著富貴;然而在宋代主流審美卻是清淡素雅的極簡主義,多以青色和白色為主,少雕琢,追求的是平淡自然。

這點不僅體現在書畫上,更展現在汝窯上。徽宗一夢,雨過天青,這是關於汝窯的美麗傳說,汝窯的精華在於其顏色。

天青色是透亮的綠色,不是生機盎然、綠草叢生、萬物復甦的翠綠,它附帶著某種縹緲夢幻的色彩。顏色只是表象,其反映出的是那個時期的文化品位。

在中國歷史中,皇帝掌握著政治上的權力,士人掌握著文化的話語權,而在宋代卻出現了兩者合流的現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人的審美價值成為主流,於是這種精緻淡雅的風格被滲入到生活當中。

從宋詞中也可以看出,詞由五代時期的香艷靡麗轉變為婉轉清幽,詞不再是抒發閨中思婦之情,而是表達某些更高層次的情感。

所謂的審美品位不僅是體現在繪畫、服飾或者是文學上,也可以反映出某個特定時期或者地區的文化價值。

極簡主義是一股風潮,從日本的無印良品,到北歐的宜家,再到喬布斯的蘋果,可謂是十分風行。有人認為,中國人不用羨慕他人的優雅,這股「less is more」的性冷淡風或許起源於宋代。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就曾表示,宋朝的統治者非常有品位,所以整個朝代都富有風趣,中國人之所以會喜歡無印良品的風格,是因為感覺的基因里有欣賞簡潔事物的審美觀念。

簡潔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取向,是因為它需要良好的氛圍。

在浮華躁動的環境中,人們會傾向於向外看,會喜歡濃烈且能對人產生感官刺激的事物;而當一個社會富足平和時,人們會向內看,忽視外在的華美,去探索精神、文化等更深層次的事情。縱觀宋朝、日本、北歐無不是如此。

審美取向是一個社會最無法掩蓋的事實,一個人想要擁有比較高的審美品位,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

人們常常嘲笑暴發戶的打扮,比如說金鏈子、紅配綠等,但是客觀地看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他們或許從來都沒有接受過美的教育。而美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你如何穿衣、打扮或者是用什麼樣的傢具,久而久之它會內化成價值觀和文化。

一個崇尚簡潔淡雅的地方,人們會變得平和沉靜,願意花時間去對事物進行深度地思考;反之,人們則會愈加虛榮浮華,會看重事情的外在,比如面子、排場等。

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我們在審美上的差距,市面上充斥著的淘寶風、土豪金等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無印良品、宜家等簡約風格的盛行,似乎暗示著人們想要返璞歸真,在審美上有更高的要求。

2013年《千里江山圖》也曾全卷展出,但別說排隊,觀看者寥寥。4年過去了,人們排隊觀展,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眾文化意識的提升。

或許有人會認為,排隊三小時只看五分鐘,這種行為不過是附庸風雅。可是,這世上的很多風雅都是由附庸風雅而來的,它意味著人們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些高深的事物。

而且,對於美的事物,人是有天然的認知的,一旦你見過了更高級別的美,便很難忍受庸俗。

元代著名書法家溥光就在卷後題跋中大讚《千里江山圖》「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一幅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畫,在於其層次的豐富性,不同時期可以看到不同的事物,它是青綠山水,更是文人理想世界的縮影。

題圖:沫沫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微博:@新生大學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

林風眠:美的像一杯清水
想學習篆刻,有什麼入門書籍或方法可以推薦!?
如何理解國畫山水中的高遠深遠平遠?
如何看待中國國畫市場?現在如何去推廣?
著名工筆畫家傅饒作品亮相廈門張雄美術館

TAG: | 艺术 | 国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