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繁榮」背後 中國馬拉松跑者不夠用了?
什麼?北馬都沒報上名,跑者已經不夠用了!
上周日剛剛結束的北京馬拉松,浩浩蕩蕩約3萬名全馬跑者從天安門前開跑。
令人略顯詫異的是,多個號碼出現了「套牌」現象,有人猜測這可能是200元的報名費略貴,也有人認為是北馬中籤太難。
下半年即將舉行的杭州馬拉松、上海馬拉松也需要抽籤,似乎顯示出國內馬拉松供不應求的態勢。
然而這一「繁榮」表現的背後卻埋藏著隱憂,當下的國內除了少數的馬拉松賽事一票難求,需要抽籤外,大多數國內馬拉松現在依舊面臨著名額報不滿的問題。寫一篇文章,如果事實不夠用了,文章肯定寫不好;那麼,如果跑者不夠用了,中國馬拉松也許就存在虛火的問題。
一、賽事兩極化
2015年,北馬升級為全馬賽事,名額3萬,當年有63118人報名;2016年有66576人報名;2017年則有98687人報名。中籤率大致從47.5%降低到45.1%和30.4%,但仍然比2017年紐約馬拉松(16.5%)、東京馬拉松(8.2%)、2016年的倫敦馬拉松(6.9%)中籤率高多了。
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國出現了馬拉松賽事兩級分化的問題。知名賽事一票難求,特色不鮮明的賽事面臨跑者不足的窘境。
以今年4月天津全運會馬拉松比賽為例,首次設立的群眾組全程馬拉松名額5000人,作為一個直轄市馬拉松,並不算多,最終4128人報名參賽。
這還是頂著直轄市和全運會的招牌的馬拉松。一些二線城市的馬拉松,從去年開始其實也面臨著報名不足的問題。2016年下半年某城市馬拉鬆開放名額超過1000,到原定報名終截止時間,報名700多,繳費600多。
二、跑者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馬拉松比賽的增長
導致不少馬拉松賽事跑者不足的問題,總體上是因為賽事結構不合理、賽事增加超過跑者增加。另外,新跑者加入的同時,原有跑者也有分流,諸如轉入越野賽以及鐵人三項。
2016年中國田協的註冊賽事為328場,其中全程馬拉松125場、半程馬拉松128場,合計253場,其中,全程馬拉松項目參賽總人次超過40萬,總完賽人次和人數分別為24.3萬和14.2萬人。在125場比賽中完成,平均每場全程馬拉松的參賽人數也就3200人。如果刨除那些北京、廈門、上海等全程參賽人數在1萬人以上的馬拉松,不少城市的全程馬拉松名額是有空餘的。
今年預計會超過400場全程和半程馬拉松賽事。如果加上非註冊賽事,總量超過1000場。這樣,就需要更多的跑者,或者跑者每年增加比賽次數。考慮到跑者參賽的時間和費用成本,跑者平均每年參賽次數增加有限,那麼跑者不夠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對一項賽事來說,基本的投入是可測算的,姑且算作固定成本;而參賽人數的增加導致的可變成本的增加其實是有限的,因此,在可控範圍內,跑者越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好。
反過來,如果跑者不足,某種程度上也是資源浪費,或者說,攤在每位跑者身上的成本就增加了。
作為地方政府、贊助商來說,城市和品牌的宣傳效應就打了折扣。另外,國內馬拉松賽事還有一個本地跑者佔比偏高的傾向。例如,2017年蘭州馬拉松,甘肅跑者佔主體;而甘肅跑者中,蘭州本地跑者佔了87.4%,對宣傳和拉動本地經濟的作用略顯不足。
三、未來的中國馬拉松跑者在哪裡
如果我們和跑步運動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美國比較,那麼會發現,其實我國的跑者顯得更少,不過,提高空間更大。從2013-2016年間,美國的跑者基本在在1700-1900萬之間浮動,佔美國3.2億人口的5.3%-5.9%之間。
我國的跑者數量較難估算,不過按照中國田協的328場比賽統計,2016年參加全程和半程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分別是14.2萬和33.7萬,所有距離的參賽總人次才280萬。劃重點,是參賽總人次,不是總人數。
另一個數據是,2016年美國路跑賽事總計30400場,其中全程馬拉松為1100場(佔4%)、半程馬拉松2800場(佔9%)、10公里4200個(14%)、5公里17000個(56%),另有其他距離賽事。
總體上,美國距離越短的賽事,數量越多,大致呈現金字塔型的結構。這樣的路跑賽事體系吸引各種階段、各個年齡的跑步愛好者,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不同需求和層次的跑步人群。
而我國馬拉松,以中國田協註冊賽事為例,全程馬拉松125場、半程馬拉松128場,10公里賽事75場。或許我們認為5公里賽事太短,很少舉行或沒有統計,但就10公里、半程和全程比賽來看,10公里的賽事少了點,而全程和半程偏多。
一些城市舉辦路跑賽事,基本是半程起步,目標全程。如鎮級的橫店鎮舉辦了2015、2016半程馬拉松,2017年升級為全程馬拉松;縣級市晉江2016舉辦了首屆半程馬拉松,2017年第二屆賽事為全程馬拉松。
並不是說美國的這個賽事體系一定好,但其5公里、10公里賽事比較多,可以給我國的馬拉松賽事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再以2016、2017年杭州馬拉松報名人數作為比較,2016杭馬報名總人數為73127人,其中全程馬拉松的報名人數為17650人,半程馬拉松報名人數為26072人,小馬拉松報名人數為21085人,情侶跑報名人數為4046人,家庭跑報名人數為4274人。
2017年杭州馬拉松報名人數合計83659人,全馬報名人數為18191,半馬30260人,小馬拉松22104人,情侶跑4520人,家庭跑8584人,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家庭跑的報名人數從4274增加到8584人,增長速度最多,翻倍還不止,顯然,較短距離的長跑,其實有一定的市場,也是培育入門級長跑愛好者的一個途徑。
四、如果跑者真的不夠用了
對於國內馬拉松組委會來說,可以參照國外一些做法,培育跑者人群,吸引跑者參加。
第一,合理打造路跑賽事體系。例如,目前10公里左右的比賽數量可以增加。在國外,也有四分之一馬拉松的概念,差不多10.5公里的距離。這個距離的路線長度、比賽強度算是馬拉松賽事體系的一個基礎,對夯實我國路跑人口的基礎非常有幫助。
第二,提高賽事品質。例如俄勒岡州的美國田徑之城尤金,它也舉辦馬拉松,並且以速度取勝,2014尤金馬拉松全程平均完賽時間為4:00:15,是美國平均成績排第二的馬拉松,今年的賽事提供服務的志願者有13000多人,因為賽事品質好,今年吸引所有美國50個州的選手及蒙古、巴拉圭等國外選手。好的賽事品質是口碑,差的賽事一鎚子買賣,對後續報名的影響千差萬別。
第三,突出賽事特點。例如西雅圖的隧道馬拉松今年是第10年,它這個比賽的特點是在6月、8月、9月舉行3次,每次參賽人數在800-1000人之間。今年的比賽在6月11日、8月20日和9月17日舉行,在同一個賽道完成。賽道要穿過一座山,有一段路在隧道內舉行,故稱隧道馬拉松。該賽事是波士頓馬拉松和美國田徑協會認可的賽事,即認可其成績。而9月的賽事往往是波士頓馬拉松報名前的最後一個被波馬承認成績的馬拉松賽事,因此大概四分之一的跑者目的就是前來沖BQ。順便提一句,重慶有山城之稱,那麼重慶馬拉松可不可以不要規避上下坡,乾脆打「山城」的特色,以難度、坡度取勝呢?
第四、相關部門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統籌賽事時間,如金牌,銀牌,銅牌賽事由中國田徑協會進行統籌,讓同一個省的賽事安排更合理?否則賽事扎堆是一種浪費,對主辦方報名,參賽者錯峰,贊助商曝光都沒有好處,對做大做強馬拉松產業都沒有好處。
毫無疑問,馬拉松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僅僅只是剛剛起步,跑馬的人都知道,這項運動最要不得急功近利的心態,當下的國內馬拉松市場在瘋狂投入下堆砌起來的「繁榮」終究還是會有人設崩塌的時候。
最近在一個網路紀錄片中,一位非洲馬拉松經紀人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中國的馬拉松跑者很多,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為自己而跑,因為身邊的人跑了所以他們也就跑了。」也許等到中國馬拉松跑者們都學會為自己而跑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為跑者究竟夠不夠用這檔子事犯愁了。
推薦閱讀:
※跑馬拉松是個怎樣的體驗?
※來看看南半球首個金標賽事,黃金海岸馬拉松有哪些令人稱道的細節?
※我的腳型適合哪種跑步鞋?
※波士頓馬拉松 | 那年爆炸案後的人們重新站上了「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