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行中國橋|「基建狂魔」的歷史基因
前段時間有多年未見的朋友回東北,我到大連接他,陪他一起去看了一下各自的母校,吃了大學時代最愛的幾家小店,還特意開車體驗了一下星海灣跨海大橋。
建成通車之後的星海灣大橋是這個樣子的。
圖為大連星海灣大橋夜景
這座橋幾乎與市區最重要的主幹道路平行,全長約6公里,主橋長820米,其中主橋主跨460米,兩側邊跨各180米。它是東北地區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也是中國首座海上地錨懸索式跨海大橋。大橋東起大連金沙灘東側的金銀山,向西跨越星海灣,在高新園區填海區域登陸,建成後將成為大連市「七縱七橫」道路網中的重要一橫。
圖為大連星海灣大橋鳥瞰圖
星海灣跨海大橋建成之後,很多本地人都覺得大橋影響了在岸邊看海時的視野,破壞了美麗的海景。原本我也有同感,但是開車走下來,確實是方便高效了很多。而且晚上的大橋也是一處獨特的景觀,算是對白天看海影響視線的一個補償吧。
實拍星海灣大橋夜景,還是很美的
我這個朋友是從事文旅產業的,在古代商路方面頗有研究,最近幾年一直在雲貴川一帶考察古代商路遺迹,還參與了今年別克·寰行中國文化之旅的製作過程,跟隨製作團隊將半個中國的橋,全部考察了一遍。前段時間大火的世界最高橋樑排行榜上靠前的幾座橋,他在這次寰行中國之旅,幾乎都走過。(這裡給大家安利一下,寰行中國之旅是別克和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紀錄片,探尋中國文化之美,今年已是第三季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找來看一下。)
排名前十的橋樑,有8座在中國,我國「基建狂魔「稱號可謂名副其實了。下圖是他在行程中經過的部分「基建狂魔」造橋代表:
這幾天,我們聊天的話題總是圍繞著「基建狂魔」和「一帶一路」展開。
2016年,當時還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強調:「如果你看看中國人建的大橋,紐約的華盛頓大橋與之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痛罵美國基建太渣。
此言一出,就引發了無數熱議,使得我國近年來很多「基建狂魔」的行為被更多人所熟知。
前段時間超級火的話題#外媒花式點贊中國橋#,就是因為BBC發布的《難以想像的中國工程》紀錄片中,點贊了世界最高的橋——中國貴州的北盤江大橋。
這項「世界最高的橋」的記錄,近幾年幾乎被中國壟斷。
圖為寰行中國之旅中拍攝的貴州的北盤江大橋
在北盤江大橋之前,排在」世界最高的橋」榜單之首的,是湖北四渡河特大橋。
圖為湖北四渡河大橋
四渡河大橋地處湖北宜昌與恩施交界處,架設在湖北巴東縣野三關鎮四渡河之上,是滬渝高速公路控制性橋樑工程。大橋全長1365米,由長1105米的大橋和長228.9米的路基組成,大橋主跨為900米,橋面寬24.5米;大橋恩施岸索塔高118.2米,宜昌岸索塔高113.6米,塔頂至峽穀穀底高差達650米,橋面距谷底560米,相當於200層樓高。它是世界首座跨度達900米以上的山區特大懸索橋。在貴州北盤江大橋建成之前,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懸索橋。
好像全世界人民對於「最高」的追求永遠是孜孜不倦的。就像是世界最高建築的記錄永遠在刷新一樣。但要是說最傳奇,當之無愧的應該是湖南吉首矮寨特大橋了吧!
圖為寰行中國之旅中拍攝的湖南吉首的矮寨特大橋
據我所知,矮寨特大橋建橋的先導索是用火箭帶到對面去的。大寫加粗,真的是火箭!
有圖有真相!
是的,要說火箭還不夠科幻,那麼飛艇總該是勁爆出場了吧!
在這座大橋的建設過程中,還使用過充滿科幻感的飛艇運送先導索。對,沒錯,紅色警戒同款飛艇。矮寨特大橋,你值得擁有!
橋樑,尤其是現代橋樑,往往被人們以實用性為評判導向。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連星海灣大橋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也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具備高實用價值又不乏高顏值的「基建狂魔」,在我心裡排第一的必須是它——紅楓湖大橋。
寰行中國之旅經過的紅楓湖大橋
貴州紅楓湖大橋位於貴州省紅楓湖國家一級風景自然保護區。由於該地區還是岩溶發育區,因此對橋樑的安全、美觀及其與環境的協調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初步設計時,設計方本欲採用150 m中承式鋼管拱的橋型方案,但經過進一步比較選擇,最後採用了跨徑為185m獨塔斜拉橋方案。
橋的設計感本身就很美,又身處一級風景自然保護區,美橋美景相融,簡直逆天。
多角度欣賞一下
而我朋友則認為,最美的大橋,是貴州抵母河大橋。
這兩座顏值超凡的「基建狂魔」都在貴州。大概是因為貴州本來就很美,實在不忍心破壞整體的視覺,所以建築師們也特別用心吧!
說起來,貴州實在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幾乎沒有平原的省。可以說,貴州的交通建設一半是橋,一半是隧道。經濟要發展,從古自今都是一個道理:「要致富,先修路」。貴州經濟曾經長期在全國墊底,也跟長久以來交通不發達有關(不過到2016年,貴州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這一點看來,貴州的經濟騰飛也是指日可待)。
以交通建設帶動經濟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古代的商路(比如說著名的茶馬古道),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吧!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由此促成了「茶馬古道」的鼎盛。直至清末民初,政權更迭和戰亂使得「茶馬古道」逐漸衰落,但是很多商路古迹卻相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從這些商路古迹中,也能看出我國的「基建狂魔」屬性具有歷史基因。在艱險的自然條件下,馬幫的行商和當地的百姓,以超乎我們想像的方式,在層層天塹和滾滾大江之上,走出了一條條路,建起了一座座橋,從而帶動了當地的發展。橋樑中,較為典型、保存得較為完好的,有雲南保山的雙虹橋和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彩鳳橋。
雙虹橋——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怒江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59年),由永昌知府陳孝升倡建,民國12年(1923年)重建。它是古代重要通商道路西南絲道的必經之路。
圖片來源於老匠黃中de光影色彩
雙虹橋跨怒江江面,在江中礁石上建墩,將橋分成兩孔,遙望如雙虹,故以此為名。橋東段跨徑67米,西段38米,寬2.8米,總長162.5米。分別由15、12根鐵鏈構成,橋兩端建關樓,現存東關樓,穿斗式土木結構。1993年被評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時橋上設關卡,無數客商往來走過。除了給當地帶來稅收之外,從印度運來的翡翠、玉器也促進了當地玉雕技藝的發展。
雙虹橋促進了當地的玉雕產業,而彩鳳橋則促成了當地的鹽業。
這座彩鳳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位於大理雲龍縣城北74公里的白石鄉順盪村,橫跨沘江之上,是古代鹽馬古道通往西藏印度的必經之路。
據《雲龍州官告示碑》記載,彩鳳橋最初為石板橋,現橋為單孔伸臂式木樑橋,橋長39米,跨徑27米,寬4.7米,高11.3米,兩端建有橋亭(清光緒年間最後一次維修時,將西橋亭改為閣樓,名為「童子閣」)。
彩鳳橋本身就很有特色,橋身是用木方交錯架疊,層層向河中挑出。再用5根9米長的橫樑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橋身上覆蓋瓦頂(比橋亭瓦頂略低),兩側用裙板遮擋,橋內兩旁安置兩排木凳供人歇息、避雨。而在橋上覆蓋瓦屋頂,兩側又用裙板遮擋。這種設計主要是基於當地多雨,瓦屋頂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對橋樑的侵襲,以避免腐壞木樑,增加橋樑的使用年限。
如果有商隊想要北上蘭坪、鶴慶、麗江、劍川、西藏,甚至去往印度,則必經過此橋。彩鳳橋也是雲南順盪鹽井等「雲龍八井」井鹽外運的要津。
曾經的茶馬古道,曲折綿延於高原上,承擔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而在現代,由於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橋樑和道路被興建,不斷刷新世界紀錄,跨越自然的障礙,讓中國連接、溝通世界。
比如「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構成了一個「三橫三縱」結構,覆蓋了絕大多數亞歐大陸的網狀商路。
除了中蒙俄經濟走廊相對獨立之外,在「一帶」和「一路」之間分別有三條縱向的路線,將「一帶」和「一路」連接在一起,相互輻射、相互影響。
從地圖的最左側起,第一條縱向連線是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這條路線原本是絲綢之路的主線之一,但因為現在有了更為便捷的歐亞大陸橋,所以主線向下延展,直通地中海,變成了連接海上的絲綢之路,是輻射中亞和西亞的重要通道。
中間的第二條縱向連線——中巴經濟走廊,在古代並不是重要路線,而是建國後基於外交和平政策,中巴共同攜手開發的。從印度西側直插印度洋,是海上絲綢之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最右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可以說就是強化升級+延伸擴張版的「茶馬古道」。
中國「基建狂魔」的基因大概是從骨子裡帶出來的。曾經的茶馬古道,現如今的「三縱三橫」,都是用道路去連接世界,去探索世界。這種探索,讓人與人之間更近,國與國之間更緊密。橋樑的榜單還再不斷被刷新,我國「基建狂魔」的傳說還在繼續。中國,正在努力地邁向世界、理解世界,擁抱世界。希望這些壯美的路和橋,能夠像古代的商路一樣,繼續發揮促進經濟和溝通文化的作用。
最後再次誠意安利一下寰行中國文化之旅的紀錄片。
推薦閱讀:
※戾太子劉據最後被逼發動政變,他除了政變沒有其他更好的路可走嗎?
※為什麼為父母洗腳經常被用來代表盡孝道?
※能否介紹一下韓國SBS KBS和MBC三個電視台各自的特點以及民間的評價?
※外國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大部分都處於哪種階段?
※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客家文化風俗有哪些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