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墜亡:被合理化的疼痛背後,女人的子宮究竟為誰而長?

「每一個因生產而經歷險境的女人,想必都經歷絕望。然而這種絕望是誰給女人的?有什麼方法能讓她們不再因此恐懼?完善針對婦女的健康服務、敦促制定更公平的社會制度、為女性提供充分的信息與選擇權利……僅僅是一個開始。」

慘劇發生後的羅生門——被推諉的責任

「待產孕婦因疼痛難忍,多次請求家屬同意剖腹產被拒絕,最終跳樓自殺身亡」,這樣一條新聞在幾天之內就迅速引起了各大媒體與眾多網友們的爭論。

對此,事發榆林市第一醫院先後兩次發表聲明,就「產婦死因、究竟是誰拒絕剖宮產、為何必須家屬簽字、醫護人員是否存在監護失位、醫院窗戶為何無防護設施」等事件主要爭議點一一進行釋疑。

醫院還提供了產婦夫婦在產前簽署的《知情同意書》、記載了產程中家屬三次拒絕記錄的《護理記錄單》和產婦在醫院走廊兩次跪下的監控視頻截圖等證據,聲明「產婦跳樓身亡的根本原因與我院診療行為無關」(完整聲明可點擊查看)。

寫有「情況已知,要求經陰道分娩,諒解意外」的《產婦住院知情同意書》(圖片來源:@榆林一院 微博聲明)

但產婦的家屬並不認可醫院的聲明,死者丈夫延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妻子出來喊疼兩次,我都主動跟醫生說,她疼的話咱們就剖腹產,但是醫生回復說,檢查後產婦一切正常,快要生了,不用剖腹產。」

產婦生母亦稱:「我們都說是問大夫有沒有必要剖腹產,大夫說到了正常能生產的時間了,可以順產,讓我們把她勸回產房去。」

雙方各執一詞,使得事情變得複雜,相關責任認定,仍有待依據進一步的事實調查。

當忍受疼痛成為理所當然——被漠視的產婦話語權

此事發酵後,心痛憤怒的網友紛紛上傳了自身親歷或周圍親友經歷過的「家屬堅持順產、無視產婦痛苦」的悲慘故事。可見,即便此次新聞事件中家屬同意剖腹產,但在現實生活中,家屬干預產婦分娩抉擇的情況,確實比我們想像中嚴峻得多

圖片來自網路

認證「果殼網主筆」的網友@游識猷 在微博戲謔地說:「在國內生孩子,最操蛋的一件事就是,家屬有話語權,醫院(及後面的衛生部醫保局)有話語權,但是生孩子的產婦本人沒有多少話語權。」

因為家屬自身無需承擔生理上的風險,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產婦所承受的疼痛,於是也就更不容易意識到「一味地要求順產,拒絕剖腹產」可能帶來的後果。他們有的是因為醫學常識匱乏對剖腹產存在迷思,例如堅信「順產的寶寶更健康更聰明」;有的就是純粹因為剖腹產手術費用更高,想省錢;還有的因為剖腹產會影響他們「三年抱倆」的後續生育計劃

他們干預的方式,也不儘是簡單粗暴的「拒絕簽字」,更多的是以過來人的「生孩子都這樣,我當年疼得比你厲害,不也過來了」委婉地進行道德綁架,或以「看看還能不能堅持一下,沒準堅持一下就生出來了」、「再忍忍,自己生對你和孩子都好」、「女人都要經歷這個痛,熬過了就是偉大的媽媽」、「加油!你好棒!」等說辭包裝自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而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用什麼方式干預,產婦的感受和選擇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同時,本著人文關懷理念的醫院,也會因為「剖宮產率和住院天數(順產出院更快)都是醫院的考核指標,如果超出了某個範圍,衛生部、衛計委、醫保局都會找醫院麻煩」,或者「剖宮產需要麻醉醫生,醫院人手可能不夠」等現實原因干預產婦的分娩抉擇

產婦在醫院走廊跪下的監控視頻截圖(圖片來源:@榆林一院 微博聲明)

硬膜外鎮痛形式的分娩鎮痛技術,作為一項20年前就已成熟、在美國普及率達到61%以上的無痛分娩技術,直至2004年,中國年均 2000 萬名產婦中,累計只有約 1 萬名享受到了無痛分娩,比例不到 1%。根據北大醫院的調查,全國僅有少量醫院全天提供無痛分娩服務,「其它醫院或放棄或只對個別關係戶提供服務」(更多「無痛分娩」相關信息,可點擊《為什麼產痛在中國只能靠忍?因為病床上躺的是「她」》一文進行查看)。

但因為在中國現行的公共政策評價體系里,死亡率的降低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女性舒適度的提升並不在這個考量範疇內。而無痛分娩這項技術最大的益處只是減少女性在生產時所遭受的痛苦,對降低死亡率作用有限。於是,推行無痛分娩就變成了一件「不划算」的事

在這種語境下,產婦們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感受的鮮活個體,而是化作了一個個數字和指標。

家屬也好,醫院(及其身後的衛生部醫保局)也好,他們關心的更多是結果——「生下來」和「不要死」,相比而言,這個過程中「疼不疼」並沒有那麼重要。

社會就在這樣「缺乏對生命個體尊重」的文化中將「忍受疼痛」合理化,產婦的話語權就此失焦於更強大的父權建構中。

女人的子宮為誰而長——被控制的女性生育權

在中國現有的政策體系下,女性的生育權極大程度上受制於計劃生育政策。過去嫌人太多,就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配以「一胎上環,二胎絕育」這種針對女性進行身體管理甚至摧殘的強制手段。如今擔心人口紅利消失,就實行「全面開放二孩」,左右生幾個,都是國家管

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女性就能獲得真正的生育自主權嗎?答案顯然也不樂觀。在男女仍然不平等的性別政治的大環境下,政策的放開很可能只是將權力從「國家的強制不生育」轉移到「家族的強制生育」。在偏好「兒女雙全」,或者「至少一胎男」的家庭里,女人的子宮仍是不會說話不能反抗的工具。

據新聞報道,「二孩政策」放開後,有不少45歲以上、已育一胎的女性響應政策生育了第二個孩子。她們的生育意願有多少自由度,我們暫且不得而知。但殘酷的現實是,國家衛計委承認目前「生育需求快速增長,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孕婦死亡率有上升趨勢」

女聲舊文《中國孕產婦死亡率升高?時至今日,生育致死仍是女人難以超越的宿命》里曾提到:

如果孕產婦死亡率上升是事實的話,二孩放開,配套政策卻沒有跟上的惡果已經開始初現端倪: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政府使用各種軟硬措施在鼓勵生育,然而卻鮮見配套醫療、育兒、女性職場福利保障的成果。從表面上看,生育權被進一步放寬了,然而最終被置於危險境地、需要承擔風險的,又回到了女性個人身上。

而讓人無奈的是,女性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漠視的又何止只是生不生和選擇分娩方式的權利。從孕期為了「生個大胖小子」被瘋狂塞塞塞,到孕後為了好下奶被迫補補補,在整個生育過程中,女性自身究竟能有多少自主權?

從子宮被佔領的那一刻起,孕婦自身的健康、喜好都開始要讓步於胎兒的需求。這其中,有多少犧牲是女性心甘情願?又有多少妥協,是服從於傳統的生育文化?

保守的生育文化一邊盡情謳歌「成為母親的神聖偉大」,給那些不想生育的女性貼上「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標籤,嘲諷「女人的子宮不用來生孩子用來幹嘛」,但一邊又利用政策和輿論限制單身女性和女同性戀伴侶的生育權利:凡是不跟男人結婚的女人,生育後不僅不能獲得相關福利,還可能被罰款,也無權享受人工生殖服務。

說到底,「生不生、生幾個、怎麼生」本都該由女性自己決定,但現階段,女性若想獲得真正的生育自主權,還需要再在兩性平權的路上繼續努力。

作者| 山奈,編輯| 竇士

延伸閱讀:

數據顯示:近九成公眾支持單身生育, 反對者男性比例最高

瑪格麗特?桑格:為女性生育自主權而鬥爭終生

賦計生以性別:計劃生育政策的女權討論

男性結紮:國家力量、計劃生育運動和男性氣質的相互構建

推薦閱讀:

女性在法定婚姻關係期間,是否只能生育其法定配偶的後代?
女人從來不需要為男人生孩子
結婚一年半,妻子自作主張終止妊娠,可以起訴嗎?

TAG:生育权 | 女性主义 | 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