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軍的真實戰鬥力,到底有多厲害?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只能通過實戰來檢驗,以戰場表現來衡量。不知道是受了中越友好時期對越南抗美救國戰爭宣傳的影響,還是出於對中越戰爭歷史的不了解,很多人都認為越軍戰鬥力強,比解放軍還強。
歷史事實清晰地表明:越軍在寬正面、淺縱深的地方打防禦戰,部隊再多,工事再堅固也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比如同登、諒山戰役。同登是越北軍事要地,諒山的咽喉;諒山又是越北的戰略要地,通往河內的門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方向也是越軍反華的主要戰略戰役方向。
因此,越軍在該地區部署主力部隊第3師結合地方部隊設防,總兵力為12000餘人(不含民軍);戰中又抽調第327師以及第337師和北太省197團部分兵力增援,從而使該地區總兵力達到22000餘人(不含民軍),是1979年越軍兵力最多的一個作戰方向。越軍企圖憑藉多年經營構成的野戰防禦陣地與堅固防禦陣地相結合的,完整的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體系,阻止我軍進攻。
我軍以55軍攻殲同登、諒山地區之敵,從2月17日戰鬥打響到23日,戰役第一階段圍殲了同登、坂然地區之敵;從2月27日至3月5日為戰役第二階段,勝利攻克諒山。55軍完成了最重要的戰役主攻任務,殲敵上萬,這支最年輕的部隊創下了參戰9個陸軍軍的殲敵之最。
打硬碰硬的攻堅戰,越軍同樣是頭破血流占不到便宜。例如代乃阻擊戰,越軍316A師為了增援沿紅河兩岸布防的345師,其148團在炮兵支援下與我13軍39師的2個營爭奪10號公路左側的代乃地區。我軍步兵憑藉猛烈炮火支援,打退越軍30餘次反撲,殲敵近千名,徹底粉碎了316A師東援的企圖。
又例如1984年7月12日的船頭地區防禦作戰(即俗稱的並不準確的松毛嶺大戰),越軍以一個加強師的兵力於當日凌晨分四個方向,向我14軍堅守的老山前線諸陣地發起進攻。14軍前沿堅守分隊依託既設陣地,在強大炮兵支援下(消耗各種炮彈1261噸,這是空前的火力強度),激戰14個小時,殲敵3000餘人,取得了十年對越作戰最大勝利,越軍精心策劃的「MB-84」戰役計劃最終以慘敗收場。
在十年中越戰爭中,戰場主動權始終為解放軍所掌握。總體來看,越軍的正規戰(即陣地戰和運動戰)能力是極其有限的,不善於組織大兵團協同作戰。越軍1979年僅有一次團級規模進攻(即西線316A師148團對代乃地區的進攻),1984年組織了一次加強師規模的進攻(即7月12日對我老山前線船頭地區的進攻),均以慘敗告終。
但是越軍經過長期游擊戰爭的鍛煉,最擅長的就是分隊分散游擊作戰,連以下指揮和戰術較為熟練,單兵素質也很不錯。大部隊在作戰中失利後,能夠迅速化整為零,轉入游擊作戰牽制和消耗對手。這一優點,在1979年中越戰爭的高平戰場有相當的表現。
高平戰役,我軍原計劃投入7個師的兵力在3-5天時間內速決全殲。戰役打響後,越軍並沒有如我軍預料的那樣突圍潰逃或是死守防禦,而是就地分散,上山進洞,憑藉熟悉的地形和有利的民情,與我軍周旋。由於高平戰區面積廣闊,我軍為了加大兵力密度和維護交通線,不得不又投入4個師的戰役預備隊,才基本滿足了作戰需要。高平戰役的結果是我軍投入11個師的兵力打了28天,直到撤軍也沒有能夠徹底肅清殘敵,448團在回撤過程中因為上級指揮問題,被越軍咬了一口,被俘219人,釀成1979年作戰最大的一次損失。越軍以游擊戰和持久戰對付我正規戰和速決戰,是他戰術上得法的地方。
越軍在對法、對美、對華戰爭中傷亡出奇的大,充分暴露了其弱點:雖然打了半個多世紀的仗,但以分隊作戰為主,以游擊戰為主,真正經歷的大仗、硬仗、惡仗少,高級將領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和能力明顯缺乏;最要命的是部隊火力不強(大口徑火炮少,且懾於被殲,多以連、排甚至單炮為單位分散配置,很少營、群集中射擊,根本無法對我軍構成實質性威脅),攻堅能力差,協同也不好,打不好反覆爭奪的惡仗。
縱觀十年中越戰爭史,越軍在團以上部隊作戰層面,全敗無勝;在營以下分隊作戰層面,雖然可以取得若干勝利,但於大局無補。這並不是一支可以用「強」字來形容的軍隊。這是一支非常優秀的游擊隊,但絕不是一支強大的正規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推薦閱讀:
※美國吞併夏威夷以後,夏威夷人民過得幸福嗎?
※印加帝國是否是某個國家的縮影?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為什麼是長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
※二戰時期,穆斯林國家都在做什麼?
※母系氏族是否先於父系氏族出現?其轉變的原因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