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寶寶黃疸高,都是母乳惹的禍?一定要著急吃藥、照光,非降下來不可嗎?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黃疸(一):寶寶黃疸高,都是母乳惹的禍?一定要著急吃藥、照光,非降下來不可嗎?

剛出生的寶寶,吹彈可破的肌膚粉粉嫩嫩,白裡透紅,讓人愛不釋手;沒兩天,卻被悄然而至的黃疸染得黑黑黃黃,甚是難看,一家人的心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不免憂心忡忡。

由此,一些謠言悄然而至,准准地擊中了媽媽和其他家人心中最疑惑、最恐慌的地方。大伙兒視黃疸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而不及,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降』之而後快。母乳又經常跟著躺槍——反正這不是第一回了,孩子有啥不對勁,大伙兒總是條件反射地認為「都是母乳惹的禍」。

其實,從古至今,有光黃疸的流言蜚語,從未止歇。

「有經驗」的老人和月嫂們如是說——

「這是『胎毒』,小孩從媽媽肚子裡帶出來的。是一種濕毒,要吃中藥排出去。好像叫四磨湯?我得去問問我那學中醫的親戚,找他弄點兒葯來。這毒留身體里的時間長了,對身體不好,腦子不好,將來讀書不聰明,討不到媳婦(這剛出生才幾個鐘頭,您老想得真怪遠的)……」

「孩子怎麼這麼黃?我看鄰居大王家的孩子白白凈凈的,好好的。我看你又胖,還有口臭,舌苔厚,肯定是身體里『濕氣』重,把『濕毒』『過』給了咱們寶寶。你的奶還能吃不?我看這會兒還是莫餵了,把孩子都喂壞了。喂點兒開口茶給孩子去『濕毒』,再多喂點水和米湯『排毒』,水是下火的,米湯可是米的精華(米湯謠言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濫餵食水篇)》),有吸附作用,最吸『毒氣』的咧!你也跟著吃點兒中藥調理調理,身體調理好了再餵奶不遲。」

讓人憂心的是,在高度現代化的21世紀,這些陳腐的理念,仍舊傳承了下來!數數看,多少個新生孩子嘴裡被灌中藥的?網上還經常見網友支招:「我孩子一出生我家老人就餵了四磨湯,大便一下子就解出來了,身上一點黃疸和疹子都沒有,現在特別聰明。」「我特別感激咱家請的月嫂,很有經驗。她每半個小時給孩子喂一次水,直到吐出來就不餵了,下回再喂。她說一開始喂水要耐得了煩,否則黃疸會起來的。我家小孩一點黃疸都沒有,皮膚特別好。」網上一串網友索要月嫂聯繫方式……

閱「娃」無數的,知識陳舊的醫務人員,也經常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如果你沒照做,他們經常責怪你擅作主張,甚至把你批個狗血噴頭,後悔不迭,無地自容——

「孩子出來,母乳還沒下來,多喂點水和糖水,幫助排尿排便,去黃疸。」第二日醫生查房,發現孩子有點兒黃疸了,厲聲詢問家屬「喂水喂糖了沒有?撒尿解便了沒有?」家屬說「孩子吃點兒奶睡著了,看他睡得香,便沒喂。尿還沒解,大便剛解,不多……(新生寶寶2~3日沒解小便,24小時內解胎便,都是正常現象。尿便問題,詳見「判斷母乳夠不夠」、「母乳謠言」章節)」有些醫生便會無比遺憾地斥責這家人:「哎,叫你們早點兒喂水喂糖,不聽話後果自負!這下好,尿沒排,大便解晚了點,母乳又不夠吃,黃疸起來了。早干這些事,興許黃疸就不會起來了,即使升起來多半數值也很低。要知道黃疸是壞腦子的!越早處理越好。要是母乳不夠吃,就多喂點兒奶粉,多吃才能多拉,黃疸才排得快。」

壞腦子,可是頭等大事!這才出生幾天,小腦袋瓜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咱可是個獨苗苗,一定要優生優育的哇!聽到這兒,一家人真是嚇壞了,後悔不迭。沒過多久,護士拿來幾盒「茵梔黃口服液」和「益生菌」擺上床頭櫃,叮囑每樣給孩子一天喂三次!可憐的寶貝,奶還沒吃兩口,嘴裡的奶嘴裝著各種各樣的液體,肚子里塞滿了水、葯和奶粉,鬧騰個沒完沒了是常有的事,大伙兒又怪媽媽沒奶吃,把孩子餓得直哭。

由於醫務人員的權威性,他們的每句話,都像是一記記重重的拳頭,擊在初為人父母、毫無經驗、惶惑無助、焦慮不安的新手爸媽心頭。如果旁邊站著其他家人,那更糟糕了!醫生留下知識和醫囑,瀟洒地揚長而去,一家人得雞飛狗跳好一陣了。新手爸媽,尤其是母乳媽媽經常被當成眾矢之的。大夥蜂擁而上,眾星捧月般地圍著小寶寶出主意,想對策,一會兒被婆婆剝光衣服放窗台上暴晒(沒錯,真的是暴晒,一點兒也不誇張!梧桐媽媽見過太多,上午曬,下午曬,傍晚還曬!熱辣辣地陽光直射孩子皮膚和眼睛。有的月子中心把孩子碼成一排,一個個小屁股剝出來,放窗台上曬,一般上下午各一次……曬太陽的誤區,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一會兒被月嫂大量灌水,一會兒被媽媽喂糖水、奶粉……啥玩意都讓喂,就是不讓孩子的嘴多沾一會兒乳房。

其實更讓人憂心的是,過一陣大伙兒經常把這件事當做經驗,得意洋洋地四處傳播。「水當然要喂啊!盡信書不如無書,光照書養小孩都不會養了,有些專家就是『磚家』,凈騙人。我當年喂晚了,黃疸起來了,孩子遭罪,後悔得很。後來天天喂水,黃疸一個多星期就下去了。所以嘛,經驗這個東西很重要。有問題出病房門右拐問護士站,沒有比她們見過的小孩還多的。我們那兒的護士到點兒了還會把孩子抱去,幫著喂糖水,特別好。」

梧桐媽媽曾經把一些有關黃疸診治的科普貼放在網上,結果竟然遭到幾位醫務人員的言語攻擊。「我就是學醫的,我家也兩個小孩,別把大伙兒都看得那麼傻,一個個都不會看病人、帶孩子。我看你寫的這個,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是不是也跟著人云亦云?我都工作七年了,沒見幾個小孩有事的。你這寫的是不是太博眼球了,無端引起恐慌可不好。說話要有循證醫學證據啊!你說這是醫學常識?我咋就從沒聽過這種『常識』。」我向來看帖不回帖,一看是同行,居然打了個激靈,耐著性子翻著課本回復了一長串膽紅素代謝過程,官方網站地址和參考文獻。結果人家還是不賣我的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工作七年,墨守成規,冥頑不靈,知識局限卻開口閉口循證醫學證據……細思極恐。多少孩子曾經遭受陳舊知識的蹂躪?孩子沒事,那是運氣啊!即使有事,面對一個只會嗷嗷哭的小孩,幾個初為人父母、手足無措的家屬能準確判斷,還把情況準確、詳實地彙報給醫務人員的呢?即使醫務人員查房,不了解養育情況,怎能給出針對性的意見呢?

其實,黃則黃矣,更糟地是,母乳經常跟著躺槍!醫學上有個名詞,「母乳性黃疸」,看看,多麼讓人遐想連篇!別說百姓,許多知識不靠譜的醫務人員一看到家長們抱著黃疸的孩子來看病,就拋出這麼個名詞,說是吃母乳吃壞的,讓回去餵奶粉,並開一堆葯給孩子吃,叮囑媽媽把讓孩子發黃的母乳擠了丟掉,等黃疸退了再喂母乳(梧桐媽媽真沒誇張,人家黃疸值只有7mg/dl!醫生的建議並不是診斷性停喂,真的是治療性停喂!這位媽媽不想停母乳,很疑惑來問我,聽到這故事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事實上,很多吃母乳的孩子,真的比吃奶粉的孩子黃得厲害,還黃很久!有時候,社區醫生看到孩子還黃著,預防針都得推遲打,當然免不了一陣叮囑(說教、指責、恐嚇……),說孩子黃久了不好,要喂這喂那趕緊祛黃,時不時再去醫院看看開藥回來吃。當然,免不了說「多吃才能多拉。估計母乳不夠吃,孩子解不了那麼多尿便,排得少,黃疸退的慢」,感覺孩子哪哪兒有點兒不對頭,就扯來做母乳不夠吃的證據。居然有「高人」上哪兒編了個詞,叫「飢餓性黃疸」!(好有道理的樣子,我竟無言以對……)要麼說「是不是母乳質量不夠好,孩子黃這麼久……」(也有些是家人自己上網查資料,『推測』出來的原因)媽媽一般不會一個人帶孩子去體檢,聽到這些話,一家人都沒法淡定了。多少人家,一遍遍地開家庭會議,苦口婆心輪番轟炸,讓新媽媽添奶粉。「醫生都說了,『母乳性黃疸』,這分明就是奶不好哩!不要勉強餵了,莫太犟,孩子吃了不好,何苦呢……」在這種情境下,有幾個新媽媽能保持自信,無視恐慌,舌戰群儒,堅持餵奶的呢?

在醫務人員看來,停喂母乳改喂幾天奶粉,那都不是事兒,現在科技水平這麼發達,擠奶儲存等操作,要比過去容易得多。既能餵飽孩子,多吃多排,規避母乳性黃疸等指數過高的風險,簡單高效,不吃藥不打針不照光,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只有親身經歷過餵奶過程的媽媽才能理解,停母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買吸奶器擠奶,無菌儲存和加熱,寶寶拒絕奶瓶、乳頭混淆、哭鬧增加……最重要的是,吸出來的奶多半比不上實際奶量,吸奶器瓶子里的那點兒奶,能把一家人都嚇得雞飛狗跳,新媽媽泣涕漣漣……(具體詳見「乳頭混淆」、「停喂母乳」等章節。)另一些媽媽走了另一個極端,很容易就出現乳腺炎了,不得已又只能停喂母乳(詳見「乳腺炎」章節)。

這還沒到高潮,還有更糾結的——孩子黃疸或早或晚終究下去了,就是喂這喂那的功勞;孩子黃疸還沒「壓下來」,甚至漲到了臨界值,那就是孩子倒霉點兒背,急急忙忙拉去照光。

事實上,長久以來,我國各地對高膽紅素血症的診斷標準和光療的執行標準認識度參差不齊,大量的孩子被過度醫療。少說也是「十娃二光」的幾率(保守統計超過25%,具體見下述)。

你不放心,帶著「小黃人」去問問醫生。結果安排給孩子扎了個足底血檢查,醫生見之色變,趕緊開了個住院單,要求孩子住院檢查治療,照藍光。醫生還深色凝重地遞給你一張小紙片,一看第一排字你就該嚇得癱軟過去,《病重/危通知單》!仔細瞅瞅,核黃疸的癥狀描述諸如抽搐、智力受損、危及生命等字樣觸目驚心;藍光副反應諸如視網膜和睾丸受損等,也讓你憂心忡忡。這是這鐵錚錚的數值讓你來不及猶猶豫豫,權衡利弊,六神無主的你趕緊回家收拾行李準備帶孩子住院了。

結果,不是帶孩子住院,而是剛出生的寶寶,自己一個人入住R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當護士把孩子從你懷裡接過去,消失在大鐵門後面的時候,你感覺整個人都掏空了,心像橘子瓣瓣一般一片片地撕裂開了。你好想趴在護士站的桌子上嚎啕大哭一場。可是周圍人來人往,旁邊還站著喋喋不休指責你把孩子喂壞了的,一樣焦躁而難過的家人,眼淚在你的眼眶裡打轉轉,竟然生生地給一遍遍地咽了回去。

可憐的寶寶,他將會被打鎮靜劑(多為巴比妥類,也是酶誘導劑,有增加膽紅素代謝的作用),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一個透明的小方盒子里,剝光衣服,戴個尿不濕,眼睛和睾丸上罩個小罩子,沒日沒夜地照藍光。為了補充烤乾的水分,他精巧的手腳上被護士扎了如頭髮絲般細小的管子,精確地補著液體。身上粘滿電極片片,旁邊「滴滴滴」地響著監測生命體征的儀器。因為工作任務繁重,人手總是不夠用,護理人員只能按點兒給孩子批量餵奶。平常孩子哭了,得不到回應只能又沉沉地睡過去,好在有鎮靜劑幫忙,孩子通常不會太吵鬧。有的孩子把眼罩或睾丸罩子掙扎掉了,而醫護人員此時忙著搶救新來的危重孩子,一時疏於看護,等到發現的時候,心裡很是內疚,也有些憂心忡忡。

除了這些操作,還有些個麻煩事。為了排除病理性黃疸,孩子免不了進行各項檢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抽血。由於跟大人檢測的儀器是一樣的,除了手指血、足跟血僅需要一滴,其他檢查需要從孩子血管里抽出來的血量,跟成人是一樣的!1~2ml血,對於大人來說就像拔根汗毛般微不足道(成人血量4~5L);對孩子而言,分量可就大多了(正常足月兒約300ml)!而且不是一管,是好幾管,有時還需要複查一兩次甚至更多!前面提到,如今早斷臍、提前出生的孩子很多,貧血幾率挺高,這麼些血一會兒就抽走了,得花多少時間、用多少營養來補!特別是早產兒,更容易貧血,卻更容易黃疸,程度也更重,照光、抽血的幾率反而要大許多。

這還算順利的。與媽媽分離、吃不上母乳固然很遺憾,打針、抽血固然很讓人心疼,但更大的風險在於感染!梧桐媽媽還見過孩子不幸遭受院內感染、敗血症,身體里流淌著非常頑固的耐酶病菌,十分難治。本來照個光,不到一星期就能出院的事,孩子硬是上了呼吸機,生生地躺了幾個月,生死未卜(別恐慌,這個幾率非常低。不過的確是存在的)。

也有些媽媽有些資源和條件,選擇自己在家裡照光(目前,我國知識普及不夠,這些器材的來源也很少)。這樣不用與孩子分離,還方便餵奶。而儀器怎麼擺弄?每天照多久?孩子會不會灼傷?怎樣保護重要臟器?怎麼給他補液體……個個都是醫療專業性極強的知識,讓新媽媽無所適從。當然,也有很多媽媽稀里糊塗就這麼照過來了,反正孩子最終好好地活了下來,我們並不了解這個過程到底有沒有差池——就像抽煙的鄧小平活到了九十多歲,但我們不知道他的身體有些啥變化一樣。

孩子住院的這一星期,你每天都在折騰你的乳房(詳見「暫停母乳」章節),天天上網查黃疸的資料。你內心裡無比思念寶寶,食之無味,夜不能寐。雖然寶寶與你相處時間不長,你竟時時感覺母子連心,孩子遠在醫院監護室的聲聲啼哭,你好像都能聽到。他又扎針了嗎?可憐的寶寶你受苦了。是不是餓了?會不會很孤單?想媽媽抱嗎?護士會不會幫忙抱抱我的寶寶?是否吃飽穿暖?眼罩和屁屁罩會不會掉?醫院的奶瓶會好好清洗消毒嗎?……

而與此同時,理解你的家人,卻是這樣的少。想跟丈夫聊聊,他也一樣擔憂沮喪,自己內疚不安,也不知聊些什麼好。

讓人煎熬不已的一星期終於過去了。你早早辦好各種手續,在護士站門口翹首盼望小身影的來臨。每個腳步聲都讓你激動不已,臉紅心跳。終於,護士把小嬰兒從大鐵門後面抱出來,小心翼翼地再次放入你的懷中,你打了個激靈,全身酥麻。他皮膚白皙了不少,基本上看不出黃的痕迹了,小臉兒圓圓的,煞是好看,在懷裡掂量掂量,好像分量重了不少。他還在酣睡,細細的睫毛上帶著點點細碎的淚滴,看上去卻是恬靜滿意,手腳上有些個細小的針眼。你的眼淚又涌到眼眶裡,心裡頗不是滋味,「孩子,都怪媽媽不好,沒照顧好你,奶水又不好,讓你受苦了。」

仔細瞅瞅住院病歷和診斷說明書,上面寫著「母乳性黃疸」,孩子一切檢查正常。你心裡石頭落地,一邊兒又五味雜陳,眼神複雜地瞅著自己不爭氣的乳房,若有所思。吃自己的奶讓孩子遭這種罪,媽媽心裡內疚極了。

然而,戰鬥遠遠沒有結束。孩子回來第一天,鎮靜劑的作用還沒完全緩過勁兒來,孩子一直傻乎乎酣睡,也不怎麼吃奶,你可得嚇壞了。隨後,他又出現戒斷癥狀,睡眠倒退,沒日沒夜哭吵!他在醫院裡肚子被奶粉撐大了不少,而媽媽在家擠奶,奶量很難跟上,加上乳頭混淆和流量偏好,他吃奶沒多會兒便鬧騰個沒完!一家人又嚇壞了。「孩子已經這麼遭罪了,不能再受委屈了。媽媽沒奶,可真別餓著孩子。奶水又不好,把孩子都弄到醫院裡面去了……」於是,奶瓶又一遍遍地塞進孩子嘴巴里。

說實在的,據梧桐媽媽觀察,曾經住院照過光的孩子,沒幾個回來能輕鬆實現全母乳餵養的,能混合搭著喂點,舔舔乳頭,就算不錯了。因為黃疸最終與母乳失之交臂的,更是大有人在。

有些很堅韌的媽媽艱難地追奶,終於又喂上奶了。可是好景不長,孩子竟然又黃了起來!大伙兒又嚇壞了。「看來奶是真的不好咧!好不容易白起來,又把孩子喂黃了!」有些媽媽了解了部分母乳性黃疸的知識,再次選擇停喂母乳退黃。之後白一點又喂些奶,黃起來又停喂……

如果帶孩子去社區醫院檢查或去醫院複查,看看診斷和檢查報告,醫生經常會又會建議你停喂母乳,與喋喋不休的家人統一戰線。這不,有了最權威的理論撐腰,大伙兒理直氣壯,不斷地責怪你的乳房和打擊堅持餵奶的你。「哀莫大於心死」, 這時媽媽奶量真的快速減少,這是源於她喂哺自信心的轟然崩塌——這麼折騰,有幾個媽媽能堅信自己奶水質量好,足夠喂哺寶寶,不必添奶粉呢?

其實,無論折不折騰,絕大多數孩子黃疸終究會自己退掉的,那是早晚的事。為了這個把母乳來來回回折騰沒了,那才遺憾——過段時間黃疸退了,媽媽後悔想接著餵奶,多半已經來不及了。梧桐媽媽的一個朋友不無遺憾地說,「我一開始奶很足的,後來小孩黃疸,醫生說添奶粉,後來奶就不夠吃了,一直混合餵養,兩個月就沒奶了,孩子不肯吃了。」(「追奶」、「停喂母乳」具體詳見相關章節。)「我孩子黃疸住院去了,沒兩天我就得了乳腺炎,醫生安排打了回奶針和抗生素,就沒法餵奶了。」(有關「退奶葯」和「哺乳期用藥」內容,詳見相關章節。

為什麼梧桐媽媽啰啰嗦嗦寫這些故事?我只想讓你有個感覺,喂水,喂糖,喂葯,住院照光,停母乳,堅持哺乳……看來稀鬆平常的小事,其實都不是小事。很多都屬於重要的人生選擇,希望媽媽和醫務人員,一定要謹慎對待。

看到這兒,興許你的心裡有些彆扭。「梧桐媽媽,感覺你說的醫務人員,哪哪兒都沒對的。過度醫療,搞得一家人慘兮兮的。你這是拿生命黑同行啊,這樣真的好嗎?他們搶救了那麼多嚴重黃疸的孩子,保護了他們的頭腦,甚至捍衛了整個家庭,怎麼不提一句呢?你的這些觀點,會不會讓患者走另個極端,有病偏不看?」

其實我也糾結過,如何去寫這部分內容。要不要說大實話?如何讓大伙兒重視目前客觀存在的診治亂象,不要貿然過度治療黃疸,又不至於走另個極端諱疾忌醫?

我承認醫務人員初衷真的是好的。也很負責任。為什麼這麼篤定呢?我曾經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啊!醫療的局限和現實的無奈,健康所託的責任感和巨大的風險並存,讓我們總感覺在刀尖上行走,如履薄冰,進退兩難。一切都感同身受。倘若真的出問題,孩子那就是核黃疸,基本都會留下永久的智力傷害,後果實在是太嚴重,誰都擔待不起啊!如果你站在他們的角度,會怎樣做?會不會大炮蒼蠅一起上,把所有可能都扼殺在搖籃里?想到這一點,我想你會對他們有些理解了。

其實醫務人員自己,更是陳舊落後知識的重災區呢!醫務人員自個兒的子女出現黃疸,他們比你還緊張,喂水喂葯照光的幾率,比老百姓還高不少!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醫療局限性的問題——生理、病理性黃疸的「楚河漢界」,實際上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清晰明了。如何制定診療deadline,近年來全球科學家們仍然孜孜以求。不過,跟著國際上最新的科學走,總是沒錯兒的。具體見下述。

醫生心意是好的,可是陳舊落後的知識,害人不淺呢!為什麼很多醫務人員冥頑不靈地、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陳舊的診療方式?當年咱們挑燈夜戰背的書,考的題,至今還歷歷在目;咱們往往對這些課本知識不假思索,奉為圭皋。而十幾年前上學時課本里有關病理性黃疸的界值和診療方式,早就老掉牙了!可是醫生們覺得反正「不害命」,「不治病」,經常對這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餵養知識疏於學習。咱們真的不要覺得看上去不害命、沒多大副作用的診療就可以隨意嘗試,不是有關疾病的知識,就可以漠不關心(當然,為了規避醫患糾紛而過度醫療,是時代的無奈)——想想,我們權威性和百姓的信任度擺在那裡,彈個指頭,這個家庭跟著地震!所以我們提出的每個診療措施,都得有理有據;想問題,一定要瞻前顧後,如履薄冰。

凡事都有個度,為了預防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嚴重後果(根據文獻的粗略估計,不作事實依據),五分之一的孩子被過度醫療(照光、用藥等),還不算亂喂水、糖和在太陽下暴晒的,這的確是目前我國黃疸診療的現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寧可錯殺一千,不肯放走一個!」這也的確是治療者普遍的心態。事實上,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作為醫務人員,我們怕孩子出事擔責任;作為母親,我們哪想自己正常的孩子白白遭罪,自己的母乳經受重重考驗?所以,我們要在盡量規避風險的前提下,讓寶寶乃至整個家庭的利益最大化。

這個判斷疾病和治療的度,究竟在哪裡?其實科學家還在探索,2004年美國兒科學會提出光療參考標準是目前最新的、最權威的標準之一。下面,梧桐媽媽就將這些知識與你細細分享。如果你正面臨是否需要治療黃疸的艱難抉擇,或許能幫到你。在這樣焦躁擔憂的空氣里,請務必保持頭腦清醒——絕大多數黃疸不需要任何額外處理!不管你多想治,不要隨便治!對於醫務人員提出的各項處理措施,都需要謹慎了解後再考慮執行,不要輕易給孩子亂喂東西和停喂母乳。

黃疸是怎樣產生的?分哪幾種?病理性黃疸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明兒且聽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本 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 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已 出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 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 紹以及獲得方式。)


推薦閱讀:

寶寶的黃疸在多久後消失才算正常?
芝士媽媽:幾乎每個新生兒都會碰到的黃疸 護理方法竟然相差那麼大!
寶寶有黃疸,爸媽如何觀察和護理?
母乳性黃疸:到底需要停止母乳餵養嗎?

TAG: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