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會認為「小即是好,小即是美」?

在日本的車站、地鐵里、廣場邊,你都能不時看到有人雙手合攏地捧著一本小書看,或是就這麼單手拿著,或者乾脆捲起來看……這種小開本的書籍就是日本的「文庫本」。

尺寸只有手掌大小的文庫本一般是一年前上市後銷路較好的書籍,之所以叫「文庫」,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出版社想通過這種形式來將所有的文學著作彙編成集,以單價較為低廉的形式,達到廣泛傳播和閱讀的目的。

文庫本的出現,瞬間讓那些大部頭的書籍走入了上班族和學生的背包內。舉例來講,一本由瀨戶內寂聽譯的《源氏物語》現代日語版本,被講談社以文庫本出版後,分成十冊。每一冊厚度1厘米左右。即使這樣,裡面的字型大小依然足夠大,閱讀體驗非常不錯。

無論是古典名著,還是當代漫畫、小說,「文庫本」總是以固定的形式來容納它們。硬皮的精裝書化身為文庫本後,濃縮成了口袋書的樣式,陪伴著每個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多年之後,亞馬遜的Kindle也難以改變日本讀者的文庫本閱讀習慣。

如同「文庫本」,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將物品的大小進行收縮,以便於收納、收藏的例子屢見不鮮。吃便當的筷子可以收縮摺疊、錄音機可以收縮成隨聲聽,「Small

is better,small is beautiful」的審美意識成為了普通日本人生活哲學中的一部分。

對此,韓國學者李御寧在自己的論著里認為,日本文化帶有一種幾乎與生俱來的「收縮」趨勢,不善於在巨大的廣場中生活。一到一個巨大的空間當中後,日本人會立即失去判斷力,顯的不知所措。只有在狹窄的和室內,他們才能夠靜下心來。李御寧的這種看法雖些許偏頗,但是在日本文化當中,還是有不少現象能夠佐證上述的這種看法的。

禪意·日式庭院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庭院大多集中在京都。在這座千年古都里,大大小小的庭院在樹木的掩蔽下,隱藏在各處寺廟中。

下圖是京都蓮花寺里的一處園林景觀,這是一處典型的「池庭」式景觀。在禪宗還未在日本興盛之時,當時的貴族們足不出戶,喜歡寡居在室內。因此,庭院就要滿足他們對大山大水的想像,於是,這種以「小池」聯想大海,以「石頭」聯想山峰,以「青苔」來想像森林草原的園林布置就此固定下來。

這種聯想還多少帶有一些宗教超越式的意味:在池塘的對岸,即是佛教中的「彼岸」。而此岸的池塘邊,有一塊像小舟的石頭,代表通往凈土的船。無論是人世間的自然山水,還是超越式的想像,濃縮在了這一片池塘之內。

在四周樹林的襯托下,隨著四季的變化,這片庭院都會顯露出不同的面貌。在明媚的春光照耀下,櫻花樹和水池相映成趣。而到了秋天,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後來,由於禪宗在日本的興盛,禪宗的審美觀開始影響貴族的園林審美。「枯山水」開始出現。

從造園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園林大多是一種縮景,但不同文化中使用的技法卻是非常不同的。中國園林的主要在於造景的巧妙,模擬大自然而不落痕迹,通過錯落有致的布置而創造出藝術化的意境。

而到了日式的枯山水園林這裡,卻相反的。沒有綠植、只有光溜溜的石頭和細膩的白砂,將大自然里最常見的現象,如波浪線、水波紋、海島的稜線等等,通過「剝落」、「省略」、「凝縮」等手法,將一切附著在自然上的一切外皮剝離。

庭院里沒有了有機物,剩下的只是無機物——石頭、砂礫等等。在禪宗的審美中,通過不同的擺放和造型設置,這些石頭、砂礫體現出了大自然的本質。著名俳人松尾芭蕉曾有一句:「寺庭幽靜深,滲入岩石是蟬鳴」。一切陷入寂靜,自然中原本充斥著的生命力,已經濃縮到了砂礫和岩石當中。

寺院的僧侶們用工具將砂石平鋪在庭院之中,用直線和波紋來模仿出海浪的形狀。水紋之上是幾座形似島嶼的石頭,可以是大海上的小島,也可是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坐在旁邊的迴廊邊上,靜靜地觀察和感受這樣的枯山水景觀,你的心都能慢慢地沉靜下來。

貌似靜止的石頭和砂石,在現實的世界當中,不會因四季而生長或凋零,只會永久地停留在那裡,被壓縮、凝結,而在觀看者的腦海中,它如同山水畫中的水墨暈染,在留白和虛空中,漸漸成為一幅動態的山水影像。

「枯山水」畢竟是禪宗僧人們審美體驗的集中體現,這種富有哲學意味的庭院布置顯然不會讓普通老百姓為之傾心。到了普通市井人家那兒,由於條件的限制,微縮的山水風景,呈現於狹窄院落的一隅之間。熱鬧嘈雜的都市裡,四面牆環繞下的私人空間,給文人們的生活情趣提供了施展空間。

會客、品茗、賞畫、談天,無論是蠻橫粗俗的武士,還是氣質纖細的文人,自家後院的茶室外,總有那麼一塊小庭院,始終是他們閑暇時光里用來賞心悅目的世外桃園。

上面的這種小庭院叫做「露地」,即茶庭。一般的茶庭中,總有幾樣固定擺設:石燈籠、踏石、蹲踞(上圖左小水潭)。石燈籠顧名思義用來夜間照明使用,踏石則是為了防止前來參加茶聚客人的木屐沾上露水,以保持茶會的順利進行。而那個小水潭名叫「蹲踞」,是用來給客人洗手用的水盆,這裡相當於一個「結界」,凈手完畢之後,進入的就是茶庭及茶室這一特殊的空間。

雖不走「枯山水」那樣的極端路線,但是「和、敬、清、寂」的禪宗美學依然影響著這一方寸之地。茶庭內的植物不會刻意地被修剪整齊,用來鋪路的踏石也不會擺成一路直線,而是繞開既有植被,以人的步距為原則鋪就,若原地已有,甚至是墓石,當下即可採用。最終以形成一條具有韻律感和自然趣味的石徑為佳。

「和菓子」——日式點心中的大千世界

在日語當中,「點心」叫做「菓子」,日式點心叫「和菓子」,西式點心叫「洋菓子」。尤其是京都的日式點心,由於自古以來用做皇室貴族,寺院僧人飲茶時的必備品,所以歷史非常悠久,製作也是異常考究,很多情況下被稱為「京菓子」。

體現大自然與四季的輪迴變化是日式點心的永恆主題。下面是京都一名攝影師拍攝的日式點心。花朵、青草、明月、落日、甚至大千宇宙都能被點心師傅的妙手,濃縮進這方寸大小的點心裡。

春櫻

夏蓮

水中月

落日

紅豆

繡球花

含苞待放

星系

將大千世界囊括在點心當中,是京都點心師傅們的必備技能。這裡考驗的不單單是點心製作的技藝,還有他們對事物的深刻理解與藝術感性思維。

便當盒裡的創意

「便當」一詞原來起源於中國,後來傳到日本。作為日本文化中「收縮」傾向的代表,小小的便當盒中,充滿了普通日本人的靈感與創意。

據調查,僅日本的車站便當一項就有1800多種。雖然品種多樣,口味豐富,但是這只是最近40多年的出現的現象。便當普及到日本人的生活當中,要從江湖時代開始。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

「富國強兵」政策的推進,促進了便當的進一步普及。那時候,為了讓人們攝入更均衡的營養,還有不少特別為製作便當而發行的健康手冊出現。

要說起日本人最愛的便當,大多數都認為自家母親做的最好吃。這樣的味道,日語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お袋の味」字面意思叫「媽媽的味道」。現在日本的工薪族最愛的也是這種來自自家、故鄉的味道。

明治時代之後,普通日本家庭的主婦都會在丈夫和子女上班上學的前一天就準備好午飯便當。剛出鍋的米飯和配菜,不會立即裝入便當,而是要冷卻後,以盡量減少水蒸氣的出現,另外,一些人家的製作更為精緻,蔬菜上的水滴都要用吸水紙全部弄乾凈。小小的便當盒,就成了那時候家庭主婦們的創意舞台,學校里也出現了攀比便當的現象。下圖是那個時候家庭主婦們製作的便當外觀。由於材料有限,便當盒多位木製或金屬制,雖然還殘留了一些明治時代的舊時印記,但是裡面卻濃縮了家庭主婦們對親人的濃濃愛意。

除了上面的家常便當,下面介紹幾種比較知名的便當品種。

日 之 丸 便 當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便當。米飯中間放一顆梅干,形似日本國旗的樣子。在二戰中曾經當作獎賞發給戰場的日軍食用。尤其在太平洋戰場上,因為裡面的梅干具有殺菌的作用,這種便當會較容易儲存,在炎熱的海上,梅干也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時,他也是當時軍部用來進行貫徹「皇國精神」洗腦的工具。

幕 之 內 弁 當

這種便當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極有可能是江戶時代的戲劇演員在後台吃的一種便當,原本食材單一,跟上面的日之丸相似,米飯加梅干再加上小菜。但最後發展到售賣給觀眾的便當形式,因此製作形式也變的華麗起來。無論是歌舞伎,還是能劇,演出時間都較長,無論對於演員還是觀眾都是一種考驗,最終才出現了這種華麗的便當。食材的選用也是體現了那時町人審美的浮誇與生活的奢華。

松 花 堂 便 當

這種便當主要源於京都八幡市的松花堂昭乘製作的漆器,他從當時農家用來裝種子的容器獲得靈感,製作出一種內部用十字分隔的收納盒,用它來裝繪畫器具和煙具。後來,這種精美的容器開始被京都的料理店用作裝便當的容器,供參加茶道的人士使用。裝在裡面的料理通常是最高級的懷石料理,因此深受上層人士的喜愛。

在便當盒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里,創意並不介意時代的不同。怎樣將便當做成有個性的食物也成了一種生活樂趣。

下面是日本網友自己的便當,裡面有不少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作品。

「進擊的巨人」主題便當

奇怪聖誕老人

妖怪便當

某品牌護膚品便當

漫畫《明日之丈》主題便當

一些日本人還嫌便當不夠袖珍、不夠小,於是就出現了便當手錶。

將一個典型的便當需要的所有食物都集中到這個手錶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家庭主婦般的製作功力,於是他們請來了四位專業級人士。

他們分別是修表專家、整容外科醫師、中華料理廚師、還有一位微縮景觀製作人。

修表專家負責製作錶殼,以及用來吃便當的筷子;整形外科醫生負責給蔬菜和肉;廚師負責加工食物;最後,由微縮景觀製作人將以上所有物品集中到錶殼內。就連一般手錶必備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有,表門也能隨意打開。

於是,這樣的便當手錶就大功告成啦。

好,下面來看看這款為日常上班族特殊定製,營養均衡搭配的手錶便當到底要怎麼吃。

當然,這只是廣告創意,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能想到這一創意,正是「縮小意識」深入人心的反映。

如果說中國是一種「擴大的文化」的話,那麼可以說日本就是一種「縮小的文化」。從日式庭院再到便當,方寸之間都體現出了日本人對細微、收縮、精緻的偏愛。想起那句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著名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許生活的細微之處,就存在著世界的終極意義。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鄭國兵


推薦閱讀:

留學日本 | 日本大學群的傲慢與偏見
現代日語中的現代漢語辭彙有哪些?
日本漫畫文化興盛的原因有哪些?
最靜謐的日本枯山水—金福寺
賣萌討餅吃的奈良鹿悲劇了!被官方下達捕殺令

TAG:日本文化 | 便当 | 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