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科學,沒有宗教信仰或許是最好的信仰
現代科學以反宗教的面目出現,逐漸從宗教和哲學剝離,取得無比輝煌的成就。如今,科學早已成為現代信仰。確實,在今天的衣食住行里,先進科技無處不在,更不必說登陸月球火星這樣的豐功偉業。
從實用主義出發,科學值得信仰。
可是,任何信仰似乎都應該有具體、固化的內容,而科學的歷史展現出的是,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的認知方式,是一個更好的新理論不斷替代落後的舊理論的過程。
用霍金的話說:「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
霍金,現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之一
總的說來,科學不應該或者說沒必要成為一種信仰。當然,任何事都可以有例外和特殊,這就是科學家群體。蘇聯的偉大守門員雅辛的自傳名為《我信足球》,說明從業人員把所從事的本行業當做一種信仰和宗教並不為過,甚至可以說是有益的。
科學發現:先相信存在再研究
開普勒的一部著作叫《宇宙和諧論》,而愛因斯坦在紀念開普勒的文章中說:「如果不相信我們世界內在的和諧性,就不會有任何科學。」
這是在暗示,科學家是先相信有某種東西存在(比如星體運動的規律性),然後才通過研究去發現。
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有「天空立法者」之稱
大多數的科學發現都不是牛頓所說的,海邊拾貝式的偶爾收穫。
是的!對於人的(尤其是特定的一個人)生命而言,隨便一個小小的課題都足以皓首窮經般的傾注一生。所以,這意味著,從現實出發不得不採取的機會主義的賭博式態度和方法,先確定方向,即最大可能性,再全力投入,不撞南牆不回頭。
如果錯了呢?
費曼在錯過楊振寧、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恆所得的諾貝爾獎之後寫道:「當然,你只能活一次,於是你犯該犯的錯誤,學習什麼不該做,你的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他是幸運的,畢竟他後來得了一次諾獎。)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科學之所以可靠是因為有證據,其實所謂絕對可靠的證據幾乎沒有。(關於何謂證據又是一個很大的討論。)
科學只是在當時條件下的,從合理性上最優化的認知方案。這些臨時性的最佳答案只對過去有效,對未來不一定見效。
隨著新的試驗條件和觀察結果出現,曾經的最佳答案有可能被更新、更進步的最佳答案代替。(今天通行的任何一個理論將來被否定都不必太過驚奇。回想當年,地心說被推翻一定很難接受,再後來,高貴的人是由猿類變來也一定更難接受。)
費曼,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科學發現的最好證明:進化論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說到,科學家們在日心說尚未嚴格證明的情況下,就已接受它,是個例子。還有更好的例證是進化論。
上帝創世說
隨著古生物化石的發現,上帝創世說在生物學上也越來越可疑,於是有了生物進化思想,無疑證明進化的最好證據就是化石。(雖然這句話在邏輯上似乎有問題,這又是一個更深遠的話題。)
今天,進化理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相當細緻的生物演化譜系,但從遠古至今,從簡單到複雜,多不勝數的生物品種並不能全都留下化石證據,這就出現了證據鏈的斷裂,而且,一些化石(比如始祖鳥)在學界內部都可能有爭議。
只能說,用化石證據嚴格證明進化論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我們依然相信進化觀點。
為什麼?
因為,以目前的證據,進化論仍然是非常好的指導理論,能為生物研究提供相對可靠的方向。至於以後進化論是否會被推翻,誰也不能料定,但更大的可能,是對理論進行修正,以適應新的證據、提供更合理的解釋。
就像當今的天文學已與哥白尼理論相差甚遠,但重新回到托勒密體系的可能幾乎沒有。
宇宙大爆炸理論被逐漸接受之後,遇到了原有理論與實際觀測的不協調,於是有人提出所謂的「暴漲」理論來修正。(此事例又涉及科學的實體意義問題,還可能牽扯到休謨對因果論的質疑。)
科學的進展給人一種心理暗示,科學必將消除一切疑惑、解釋宇宙的所有奧秘。甚至認為,所有問題已經解決,這種事歷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
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著名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因為有了牛頓引力學說的成功,曾自信滿滿地斷言,只要確定了宇宙某一時刻的結構,通過一套可靠的定律就能推算出宇宙的演化。
兩三百年過來了,其實,宇宙到底是什麼結構我們仍然說不清,什麼是可靠的定律也不確定。而1928年,諾獎得主玻恩曾宣稱:「物理學將在六個月內結束。」
可是我們看到的歷史是,每解開一個難題就會有新的疑問呈現,科學似乎不會有盡頭,至少今天看不到盡頭。
科學的厲害之處:不斷懷疑、否定和突破
如果說,科學家僅僅是把科學,尤其是把某個理論當做固化的信仰去刻意堅守,那就太小看了科學,宗教尚且會隨著時代變遷去改革呢,更何況是科學。
科學厲害就厲害在其內部對自身懷疑、否定和突破的能力。
理論物理學界曾經長期認為,宇宙中無處不在地存在著「以太」這個物質,也可說它是一切其他物質的載體。十九世紀末期,麥克爾遜(後來成為美國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莫雷為證明「以太」存在而進行的實驗卻恰恰得到否定答案。
麥克爾遜顯然是個「以太」的信徒,以致當逐漸成名的晚輩愛因斯坦去拜訪他時,麥克爾遜的夫人提前打招呼:「千萬別跟他提『以太』!」但是,他個人的初衷並沒有阻止相反研究結果的發布,是科學精神的生動事例之一。
邁克爾遜和愛因斯坦的合影
科學可能相信什麼,但是科學不會迷信什麼,這是科學最偉大的特質!
所以,在內部沒有迷信的科學,從外部更不必崇信。雖然面對現代科學誕生後這幾百年來,科學為人類帶來的進步,人們的崇敬會油然而生。其實進一步看,因為科學是人的一種行為,所以信仰科學實際上是崇拜人自身,是對人的智力的自信。這種自信的觀念似乎是與現代科學同時誕生。
文藝復興時的莎士比亞就已通過筆下的哈姆雷特將人表述成「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長!」。這種人類自己誇自己的方式,要是落實到個人頭上,就像自己給自己評職稱,就像拿破崙給自己帶皇冠。
只是由於人類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的所謂「智慧生命」,所以我們人類就心安理得地忽視和原諒了這份自大。
《時間簡史》里說:「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繪整個宇宙。」這個目標能實現嗎?
不知道,至少今天還沒有。
更加悲涼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卡爾·波普爾提出的證偽主義哲學似乎為這種觀點判了極刑——不是不可能有這麼個理論,而是永遠無法完全證明它是對的。
卡爾·波普,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他1934年完成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標誌著西方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學派――批判理性主義的形成
證偽主義看上去必然導向不可知論,這簡直是一個魔咒。可是,這又如何呢?醫學發展延長了生命,但人終究要死,這恐怕是必然結局。
人的智力畢竟有限,是否能破解一切自然之謎,完全無需預設結論。
只有成為世界首富才算生意成功,是滑稽的;非要獲取冠軍跑步才有價值,是自擾的。完滿的終極目標作為理想無可厚非,但科學作為人的一種行為,取得怎樣的成績都不錯,既然人是從無知中來,前進到哪一步都是進步。
假如有一天真來了外星人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最高科技水準只相當於人家那裡的小學常識課,我們是否應自慚形穢?不必,但避免自卑最好從不要自大開始。
科學是重證據重實驗的,這不假。可是在實驗室人造、封閉的環境難以充分模擬千變萬化的自然界,更難的就是時間的累計效果(比如農藥的長期使用)當初甚至根本設想不了。
不是科學無能,是情況太複雜。日益嚴重到,近乎積重難返的污染問題大多是一個個新技術的應用所致,可以原諒這種悲劇的主觀方面,但客觀上是否應當慎重點,再慎重點?
引用冷戰時期的黑色幽默:之所以沒見到外星人,是因為任何文明都在發明原子武器的時代自我毀滅了!
反對科學宗教化、教條化
文字寫到這裡,內心難免矛盾。我反對信仰科學難道是要提倡宗教嗎?我反對的只是科學、科研成果的宗教化、教條化。
雖然至今仍然有人痴迷教義,把太多精力和財富都奉獻予之;雖然歷史上宗教也曾統攝過寬甚而造下冤孽,但現代社會已基本將宗教調整到該處的地位,讓它去起該起的作用。
根本上,宗教的功用是解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對死亡的懼怕,只有通過宗教進行慰藉;祈求豐收可以理解,因為收成是個變數很大的東西,但如果某人沒有播種就去拜神,任何時代都會被看做傻瓜,因為違反了起碼的常識。
宗教體現了人不論面對自然還是社會都不可避免的虛弱,對不可知論的天然恐懼也是人性弱的表現,所以總不免要拿可知論壯膽。既然科學也不是萬能,也許永遠都需要宗教來填補人類心理的空白。
在當代,既要相信科學,又要對科學成果的應用後果保持監督、警惕,既要尊重科學,又要維護其他意識形態的合理存在。
科學是偉大的,是因為它不需要盲目的信奉。
最後說點具體的。科學是對自然現象可信的、合理的解釋,通俗講叫靠譜,所以它並不需要像宗教的教義一樣逼著人相信和不得違反。比如,有人堅決相信宇宙不是從大爆炸而是上帝創造而來,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國家法律保護信仰自由;又比如,某人非不相信電會打人,摸摸電門他會信的。
——————————
作者:葉洪濤(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出品: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請聯繫微信公眾號,或cas@cnic.cn
@中國科普博覽
本文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如果有基督徒向我傳教,我能打他/她右臉,然後等他/她轉過來打左臉嗎?
※碰到一個基督徒,他說佛教不是信仰(Faith),只是Belief,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信仰Faith是源頭的東西,是選擇而不是方式。你們覺得呢?
※《臨高啟明》中元老院和新道教將如何對待江西天師府?
※如何看待 2015 年 12 月 13 日清華 09 級美院女生於龍泉寺蒙眼禪修活動中墜亡事件?
※有人相信曾經的諾亞方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