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專欄】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氣,都有可能變成最深的遺憾
文 | 李松蔚
我有一個師兄是學霸,不是一般的學霸,而是北大一幫學霸當中的真·學霸,是那種會在熄燈以後,借著水房的燈光靠一台快譯通啃英文原版教材的人。他從小縣城一路走來,現在做到一家戰略諮詢公司的VP,多次幫助各種五百強級別的客戶排憂解難。最多的時候,手上管理過上百人的團隊。
就是這麼一個人精,居然拿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沒辦法。
教育問題困擾他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去他家做客,聽他侃VR和可穿戴設備。師嫂從書房出來,陪著聊了幾句,忽然臉色一變:「我得進去看看,那小子別是又開始玩了!」轉身進了書房,不一會,傳來了訓斥和抗辯聲。
我有點不自然,師兄搖頭苦笑。
「每天都這麼鬧一場,」他點了根煙,「你嫂子準備辭職了。」
「為了督促彤彤學習?」我一驚。
師嫂也是北大畢業,一路摸爬滾打十幾年,也在自己的領域立了字型大小。生完孩子之後都沒捨得離職,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做到今天的位置。
「現在後悔啊,」師兄說,「前幾年兩個人都在拼事業,應該讓她早點離職,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不然,你說這輩子拼死拼活是為什麼?」
他們的兒子,彤彤,也沒犯什麼彌天大罪。他聰明,英俊,有教養,幼兒園組織學習馬術,他一騎上馬,就引得一眾小孩(和他們的媽媽)一起尖叫。唯獨有一點讓父母頭疼,就是不愛學習。每次考試成績都在班上墊底。
師兄師嫂試過各種方法。送他上補習班,給他請一對一的家教,都沒有效果。老師說孩子上著上著課就兩眼放空,神遊物外,這時候說什麼都白說。一寫作業就開始磨蹭,寫幾個字就發獃,講過的題,過幾分鐘就忘。要說他注意力不集中吧,看起動畫片來多少個小時都沒問題。打也打過,罵也罵過,道理都講爛了,總不能揪著耳朵逼他學吧。也只有父母守在旁邊,才鎮得住一點。
沒辦法,父母只能有一個暫停自己的職業生涯。
即使如此,他們對孩子的前途也不樂觀。
「要說不用心,我們其實已經夠用心了,」師嫂說,「每天晚上看著他學習,有幾個家長能做到?」為這事她跟師兄拌過嘴:「他老嫌我做得不夠。」
「是我們前幾年做得不夠,」師兄悶頭抽煙,「現在只能補。」
「每天晚上陪他學習?」我問,「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吶!你趁松籽小,抓緊給她養成習慣。不然以後有你後悔的。」
我提醒他們:「咱們那時候也沒用家長這麼管啊,不也考上北大了?」
「唉,哪能跟咱們那時候比?你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師兄師嫂都在苦笑,「抄一頁生字能抄倆鐘頭。稍微不看著他,他就打遊戲。我們把平板啊電腦什麼的都沒收了,他寧可發獃,盯著牆上的照片,也不學。而且,現在這些家長個個都抓得緊,很多東西老師上課都不教,別的孩子全會。你孩子跟不上,就對學習沒興趣了,一步慢,步步慢。——總之你別像我們以前那樣偷懶。」
他們說得很痛心,字字血淚。
「但你們現在已經不懶了,」我說,「彤彤的成績還是沒起色,為什麼?」
師兄說:「都說了,是我們以前欠得太多。」
「你先聽聽人家在講什麼,」師嫂說,「你是覺得,問題不在這裡嗎?」
「旁觀者清,」我點頭,「問題確實不在這裡。」
你看到問題在哪裡了嗎?
整個對話,師兄師嫂一直在自責:「我」這裡做得不夠,「我」那裡做得不夠,「我」試過一切方法,他還是不肯好好學,「我」還能做點什麼呢?
一切的一切,出發點都是一個字:我。
彷彿父母應當為這件事承擔百分之一百的責任。我做好了,孩子就好了。
但是好好學習,究竟是誰的課題呢?
孩子的課題。
養孩子不是照著圖紙搭模型,只要你操作正確,最後就搭出那麼一個東西。養孩子是種花,蓋上土,澆上水,你還要一段等種子自己發芽的時間。
但是自始至終,我沒聽到一句孩子自己的立場。
父母完全不覺察。按他們的認識,他們一直是孩子的代言人。「我告訴他,你是為我們學習的嗎?不是啊!你是為自己學習!」師兄痛心疾首。
「問題就在這裡。」我說。
彤彤就是在為父母而學習。
他爹無法理解。師兄從小到大,學習從來靠自覺,父母幾乎沒有督促過。
「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從小就懂。」
來自小縣城的他,父母做了一輩子小生意。他每天在筒子樓里爬上爬下,在白熾燈昏暗的燈光下伏案讀書,渴望去一個更廣闊更明亮的世界。
「彤彤呢?他有改變的動力嗎?」我問他。
師兄的兒子,說是錦衣玉食毫不誇張。住在將近兩百平的房子里,從落地窗可以俯瞰小區的人工湖。吃的是進口食品,穿的是名牌童裝,想要的玩具,從來不用說第二遍。每個暑假都出國,前些天剛從阿爾卑斯山度假回來。
「他的成績好不好,對他有什麼重要?——除了應付你們。」
「不能這麼說吧,」師兄反駁,「學習又不是為了生存,他該有更高的追求。照你這個說法,所有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都沒有學習的動力?」
「你先別管其他孩子,人家有人家的情況。咱們只說彤彤,他現在學習就是完成任務。從現實的角度說,他這輩子就算不奮鬥,也夠了。——對不對?」
師兄有點惱怒:「你的意思是,我們努力奮鬥反倒耽誤他了?」
師嫂打圓場:「你聽人家把話說完。」
「我知道他想說什麼,」師兄不耐煩,「這些我又不是沒想過。問題是這根本沒有任何建設性。應該怎麼解決呢?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彤彤?」
我說:「我有辦法幫助彤彤。」
「什麼辦法?」
我故意停了一會兒:「你看,所以彤彤沒法幫助自己。」
師兄愣住了,忽然意識到了什麼。
不愧是做戰略諮詢的,只過了幾秒鐘,他對我說:「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轉頭看向師嫂:「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一下你辭職的事。」
在繼續講下去之前,我想先賣個關子。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在這之前,我首先要說,關於教育孩子,你目前掌握的理念幾乎全都存在一個致命的誤區:
它們都把太多責任放到父母身上了。
有太多文章教「你」應該怎麼做了,是不是?
你必須這樣;你不能那樣;你應該學會這種技巧;你是否能掌控你的情緒?你需要多花一點時間;你最好早做一點準備;你要小心,不注意的話,你可能會毀掉你的孩子。——最後一句話像恐嚇么?是的,它們不惜恐嚇你:
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家的媽媽!」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
……
這些理念是在胡說八道嗎?不是,它們各有道理。
但它們最多只有一半的道理。它們強調的是,你做好了,你的孩子就好了。
它們根本不關心,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所有這些道理,都是講給父母聽的。它把父母捧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位置上,彷彿一個養成遊戲的玩家,孩子是他們操縱桿下的角色。你花了多少心血,就能在這個角色身上收穫多少成長。如果成長得太慢,是因為你太懶。
這種理念,完全把聚光燈打在了父母頭上。
它在暗示:孩子怎麼想不重要,你才是他人生(至少前半程)的主角。至於他自己,只是一個沒有主見,不明是非,也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人。
而後,你的孩子會準確無誤地接收這個暗示。
當著師兄師嫂的面,我跟彤彤聊了一次。
「你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學習,是不是?」我問他。
「也還好……」他猶豫地看著父母。
師兄師嫂鼓勵他:「沒事,你怎麼想的,就怎麼說。」
「你喜歡做的事是什麼?」
他笑了:「打遊戲。」
師兄習慣性地補了一刀:「你能打一輩子遊戲么?」我看了他一眼,他立刻收住了。——你看,他已經在改了,但還會習慣性地替孩子做判斷。
「萬一彤彤以後做職業選手呢?」我不軟不硬地頂回去。
彤彤立刻搖頭:「我做不了職業選手,那個其實很辛苦。」
你看!他居然是考慮過的。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將來幹什麼?」
彤彤吐了吐舌頭,不說話。師兄說:「他哪裡會考慮這些。」
「做有意思的事兒。」彤彤撓頭。
「做什麼事兒都要先考大學。」師兄不失時機地說。我又一次盯住他。
我轉向彤彤:「具體說呢?你想做什麼?」
「我想做……」他猶豫了一下,臉漲紅了,「導演。」
師兄和師嫂對視了一眼,表情驚訝。彤彤從來沒跟他們說過這個想法。
「當導演你得先考……」師兄說了一半,這次被師嫂攔住了。
我問彤彤:「你知道要怎麼當導演嗎?」
彤彤點頭:「不是電影導演,我就想拍一些搞笑的短視頻。很簡單,自己拍自己剪,傳到網上就可以了。一開始不賺錢,我就是覺得挺有意思。」
「你了解了這麼多!那你第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他的父母直直地看著他,就像看一個初次見面的人。
他說:「我想要一台自己的微單。」
我拍了拍師兄的肩:「聽到沒?現在,你可以跟你兒子談條件了。」
很難相信吧?這樣盡心盡責陪伴的父母,居然從來沒聽到孩子的夢想。 只要問一句,耐心等一等,孩子就會說出來。 他們卻一直滿心焦慮:「我該怎麼做,才會讓他變好?」
當然,我並不是在暗示,每個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跟彤彤一樣的情況。所以同樣的對話教給另外一個人,用來「幫助」他的孩子,一定沒用。
父母需要的不是學習一套對話的技巧,而是改變一套理念。
一句話:孩子是他自己的主角。
就像上面這段對話,平平無奇,沒有任何技巧,僅僅只是把孩子作為主角的一次訪談。難的不是怎麼做訪談,難的是怎麼不把它變成一次干預。
如果想要干預的話,對話就會是這樣:
——我不喜歡學習。
——可是(我覺得)學習很重要啊!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對話會是這樣:
——我不喜歡學習。
——哦,那你喜歡做什麼呢?
如果是想干預,對話還會這樣發展:
——我想以後當明星。
——你可拉倒吧!(我覺得不現實)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就會這樣:
——我想以後當明星。
——你有沒有具體想過怎麼做?
想干預的時候,會這樣:
——我討厭你們管我。
——我們不管你怎麼行?(我們不放心)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就會這樣:
——我討厭你們管我。
——如果我們不管你,你會有什麼打算?
嗯,你可能還在想,這兩種對話方式究竟有什麼不同?你需要掌握的技巧在哪裡?但我只能說到這裡了。再說下去,又變成了一種技巧的教學,而也許有的父母就會認定:這是一種值得一試的方法,可以「讓」他們的孩子變好。
那樣的話,他們就還是看不到孩子本身。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分開「你」和「我」。
其實,我也就是這麼說說而已。你仍然可以保留你的想法。無論我有多麼想干預你,影響你,我都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你始終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有自己的想法。我會試著去理解你是怎麼想的,你會如何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退一萬步,就算我真的想改變你,也得先站在你的立場上,不是嗎?
說來簡單。可是一涉及到親子和教育領域,清楚的人也會犯糊塗。一方面,人都有自戀的本性,總覺得自己應當承擔比實際上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大量的育兒文章也在迎合這種心態,「你應當為孩子的一切負責」的聲音震耳欲聾,深入人心。有時候這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更好的人。——說到底,有多少人看不到哪些事情屬於孩子,是因為他們也分不清哪些事情屬於父母自己。
這常常會把人捲入泥潭。我見過很多父母,為了本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跟孩子較勁,直到身心俱疲,包括吃飯,睡覺,按時起床,更不用說做作業了。孩子也樂於讓自己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好讓父母替他們承擔一切。
這種家庭的父母很辛苦,費力不討好。他們既焦慮,又自責,榨乾了自己的每一分時間精力,仍然覺得不夠。然而他們做得越多,反倒是錯得越多。
——停下吧,做得夠多了,過度了。
別聽鋪天蓋地的育兒文章說:「當心你們做得不夠!」你們越是自省,檢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越是在對孩子宣告:「你沒有資格承擔什麼。」
題目之所以叫《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氣,都有可能變成最深的遺憾》,恰恰是在暗示這種態度的長期影響。——但我要承認,這裡有個詭計。這個說法只是為了以毒攻毒而已。說到底,孩子有什麼遺憾,是孩子自己要處理的課題。這篇文章本來就在講,父母當得好不好,不足以左右孩子的人生。
本文首發於 Momself 微信公眾號。推薦閱讀:
※有什麼科學方法,可以幫助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嗎?
※從「小孩子懂什麼」到「老人家懂什麼」| 出來做父母,遲早要還的
※如何積極調動遊戲中的爸爸多陪陪孩子?
※#該不該讓女兒有優越感#?
※馬上要結婚了,住男方家還是女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