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姓氏祖源

炎黃堯舜禹五帝後裔宗親傳人姓氏

1 炎帝後裔姓氏 本姓:烈山氏或神農氏傳姓:姜封姓:呂、齊、高、尚、丁、丘、邱分姓:許、謝、紀、崔、強、柴、 路、於、尚、封、左、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 國、饒、蓋、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聶、查、慶、焦、望、戎、酈、暢、谷、浦、移、麻、孝、懿、平、檀、閭、即、棠、竹、汲、年、甫、芮、楂、青、暢、蛇、梁丘、靈晏、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士強、仲孫、齊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閭公、公紀、余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

2 黃帝後裔姓氏 本姓:公孫、姬和凌傳姓:祁、酉、已、滕、箴(咸)、任、荀、僖、姞、儇、衣(依、殷)分姓:乜、干、弓、馬、萬、於、上官、衛、卞、鄧、豐、戈、計、孔、毛、牛、雙、王、文、烏、尹、尤、元、雲、從、方、仉、公、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長孫、白、馮、甘、古、寧、平、印、樂、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邊、東門、司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東鄉、北宮、安、百、畢、後、華、吉、江、汲、牟、那、喬、權、戎、汝、湯、孫、鄔、伍、向、邢、閆、陽、羊、陰、仲、庄、鞏、成、米、百里、羊舌、仲孫、伯、蒼、岑、陳、何、懷、楊、冷、李、利、連、陸、閔、芮、況、邵、沈、時、壽、宋、邰、蘇、汪、沃、吳、辛、嚴、言、張、鄒、花、杞、束、來、步、狄、應、沙、軒轅、昌、法、依、季、金、經、郎、林、羅、茅、孟、苗、明、牧、龐、屈、單、武、魚、鄭、終、周、宗、苟、歐、卓、郇、狐、京、居、彌、拓跋、歐陽、叔孫、段、費、郜、侯、胡、荊、柯、酈、柳、婁、秋、施、郗、郤、相、項、須、宣、姚、禹、趙、鍾、祝、祖、皇、南、咸、養、惲、渾、胥、皇甫、閭丘、南宮、鍾離、獨孤、黨、高、顧、桂、郭、桓、家、賈、晉、欒、莫、能、倪、錢、秦、桑、莘、談、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鐵、展、夏侯、曹、常、鄂、符、扈、黃、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續、閻、堵、蕭、祭、麻、屠、程、董、葛、韓、滑、惠、嵇、蔣、焦、景、魯、祿、彭、舒、童、隗、溫、游、越、曾、敬、富、緱、鮑、楚、褚、竇、薊、簡、藍、雷、廉、滿、蒲、曲、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樓、慎、蔡、管、暨、廖、藺、繆、慕、裴、譙、譚、鮮、熊、臧、翟、蔚、端、慕容、鮮於、漆雕、樊、墨、潘、麴、滕、顏、顓孫、霍、穆、融、薛、燕、鞠、濮、魏、戴、繁、濮陽、酆、夔。

3 堯帝後裔姓氏 帝堯是黃帝裔孫本姓:伊祁改姓:澆、饒傳姓:御龍、豕韋、豕、韋、唐杜、唐、杜、陶唐、陶、士、隨、范、士為、司空、士師、黎、冀、朱、丹、房、防、紅、劉、狸、傅、留、鎦、伊、阿、衡。

4 舜帝後裔姓氏  帝舜是黃帝裔孫本姓:姚傳姓:虞、媯、圭、胡、負、遂、廬、蒲、衛、甄、潘、饒、番、傅、鄒、息有、何、母、轅、餘姚、上虞、濮陽、餘虞、西虞、無錫、巴陵、衡山、長沙、司徒、甄、胡、滿、陳、田、毋、薛、孫、車、王、夏、袁、蒲、戚、招、束、種、占、容、莫、濮、法、卿、儀、陸。

5 禹帝後裔姓氏 本姓:姒傳姓:夏侯、夏、候、竇、鮑、包、曾、費、越、歐陽、歐、區、戈、相、黨、巢、扈、譚、司空、婁、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姞

先周、西周世系

西周王朝,中華遠古王族分封時代第三個奴隸制王朝。

關於西周的先祖,正史是這樣記載的:

周人的始祖名叫棄,棄的父親是高辛氏的後代帝嚳。棄的母親是炎帝後裔有邰氏之女姜嫄。傳說姜嫄在曠野里踩了巨人的腳印便懷了孕,之後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她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孩子,便把他丟棄在村中狹窄的道路旁,想讓過往的動物把他踩死、咬死或吃掉。可是馬牛豬羊等都繞開孩子走,孩子安然無恙。她又抱著孩子想把他丟在附近的一片林子里,但林子里有很多人,她怕被人瞧見,只好悄悄離開。她又抱著孩子來到河邊,趁著附近沒人,便慌慌張張地把孩子丟進了湍急的河裡。早春的河水十分寒冷,她想,孩子在河裡即便不淹死,也得凍死,這一次孩子是死定了。可是,奇蹟發生了,就在她丟下孩子的一剎那,河面突然飄起一塊浮冰,恰好托住了孩子;緊接著,天上又飛來許多鳥兒為孩子遮擋陽光。姜嫄大驚,認為這孩子定是天神所賜,將來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便又走進河裡把他抱上來。她把孩子抱回家悉心照料,後來把他養大成人。因姜嫄當初曾幾次三番想丟棄這孩子,便給孩子起名叫棄。

棄從小就喜歡研究各種穀物的種植和栽培,長大後就當了唐堯政權主管農業的大臣。唐堯因棄德才兼備,多次創造發明,有功於國家,將他封在邰邑(今陝西咸陽市武功縣),號后稷,賜姓為姬。這時候,中華遠古歷史已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一些較大的家族已經開始實施父子相傳,祖宗世系可查。

我們通常把西周王朝以前的周人稱作先周。

先周從始祖周侯棄到西伯侯姬昌,共傳四十五世。

先周始祖名棄,棄後傳五世皆稱后稷,在唐堯和虞舜兩個時代任司農,主管農業。后稷六世約在虞舜三十一年(甲子,前2097)去世,六世歷時約二百六十年。后稷六世死後,虞舜任命后稷的長子不窋(zhú)為司農,繼續管理農業。

虞舜去世後,不窋繼續佐大禹,亦為司農,主管農業。不窋為先周七世祖。

不窋歷經虞舜、夏王禹、啟、太康四任國君,對夏後氏的統治十分不滿。禹、啟兩代窮兵黷武,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窮災難,不窋卻敢怒而不敢言。夏啟死後,太康即位。不窋提出改革農具、改革農田管理等幾項建議,太康非但不聽,還譴責他蠱惑人心,圖謀不軌,罷免了他的司農官職,聲稱再敢多言就將其全族貶為奴隸。不窋十分驚恐,悄悄帶領全族逃往西北戎狄之地。《史記集解》引韋昭的話說:「夏太康失國,廢稷之官,不復務農。」《史記·周本紀》也記載了這件事:「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這裡的不窋末年,指的是不窋年老的時候,太康初年,不窋的年齡應該在六十歲左右。他帶領全族逃至遠離夏王朝的西部地區,立都於北豳(又作狄,甘肅慶陽市寧縣)。

不窋傳位於長子鞠,又作鞠陶,亦稱德宣,號鞠公,襲爵邰侯,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太康、仲康時期(公元前2052——前2030)。其後世以「公」為姓,是為八世。

公鞠陶傳位於長子公斄(tái)璽,又作台璽,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相時期(公元前2030——前2002)。為九世。

公斄璽傳位於長子公叔均,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寒浞、后羿時期(公元前2002——前1962),為十世。

公叔均傳位於長子公育,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少康時期(公元前1962——前1916)。為十一世。

公育傳位於長子公撫,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杼時期(公元前1916——前1889)。為十二世。

公撫傳位於長子公拔,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槐時期(公元前1889——前1861)。為十三世。

公拔傳位於長子公譍(ying),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芒時期(公元前1861——前1843)。為十四世。

公譍傳位於長子公勝,又稱勝公,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泄時期(公元前1843——前1818)。為十五世。

公勝傳位於長子含章,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不降前期(公元前1818——前1749)。為十六世。

公含章傳位於長子公郝,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扃、姒廑時期(公元前1749——前1708)。為十七世。

公郝傳位於長子公乾,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姒孔甲、姒皋、姒發時期(公元前1708——前1653)。為十八世。

公乾傳位於長子公劉,襲爵。居北豳。在位時間約在夏王娰履癸時期(公元前1653——前1601)。為十九世。

夏帝癸二十二年(庚戌,前1631),公劉將國都遷於豳(今陝西咸陽市旬邑縣),恢複發展農耕,周族從此逐漸興旺起來,接著便發展武裝力量,兼并鄰國土地,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他們涉過渭水採掘和冶煉礦石,改進生產工具和兵器,為後來周人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公劉傳位於長子公堃(kūn),公堃為商臣,襲爵邰侯。居豳為二十世。

公堃傳位於長子公慶節,襲爵。居豳。為二十一世。

公慶節傳位於長子公皇仆,又作母音,襲爵。居豳。為二十二世。

公皇仆傳位於長子公太素,襲爵。居豳。為二十三世。

公太素傳位於長子公國華,襲爵。居豳。為二十四世。

公國華傳位於長子公差弗,又作羌弗,襲爵。居豳。為二十五世。

公差弗傳位於長子公紹穆,襲爵。居豳。為二十六世。

公紹穆傳位於長子公承啟,襲爵。居豳。為二十七世。

公承啟傳位於長子公殷仲,襲爵。居豳。為二十八世。

公殷仲傳位於長子公懷德,襲爵。居豳。為二十九世。

公懷德傳位於長子公毀隃,又作偽榆、毀湡,襲爵。居豳。為三十世。

公毀隃傳位於長子公超,襲爵。居豳。為三十一世。

公超傳位於長子公非,襲爵。居豳。為三十二世。

公非傳位於長子公至詳,襲爵。居豳。為三十三世。

公至詳傳位於長子公尚貞,襲爵。居豳。為三十四世。

公尚貞傳位於長子公高圉,襲爵。居豳。《竹書紀年》記載:商王祖乙十五年(庚戌,前1391),商王祖乙任命高圉為邠(bin)侯,封於邠(今陝西咸陽市旬邑縣)。為三十五世。

公高圉有三個兒子,他病重時三子都年幼難以即位,臨終前便讓弟弟公侯侔繼位,代管朝政。居豳。為三十六世。

公侯侔還政於侄兒公亞圉,公亞圉是公高圉的長子,襲爵。居豳。為三十七世。

公亞圉也早亡,長子祖類年幼,由弟弟公夷竣接管政務。公夷竣是高圉次子,亞圉之弟,繼位。居豳。為三十八世。

公夷竣為政九年病死,他的弟弟公雲都接管朝政,公雲都是高圉三子,亞圉之三弟,他繼位後仍居豳。為三十九世。

公雲都還政於侄兒公祖類,公祖類是亞圉的長子,又稱公叔,襲侯爵。居豳。為四十世。

公祖類傳位於長子公組紺,又稱太公,襲爵。居豳。《竹書紀年》記載:商王祖甲十四年(甲寅,前1207),商王任命組紺為邠(豳)侯,為四十一世。

公組紺傳位於長子公諸盩(zhou),又稱公祖,襲爵。居豳。為四十二世。

公諸盩傳位於長子公亶父,尊號太王,由豳遷岐,襲爵。為四十三世。

公亶父此時已年近三十歲,年富力強,野心勃勃。他帶領部落族人由豳南遷到岐山之陽,在這裡興建城邑,即「周原」,又稱岐邑(今陝西寶雞市岐山縣),被後世追尊為太王。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軍事力量也很快增強。散居在岐山西北一帶的昆戎、西戎諸部落都被周人擊敗逃走,附近的一些小國也紛紛歸服。公亶父在岐周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強大勢力。

商王武乙三年(丙辰,前1145),商王武乙正式把岐邑(岐山附近的土地)賜封給公亶父。此後,周族便在岐邑建都,史稱西岐,改姓始祖之姬姓。故公亶父又稱姬亶父。《史記》中「古公亶父」的稱呼是來源於《詩經·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因為司馬遷照搬《詩經》原句,多了一個「古」字,結果被後世史家解釋成名「亶父」,號「古公」,以訛傳訛,直至今天。

商王武乙二十一年(甲戌,前1127),公亶父薨。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名叫仲雍,三子名叫季歷。公亶父偏愛少子季歷,想把侯位傳給他,又不好明說。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已經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便和父親商議率三百族人奔赴荊蠻之地去發展。公亶父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早就有滅商之志,便答應了他們。於是兄弟二人率領三百名族人遷徙到邊遠的荊蠻(今江蘇無錫市和常熟市一帶)。後來太伯被荊人立為國君,建立句吳國。太伯死後因無子傳位於弟弟仲雍。姬仲雍就是後世吳國之祖。這樣,公亶父死後就將侯位傳給了三子季歷。姬季歷娶摯任氏女太任(妊)為妻,襲爵。為四十四世。

周族的首領姬季歷於商王武乙二十二年(乙亥,前1126)即位,於武乙二十四年(丁丑,前1124)率師伐程,佔領了程地。又於商王文丁五年(癸巳,前1108)在這裡營造程邑(今咸陽市韓家灣鄉白廟村),創建了見諸記載的咸陽境內渭水北岸的第一座城邑,旋即將其設為別都,派重兵駐守。姬季歷被後世追尊為王季。姬季歷深為商王武乙所器重,多次與商軍聯合攻打與他們為敵的周邊小國。商王文丁十一年(己亥,前1102),姬季歷被商王文丁囚禁在塞庫,死於獄中,在位二十五年(前1126——前1102),他死後長子姬昌即位,號西伯侯,尊號文王。為四十五世。

姬昌在位四十四年(癸未,前1058)時受天命稱王,始稱周王。姬昌四十九年(戊子,前2053)冬,遷都於豐邑(今陝西西安市長安縣東),遷都後第二年病死。

周文王死後傳位於長子姬發,號周武王。周武王四年(乙未,前1046)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為西周王朝始建元年,但史書上記載開國君王在位年數時,都是從他即位後的元年開始。可是周武王即位時並未改元,仍沿用文王受命稱王的年號,所以周武王在位年數最少有三種說法,沿用文王年號是十六年,從文王去世的第二年算起是九年;從滅商後算為四年(前1046——前1043)。

西周王朝從西伯侯受命稱王算起共有十四任王,立國二百八十七年(前1058——前771年)。如果從西伯侯姬昌即位年算起,則為三百三十一年(前1102——前771年)。如果從周武王滅商算起,則為二百七十五年(前1046——前771年)。史書上關於西周王朝的積年數眾說紛紜,本書採用最後一種說法,只能把周文王排斥在外。不過因周文王的事迹較多,本文還是專門為他開闢了一個章節,名之為「西伯侯」。

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在位五十年(公元前1102——前1052)。

首任王:周武王姬發,在位四年(公元前1046——前1043)。

二任王:周成王姬誦,在位二十二年(公元前1043——前1021年)。

三任王:周康王姬釗,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021——前996年)。

四任王:周昭王姬瑕,在位十九年(公元前996——前977年)。

五任王:周穆王姬滿,在位五十五年(公元前977——前922年)。

六任王:周恭王姬伊扈,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922——前900年)。

七任王:周懿王姬堅,在位八年(公元前900——前892年)。

八任王:周孝王姬辟方,在位六年(公元前892——前886年)。

九任王:周夷王姬燮,在位八年(公元前886——前878年)。

十任王:周厲王姬胡,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878——前841年)。

十一任王:周共伯姬和,在位十四年(公元前841——前828年)。

十二任王:周宣王姬靜,在位四十六年(公元前828——前782年)。

十三任王:周幽王姬宮湦,在位十一年(公元前782——前771年)。

西周王朝初都於豐京(即豐邑),周武王十三年(前1044)遷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市長安縣西灃河東岸斗門鎮一帶)。懿王五年(前895)遷都於槐里(今陝西興平市東南),周宣王在位時,又將國都遷回鎬京。

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域大體是:東至今山東省大部,西至今甘肅省大部,南至今江淮流域及四川省,北至今內蒙古及遼寧省大部分地區。

西周統治時期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有著廣泛的聯繫。

西周的政治和夏、商一樣主要是奴隸主貴族的分封制,土地皆為王室所有,分封給諸侯的土地只有使用和管理的權力,一旦國家需要隨時可以佔用。

西周的經濟主要是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農業包括耕種、漁獵,畜牧和飼養業。手工業有紡織、冶煉、釀造和製作等行業。西周的商業已經比較興旺,商業交換的媒介(錢幣)主要是貝和銅。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為犬戎(古族名,其國在今寧夏固原縣北)所滅。

此後,中華遠古歷史進入諸侯爭霸時代。

推薦閱讀:

漢族真正成為一個現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麼時候?
為何華夏君王總是死社稷,異族總是逃避?
你有哪些特別有民族自豪感的時刻?
馬列與中國的學問相比,有什麼優勢嗎?
中國人和蘇美爾人有什麼關係?

TAG:历史文化 | 姓氏 | 华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