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公寓、公租房、安居房只是你屈辱的標籤

某君作為引進人才,「倖幸福福」地住進了「人才公寓」,低廉的房租為他大大減輕了生活成本。按理來說,年薪幾十萬的他應該活的很滋潤才對,但自從住進掛著「人才」榮譽標籤的公寓後,種種痛苦卻像陰魂一樣始終無法驅散。創業貸款每每被拒,數次戀愛無疾而終,談個生意都要裝逼說自己住在某個高檔小區。

某日一客戶電話問他在做什麼,他無意識地說了句「在家喝茶呢」,結果那廝甩了一句「半個小時後去接你見大老闆」後就匆匆掛了電話。害的這個哥們馬上起身一路狂飆到那個小區門口去等人家。

最後一次戀愛失敗是和一位性情直白的女孩。那天晚上,女孩給他發了一個信息:我們還是分了吧,住政府的公房對我沒有保障,萬一婚後你甩了我,我總不能去和政府分一半房產吧?

後來,這個哥們狠狠心退了「人才公寓」,自己花錢在那個吹過無數次讓自己都覺得那就是自己家的高端小區租了一套房。雖然每月租金去掉了他一少半的收入,但是他從此不再失眠,不再常常狂奔到那個小區門口去等客戶了。後來,他把租房時房東留給他的房產證複印件PS成自己名字後重新複印了一下,還特意拍張照片留在手機里以便證明自己是有房的。再後來,聽說有不少女孩追他,再後來,聽說他靠這套房子的業主身份走進了幾個高端圈子,結交了不少富貴,談下了幾筆生意。再後來,他買下了那套房子,然後一會哭一會笑地醉了一夜。

就這樣,他結束了曾經讓父輩們光榮了幾十年的「無產階級」,成了家,真真正正成為了這個城市的市民。

有次喝酒時,他問我: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說:政府不是說了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哈哈哈。

他說:錯!中央政府說房子是用來住的。地方政府是用來拉動GDP的。資本市場是用來炒作賺錢的。而對於我們來說,房子是用來區分階級的。對於男人,房子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對於女人,房子是唯一的安全保障。能力、人品、愛情... ...全他媽扯淡靠邊站!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人才公寓」、「公租房」、「安居房」無可非議地解決了眾多人無力面對天價商品房的痛苦,但與此同時,雖然有房不是「成功」的標誌,但單身要滿35周歲才有資格申請公租房或安居房的門檻卻實實在在給住在裡面的人掛上了「沒錢的窮人」標籤。——弦外音:你都奔四了還沒錢買房,不是窮光蛋還是什麼呢?

現在,房產正在代替戶籍對每一個人的身份重新洗牌。是否擁有房產代表著你是否擁有更多權益和機會,即便你祖宗八代都生活在這裡,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房產,你的戶籍在不在這裡已經不再重要。擁有房產才是成為這個城市居民最自豪的標誌,低價買來半個產權安居房讓你在別人眼裡也只是個二等公民,而那些租住在「人才公寓」或「公租房」里的人們更不過是個隨時可能逃離的流浪者。

雖然政府要求開發商建設樓盤的時候必須同時配圖一些公租房和或安居房,但是任何一處的公租房、安居房不僅是與商品房分開單獨建設的,而且90%以上都是一竿子把你打到遙遠的「邊塞」,讓你每天上下班都能品嘗到出差遠行的美景。

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是價值觀的改變。「人才公寓」本來是個褒義詞,但如今卻和公租房、安居房一樣成了屈辱的標籤。離開了產權的居住權讓你無法獲得與那些花了錢買到產權的業主同樣的待遇。當你看著同一個樓盤被圍欄隔開的兩片天地間天壤之別的配套,感受著隔壁那些擁有房產的「業主」排斥和白眼,明明確確告訴你不能跨越雷池與他們共享美麗的花草的時候,沒錢買房換得的暫時苟且偷生下除了屈辱還能剩下什麼?

曾經令人羨慕的「月入上萬」已經變成了一種諷刺,「白領」乃至「金領」的高大上已從九天墜落。擁有自己房子月入千元的黑領遠比住在公租房中年薪幾十萬的你更有優越感,更受女孩子青睞。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認為住在「人才公寓」的是「人才」。博士也好,海龜也罷,買的起房的「人」才是「才」。生活就是這樣現實殘酷,租住在人才房、公租房或擁有搞笑的半個產權安居房裡面的「才」,心始終都是懸掛在半空中,在對未來的恐慌迷茫中蕩來蕩去。

推薦閱讀:

TAG:保障房 | 公租房 | 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