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枚和他的美酒料理

凡南京的飲食玩家,無人不知他袁枚的《隨園食單》。

袁枚,字子才,清代性靈詩人,他與蔣士銓、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 幼年天資聰慧,因家境貧寒只能借書來讀,才道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真諦。十二歲中秀才,二十七歲任溧水知縣,三十歲任江寧知縣(今屬南京),三十七歲便告病辭官,定居金陵小倉山隨園(今南京五台山體育場附近),從此開啟了詩和遠方的山野生活。1798年,他八十二歲高齡,因腸胃病過世。人生能因口腹之慾而終,也算是對一位美食家最後的褒獎。

三百年後,他的現代粉絲群,一派為他的性靈詩文,一派為他的美食造詣,還有一派由羨生妒,專潑髒水。本篇不談他的風花雪月和經商之道,只談他的煎炒烹炸。

袁子才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要俱全。他在《品味》一詩中寫道:「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咸世不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盤時。」 晚年,他將自己四十餘年的美食經驗積累集於一冊《隨園食單》,所記清代盛行食譜三百二十六道,尤以江南菜為主。

中國當代烹飪科學的重要奠基人季鴻崑老師如此評價袁枚:」自《呂氏春秋》以後的兩千多年,儘管中國烹飪技術和工具都有很大的改造,烹調的美食也越來越精緻,但對中國烹飪技術進行系統總結的人非常之少;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才由袁枚在其《隨園食單》的「須知單」中,做了系統歸納。」「在袁枚看來,菜肴製作中調味是第一要務,對食單中所列的各種食物的製作方法,他都做了具體的調味指導。」

從南京的隨園路口,我順著樓梯緩坡,上行至成片民房,隨園的「頗饒亭榭,水木清華」已是灰飛煙滅,過往煙雲。

以酒烹飪的妙處

食單中,有一道燒黃魚:「黃魚切小塊,醬酒郁一個時辰,瀝干。火鍋爆炒兩面黃,加金華豆鼓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滾。候鹵於色紅,加糖,加瓜姜收起,有沉浸濃郁之妙。」

一道黃魚,兩次用酒,先浸漬,後燉煮。酒的用量不帶一點忸怩之態,一碗酒VS一杯醬油,類似三杯雞的酒醬比例。食譜所提的甜酒,也稱糯米酒、酒釀,是用糯米、甜米曲和水發酵而成,味甜而不膩,米白色而透亮。

我如法炮製,效果奇佳,鮮香觸鼻,湯汁稠而不膩,有著料酒無法企及的風光。斟同款小酒一盅,配一大碟鮮綠的素炒青菜,就著一大碗白飯,無心閑聊,怕說散了鼻尖瀰漫的香氣。末了,還要刮乾淨碗底浸透了紅亮滷汁的那一小撮米,飲盡最後一口酒,像是成就了一部飲食默片。

人生樂事無數,其中一件就是吃到微醺,與愛人相擁入眠

我們經常抱怨現代食材口感日趨寡淡,菜飯如同被機械手操控,味空而無神。我想,或許是我們主動拋棄了古法。從科學知識水平來看,我們比古人牛逼了三百多輪迴;但對情趣而言,古人比我們更會拿捏其中的調性。

袁枚是有原則的食家

開篇《須知篇》含二十條「要知道」,再加緊隨其後的《戒單》,也就是「不能做」,築成本書精華。從以酒為調料的角度,我摘抄了最直接的幾句。

先天須知」「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作料須知」「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雖有天資,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

「調劑須知」「調劑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專用酒不用水者,有專用水不用酒者。」

這些須知大致就是說,用料的品質高低對最終成品有著極大的影響。無論是西式或中式菜肴,用好酒去烹飪是大廚們共同的準則。《MAT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的作者Julia Child寫道:"If you do not have a good wine to use, it is far better to omit it, for a poor one can spoil a simple dish and utterly debase a noble one."如同用一瓶低劣黃酒去清蒸鰣魚,或用一瓶放置多日早已容顏盡失的紅酒去燉魯西黃牛,都無異於焚琴煮鶴, 真可能會毀了那魚和牛的一份清白,倒不如用清淡的料酒更保險。

袁枚食單中,含海鮮、白肉和紅肉食譜一百五十四道,其中道是以酒入九十六道是以酒入鍋。單說黃酒,清代全面記錄黃酒的就是《調鼎集》中的酒譜,但主要涉及的是釀法和用具。直到近現代,我們才逐漸用科學檢測方法和儀器來規範不同等級黃酒的技術指標。

按照我國現行國標GB/T13662-2000,黃酒是我國傳統的穀物釀造酒,按糖分可以分為四類:

● 干型(含糖量不高於15g/L),如元紅酒;

● 半干(15-40g/L),如加飯酒,我國大多數高檔黃酒、出口型黃酒都是這一級別;

● 半甜(40-100g/L),如善釀酒;

● 甜型(高於100g/L),如香雪酒。

黃酒的香氣醇厚,有酸甜辣澀鮮,是一種混合了酯類、醇類、酸類、醛類、羥基化合物和酚類的複合香;而黃酒的色,是透徹鮮亮的橙色系,按照不同的原料和製造工藝,又可分為橙黃、褐黃、褐紅和赭色之分,是一種天然的著色劑。

正所謂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而有料的酒,燉肉也不會糟。

---食譜---

篇幅有限,我僅僅摘抄了食譜中涉及酒的隻言片語,供大家參考。對完整食譜感興趣的吃貨們,還請移步原作。本人非專業廚師,純吃客,純酒饞,個人點評草草數語,還望高人和仙兒們一笑而過。

=|魚類|=

魚的三種類型,對應三種用酒的力量

一類,肉質鮮嫩者,單用酒,清蒸為主,不用水。

刀魚和鰣魚,都是屬於刺多,肉質極其鮮嫩。袁枚主張:「刀魚用蜜酒釀、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

鯿魚,肉質鮮嫩細滑,有兩種方法。一法,用酒和醬油清蒸鯿魚,不加水,甚至不要讓魚沾到鍋蓋上滴下的水汽。二法,用酒煎,同樣是完全不用水,味道鮮美似「假鰣魚」。

二類,略微厚重者,單用酒還覺不夠,可增加一道用油爆炒的環節。

鱘魚,體大肉多,需要軟硬兼施,袁枚主張:「切片油爆,加酒、秋油滾三十次,下水起鍋再滾,加作料。」

鯿魚:除了上面的清蒸外,也可用酒煎,完全不用水,味道鮮美,被袁枚稱為「假鰣魚」

鯽魚,用酒不用水,蒸食或油煎。

鰱魚豆腐,「煎熟,加豆腐,噴醬水、蔥、酒滾之」 。醋摟魚,是杭幫菜之首西湖醋魚的前身,袁枚記載「用活青魚切大塊,油灼之,加醬、醋、酒噴之。」

家常煎魚,用草魚,「入油兩面煎黃,多加酒、秋油」,用文火慢慢燉熟,收干湯汁,要入味。

班魚,「班魚最嫩……以雞湯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一分;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蔥數莖,殺去腥氣。「

黃魚,即黃花魚,「入鍋爆炒兩面黃,用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

三類,濃厚之物,需要酒和醬的大刑伺候。

大腥的鰻魚,講了四種方法,其中三種用酒。清煨鰻魚,切成寸段,放入瓷罐中,加酒和水煨爛後,再加入醬油起鍋。第二種蒸制,醬油和酒四六分,以湯汁蓋過鰻魚為原則。第三種紅燒,用酒和水燉爛後,加入甜醬(就是甜豆醬、豆豉之類)代替醬油,收干湯汁,加入茴香和大料起鍋。

糟鯗,用酒慢慢腌制,用的慢力。冬天時候將大鯉魚腌制風乾,「入酒糟,置壇中,封口。」夏天到了才吃,不可以用燒酒泡,會有辣味,只能用酒糟。酒糟算是釀酒的副產品,很有營養價值的渣滓。用「糟」法,是慢慢浸出來的醇厚。

醉蝦,與糟鯗是鮮明對比,「帶殼用酒炙黃撈起」,再加入醬油和醋汁煨一下,用碗扣上燜,吃的時候放在盤中,殼都是酥脆的。《老饕漫談》中說:」糟與醉的區別在於無火氣與有火氣……都有酒香,卻有薄厚之分。」

水產品的腥氣多是由三甲胺、氨基戊醛(酸)和六氫吡啶類化合物形成的,而藉助黃酒中的酸性和醇類物質可以使這些令人不愉悅的味道,轉化成多種芳香性物質,如醛酯類;同時,乙醇的揮發也能帶走一部分腥氣。

=|豬肉|=

紅煨肉,現在的紅燒肉。「或用甜醬,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醬。每肉一斤,用鹽三錢,純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須熬干水氣。三種治法皆紅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鍋則黃,當可則紅,過遲則紅色變紫,而精肉轉硬。」

給阿豬「上色」,現在通常有用醬(醬油、腐乳等醬料)和炒糖色兩個方法。袁枚不贊成炒糖色。在色臭須知中,他說「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飾,便傷至味。」但他很擅長用酒上色。他的前兩法,用了甜醬和秋油兩種醬料,唯獨第三種方法,只用純酒和鹽,也可「紅如琥珀」。這是為什麼?

那時的黃酒很樸實,沒有外加的「焦糖色」去粉飾它的青春。所以,這裡利用的是黃酒的本性。一,黃酒原色從淺黃到紅褐,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著色劑,尤其是那些好酒和老酒,更是花燭紅妝的高艷。二,黃酒中的糖分在高溫下發生了焦化反應,呈紅褐色,從內及外的給五花肉染了一襲紅裝。所以,純酒上色,是它的真本事。

(本人自製酒燜紅燒肉,嘖嘖)

白煨肉,「每肉一斤,用白水煮八分好,起出去湯;用酒半斤,鹽二錢半,煨一個小時。」

干鍋蒸肉,「用小磁缽,將肉切方塊,加甜酒、秋油,裝大缽內封口…不用水…秋油與酒之多寡,相肉而行,以蓋滿肉面為度。

上面這兩道食譜同樣是選用五花肉, 一個煨,一個蒸。都不用水。靠酒中的水和肉本身的水分,小火慢工,保留肉本身的汁水,細胞內外水分融為一體。

黃芽菜煨火腿,他記錄的是金陵朝天宮中道士所用的方法,用蜜、酒釀和水一起煨火腿和黃芽菜,煨至「肉菜俱化」。

炒肉絲,兩種方法,一種「用清醬、酒郁片」,再下油鍋翻炒。另一種是先用油爆炒後,加入醬油和酒略煮,肉變紅起鍋。

豬頭肉,「洗凈五斤重,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

豬蹄,「蹄膀一隻,不用爪,白水煮爛,去湯,好酒一斤,清醬酒杯半……」

豬肺,「用酒水滾一日一夜」 。

總結一下,豬的七七八八部位,烹飪時多用酒,比如一個蹄膀用了上等黃酒一斤;一斤肉用半斤酒的比例,要給足豬的面子。

=|牛|=

中國農耕時期,牛是極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和戰略工具。「盜馬者死,盜牛者枷。」 自秦朝起,未經皇家准許屠牛者,皆處死或刑責。直到清朝,清宮內仍禁止吃牛肉,在民間雖不是完全禁止,但食牛者甚少。袁枚食單中,對牛肉的製作記錄很少,只泛泛談到了燉牛肉以及各種牛雜的簡單製法。涉及用酒烹飪的也僅此一句:「牛肉……剃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極爛」。

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水分會流出。牛肉是典型高蛋白食材,如果用煎、烤等方法去烹飪牛肉,水分是往外流,如果控制不得當的話,肉質會變的干硬,難以下咽。用濕式燉煮法去烹飪,類似西餐中的波煮Poaching,溫火煨足,水分內外穿梭,酒液和肉汁相互交融,內外飽和程度類似,最終不但肉多汁軟嫩,連湯汁都是上等的好料。相比「煎」的強火急攻,個人感覺用酒水燉牛肉,是個不易失手的方法。

(本人自製的酒香牛肉,用小葡萄酒杯,大半杯約150ml)

=|雞|=

雞松,並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肉鬆,是用酒燜制而成的肉茸。將雞腿肉去骨剁碎,用油煎黃後,「加百花酒半斤、秋油一大杯「,再放入各種配菜,「再加水一大碗,下蒸籠蒸透「。

所提到的百花酒,是用糯米和近百種野花釀造的甜型酒,馥郁芬芳,是鎮江特產。鎮江還有一道名菜,叫百花酒燜肉,是用上等五花肉,加入百花酒煨。然而,久尋網路和電商,我始終沒有找到哪裡有百花酒的發聲,莫非真是消聲滅跡?

蔣御史家的蔣雞,採用隔水蒸法,一隻雞,用鹽、醬油和老酒半茶杯,再加上薑片,隔水蒸爛。此法也不用水。

蘑菇煨雞,就是現在的蘑菇燉雞,「將雞斬塊放鍋內,滾去沫,下甜酒、清醬,煨八分功程,下蘑菇,再煨二分功程」。

赤燉肉雞,「每一斤好酒十二兩、鹽二錢五分、冰糖四錢」,再加上桂皮,用砂鍋燉,如果酒幹了,雞肉還沒有燉爛,那就再加開水。沒有經過炒,

縱觀以上四道雞肉,都未經過煎炸,而是直接用酒或燉或蒸,分別用了百花酒、老酒、甜酒和好酒。這四個名字表現出了所用酒的共同品質,即風味足,糖分相對高。這樣選酒的原因,一是,用酒本身的芬芳和糖分去彌補了雞肉本身肉味淡寡的問題,燉出香濃的湯汁;二是,乙醇易揮發,而且容易和肉的芳香分子結合在一起釋放出來,也就是幫助雞肉自身的肉香質揮發出來。尤其是當酒精濃度非常低時,如1%甚至更低,這種香氣聚合的能力更明顯。所以,用中低度數的黃酒、米酒或葡萄酒去燉肉,比用同等容量的高酒精度二鍋頭,更容易帶出肉質內在的香氣。

從雞的角度看,選擇優質低酒精度數的甜酒,是頗為討喜的,像經典的台式三杯雞,就是這個套路。相比較,從牛和羊的角度看,體味濃且個性足,那就不必噴太多香水來諂媚,用些飄逸空靈的酒,或許更能體現牛羊的態度。

(當肉的軟嫩達到自己的喜好時,先盛出。用底油和黃酒單獨收汁,再淋入盤中。)

(本人自製的黃酒燉雞腿,用的是石庫門黃酒,半干型)

食單中還有另外三道用酒燉雞,是採取了先煎炸後入酒的方法。

栗子炒雞,將雞塊先煎炸透,然後「加酒一飯碗,秋油一小杯,水一飯碗」,燉七分熟後再放栗子,最後收尾要加一小撮糖。

灼八塊,將嫩雞切成八塊,油炸透後瀝干。「加清醬一杯、酒半斤」,不能加水,用大火燉熟出鍋。這灼八塊,是乾隆很愛吃的,有專門研究袁枚的學者稱這道菜類似現在的炸雞塊,不知是何緣故。

唐雞,實際是袁枚記錄的一位唐姓人家的酒煮雞法。兩斤的雞,「用酒一飯碗,水三飯碗「,先將雞切塊用油爆透,然後倒入酒,炒一二十下,再加水煮。加入醬油,最後起鍋時加白糖。

雞丁,是中國人的最愛吃雞法之一。取雞脯子,切骰子小塊,入滾油炮炒之,用秋油、酒收起。

酒與水在烹飪中的熱度不足以使肉表面產生褐變(美拉德反應)。所以這三道食譜多加一步「油煎」,出現美拉德反應,使雞肉外表先出現褐變,產生誘人的焦黃色和香氣後,再倒入酒和水,繼續燉。

=|鴨鵝|=

鹵鴨,廣東風味,「不用水,用酒,煮鴨去骨,加作料食之。」 純酒鹵鴨。

干蒸鴨,把鴨子切成八塊,「加甜酒、秋油,淹滿鴨面,放瓷罐封好」,之後用文炭火蒸煮,不放水,最後鴨的瘦肉酥爛。

雲林鵝,元朝倪瓚寫的燒鵝法,「將蜜拌酒通身滿塗之,鍋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

=|素菜|=

炒雞腿蘑菇,洗凈雞腿菇,「加秋油、酒炒熟,盛盤宴客,甚佳。」 蘑菇,被稱為「素中之肉」,加入黃酒,可以去掉蘑菇的土腥氣,增加風味層次。

蔣侍郎豆腐,煎豆腐塊時,「用好酒一茶杯」,再加入蝦米和細蔥,燉煮一會兒起鍋。用酒燉煮了濃湯,連通起豆腐與鮮味小蝦米。

香珠豆

晚收的毛豆肥大鮮嫩,用酒和醬油浸泡,連殼吃或者去殼吃都好。

素燒鵝

用山藥煮熟後,用豆腐皮捲起,放進鍋中煎炸,加入酒、醬油等作料,炸到豆腐皮變為紅色為最佳。

素菜中,需要用酒的多是豆製品和蘑菇。這兩種食材,是肉的靈魂出竅而亂入,形味皆似,軟嫩鮮美,略帶騷氣。搭上酒的風味,也是順乎本性。

袁枚在食單最末篇寫了《茶酒單》,其中收錄了他視為好酒的黃酒九款,燒酒一款。他自稱「余性不近酒,故深知酒味」。誰料,他早已斟好酒無數,入鍋中,進三餐,怎能說「不近」?於是,小女斗膽改了袁老的詩,曰:余性不勝酒,故深知酒意。

----------------------------------------------------------------------------------------------------------------------------------------


推薦閱讀:

開齋節美食指南,穆斯林最愛吃什麼?地球知識局
擔擔麵是哪裡的小吃,擔擔麵好吃嗎?
國慶長假來了,你不得不品嘗的「紅色」美食與小吃
粵語地區的「早茶」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早茶」可以算作一種文化嗎?
茄子變成魚肉味,才不是魚香茄子那麼簡單!

TAG:美食 | | 烹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