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革命:登陸人工智慧時代(3):X理論與Y理論

高質量家庭教育中人的因素

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離不開人的因素。

人的要素,最核心的有三點:成熟、富足與慷慨。

理解這三要素,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個是發展目的,即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也就是成熟、富足和慷慨的人。

第二個是環境因素,也就是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人,在環境中需要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要培養出成熟、富足和慷慨的人,但是如果身處的環境中沒有這樣的人,那就很難成為這樣的人。所以這也是家庭教育的難點之一,作為父母不僅要告訴小孩你要成為這樣的人,父母自己也應該是這樣的人,或者說至少是在朝著這個方向走的。比如本身父母就是依賴性強缺乏責任感的人,那麼無論你花多少錢教育子女,恐怕最後出來的人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子女,也是父母需要成長。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討論了什麼是財富,財富的不同維度,什麼是全方位的富足。在本章,我們首先討論什麼是成熟。

成熟度的3個層次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作者指出一個人的成熟,分為三個階段:

Level 1:依賴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賴階段,沒有完整的法律權利,要有監護人通常是父母來照顧。出了問題,法律上也更多是強調監護人的責任。

依賴這件事情也表現在幾個層面。

  • 人身的依賴
  • 經濟的依賴
  • 情感的依賴
  • 思想的依賴

人身和經濟上的依賴容易理解,不解釋。

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情感和思想上的依賴。

舉個例子,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三年的愛情分手了,他不愛了,而我該怎麼辦?怎麼走出來?」

提問者的描述是:

「跟男朋友是高中的同桌,在一起三年了去年十二月第一次聽他說他不愛我了要分手,難過的要死。結果他後悔了三天後又回來找我,我馬上就原諒他了,因為我真的愛啊。但是從今年一月到四月無數次的分分合合。直到前幾天他說他真的愛不上了,不要再逼他了。我心裡也明白回不去了,可是就是很痛苦放不下,夜夜失眠也不怎麼想吃東西,可是還是忍不住每天聯繫他,然後聽他說了各種狠話,這張嘴我聽過極致的情話和對未來所有關於我的計劃,如今卻句句話刺在我心裡,我甚至求他再試一次不要分手,已經賭上了自尊。可是他的態度這次特彆強硬。而我總抱著幻想覺得他還會回頭,也總抱著回憶,夜夜失眠,愛情的最後,我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女孩,糾纏不清,沒有自我,被人恥笑,可是三年啊,我要怎麼抽離啊」

沒有對方就不知道怎麼過了,這是一種強烈的依賴。

第四個是思想上的依賴。

現在的自媒體,往往一篇文章激發情緒,一大堆人就開始被調動起來。然後出了一個反轉的新聞,以前在A立場的人,可能就突然間站在B立場上了。其實事情真相是怎麼樣,根本沒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受刺激就開始本能反應。

Level 2:獨立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一個人什麼時候會進入獨立的階段呢?以我的觀察,很多很多人一生,從思想、情感上都沒有走進這個階段。

例如中國的父母,在催小孩結婚的時候經常用諸如」你都沒結婚爸媽怎麼開心得起來」之類的話。但這種語言本身就表明了他們的依賴性:一個人的快樂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是一定要別人做什麼。

再比如今天很多家長,看見別人的小孩補習,於是就開始焦慮自己的小孩也要開始補習。不僅僅局限於這件事情,而是思維上他們覺得「別人做了什麼我也就要做什麼」,這種本質上是思想沒法獨立的表現。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對獨立的理解是選擇的自主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卻忽略了權力的另一面是責任: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Level 3:互賴

回顧前面的內容: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但人的成長,還有第三階段:互賴。

互賴的核心是」我們」:我們共享目標;我們一起合作;我們深入溝通;我們融合彼此的智慧與能力,實現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說:

  •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
  • 獨立期的人,靠自己來實現願望
  • 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需要說明的是,互賴的基礎是獨立。就像打遊戲組團,每個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開心。那麼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礎。對於婚姻關係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夠自立,自己也能夠快樂幸福,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間和獨立,願意承擔責任,這樣結成的聯盟才容易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在這個層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獨立技能,在團隊合作、溝通、人際關係這些方面的科技樹會更加發達。

成熟與責任

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他持續承擔責任,承擔更大責任的過程。

  • 從依賴到獨立,是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
  • 從獨立到互賴,是承擔起對關係、團隊、組織、社會的責任

今天有種思想叫做快樂教育,這種教育思想,簡單的說是我的孩子快樂就可以,想做什麼就盡量讓他去做。

但問題在於,人的發展,很多因素都是需要均衡的。如果你強調快樂而不討論責任,那就往往培養出一個自私依賴性的強的人,阻礙對方的成熟。

在心理學上,有關於"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 本我:原始的我,被慾望驅動。

· 超我:理想的我,被遠景、道德驅動。

· 自我:現實的我,結合本我(慾望)、超我(理想)和外部客觀環境得出的現實的我。

打個比方,本我就相當於公司員工;超我相當於董事會,提出章程,規劃未來的遠景;自我相當於CEO, 負責調動員工,把董事會提出的理想結合現實變成現狀。

對應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有這樣幾種錯誤教育:

· 完全壓制本我:壓制型教育,不理孩子的需求和慾望,不許貪玩,不許早戀,只能老老實實地做作業。

· 完全放縱本我:孩子愛幹嘛就讓幹嘛,只要高興就好。就像在一家公司,CEO完全順著員工,員工想幹嘛就幹嘛,那公司多半亂了套,員工也很難發展,這個CEO也不會是個好的領導。

· 缺乏合理的超我:沒有能夠激勵自己、調動資源的理想和遠景

對一個人來說,單純的快樂驅動,其實也就是放縱自己的慾望,而被慾望控制的人,是缺乏自我的。

對家庭教育來說,單純談快樂,就像在公司里領導全都聽員工的,員工想幹嘛就幹嘛。那麼作為領導者你的責任在哪裡呢,你的價值又在哪裡呢?這樣的領導,也很難受到員工尊重。

自由與責任是統一的,比如給你一把刀,那相對應的責任就是你要如何管理好這把刀。或者給你一筆錢,你背負的責任就是怎樣花好這筆錢。

缺乏責任的自由會導致孩子能力有缺陷,因為能力是靠承擔責任得到提升的。放棄責任代表著不用對結果負責,做一件事如果不對結果負責,就很難有大的進步。

更進一步說,缺乏能力就很難獲得自由。因為自由是跟能力掛鉤的,能力不強,就不會有很大的自由。就像身體有缺陷的話行動就無法自由,情商低掌控自己的情緒就不自由。

因此,責任、能力和自由是一個循環的關係。有責任感,能力就容易得到提升,能力越強,自由度就越高,如果一個人要很好地發展,責任、能力和自由都是要良性互動的。快樂教育忽略了責任,表面上的自由是假的自由。

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都有精英和大眾群體的劃分。精英群體相對大眾,他們掌握更大的權力,同時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從責任的角度來看,大眾教育更關注讓民眾能夠對自己負責,比如掌握謀生能力。而精英教育,更關注受教者對社會承擔責任。這就像在古代,作為一個農民你只需要養活自己服勞役納稅;但對士大夫階層,除了修身齊家還要以天下為己任。

很多人把精英跟上流社會聯繫起來。但上流社會這東西,本質上是個消費主義的產物。例如很多奢侈品為啥賣那麼多錢呢,一個原因就是讓人有「上層」的感覺。

在商業社會裡,消費主義鼓勵人放縱自己的慾望,比如對自己好一點就是要買買買。但這些東西跟精英是兩件事情。一個被簡單慾望支配的人,本身從發展階段來說,就是相對處於低級的層次。責任感、獨立思考這些東西,是消費主義的大敵。

教育與管理方式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教育更多的體現為各種教育活動,比如教書、輔導作業。

這是一種狹隘的定義,它對應的是正式的學習。但現實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例如小孩看到父母的語言,會自然的加以模仿。

教育不僅僅是特定的活動,更包括了關係本身。只要存在關係,就在持續的對對方加以影響。

家長對子女教育,往往有三種類型的關係與管理方式:X型、Y型和O型。在這三類關係當中,只有一種,才能夠培養出成熟、富足與慷慨的人。

X理論與Y理論概覽

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1960年在其所著《企業中人的方面》中,提到了關於人們工作源動力的兩種理論:X理論與Y理論。

如下是關於這兩種理論的概要介紹。

對人類的本性的假設

在X理論和Y理論中,關於」人類本性」的假設,正好是對立的。那麼到底哪一種,更加接近於人類的現實呢?

事實上,我覺得以人性的複雜,這兩種觀念都是有事實根據的。但是,基於X理論的管理,往往你只能得到」人力」;而基於Y理論的領導,才能贏得」人心」。

上次有做HR的學員問我一個問題,有一個新員工,剛上崗兩周就大幅度遲到三次,該怎麼辦?

我問她:你覺得該怎麼辦?

她說:」我準備找他談談,說明公司的制度,要求他改正,否則可能會面臨提前結束試用期。」

這就是典型的X理論,用」懲罰」解決問題。你這樣做,你覺得員工心裡爽嗎?

那麼到底怎麼做更好呢?

我跟她說:」你應該去問他,某某某,我看你剛工作兩周,就遲到三次,而且時間比較長。請問是不是剛換工作,遇到什麼困難了。有什麼公司可以幫你的地方嗎?」

前者是公事公辦通知和準備懲罰,後者是關心個人提供幫助支持。各位覺得如果你是員工,你覺得這兩種溝通方式,哪種你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跟公司建立良好的關係?

其實這裡面還有個隱藏的問題。在前面一種說法中,管理者往往默認員工是態度不端正,而後一種說法,潛台詞是」我們相信你是遇到困難了」,所以想要了解和幫助。

那這裡就有很有趣的一點了,關於人類心理:我們常常會按照他人的期望行事。

在前一種說法中,管理者的潛意識是」你不遵守規則需要懲罰」,如果這種心態跟員工溝通,你會發現員工往往變成愛鑽空子逃避規則和責任的人。例如員工可能的確是有客觀原因,但是你不分青紅皂白直接」要求改正」,可能對方自然的反應就是」你都不問我關心我的問題,就下結論。好,反正你們對我也就是這樣,憑什麼我要關心公司為公司著想?」

反過來後面一種說法,假設就是」相信你是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即使員工只是出於其他動機例如睡懶覺,因為這種說法,往往也會感覺」你相信我我不能辜負信任」,反而會把自己朝著管理者的期望看齊。

關於人性的假設,可以分為對動機的假設和對能力的假設。在X理論中:

1)動機假設:多數人是懶惰的、缺乏進取心的、逃避責任、厭惡工作

2)能力假設:大多數人是低能的,難以提升的

而Y理論恰恰相反:

1)動機假設:給予適當機會,一般人也會喜歡工作、追求上進、渴望發揮才能、願意承擔責任

2)能力假設:大多數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是有巨大潛力的

有家長說:」剛剛我們班級群里老師就在公布周測驗的考試分數,我馬上要想一想,考不好的時候應該怎麼跟孩子交流、安慰、共情、鼓勵「。

這看上去很貼心對吧,但現實中卻往往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在於,家長已經在認定,如果考得不好,小孩的情緒會有比較大的問題,以至於需要"安慰、共情、鼓勵"這種東西。但這個本來就是弱者的一種心態。正常的應該是,考試考砸了就考砸了,分析問題改進就行了。

這就像體育比賽裡面,輸一場球你就去安慰對方說」沒關係,將來會好的「,其實你已經認定對方認為輸球對他有比較大的關係的。

穩定的心態本身就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容易被考試成績帶壞情緒,那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是能力弱的表現。

當然具體情況下,考砸了小孩情緒的確有問題,可以去處理。但考試一下來,作為家長就要去思考」如何安慰「,這種思維本身往往已經是把對方放在」弱者「的立場上。

我剛進入微軟公司的時候,遇到一個比較困難的客戶案例。我沒信心就跑去跟老闆說:」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需要找個專業的人來解決"。

我老闆說」對呀,所以我們招了你呀"。

這件事情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我一開始去跟老闆談,內心是「弱者」心態,覺得自己搞不定。老闆那句話的潛台詞很明顯「你是可以的」。這就是Y理論的典型假設,相信人有潛力和能力解決問題。

但這並沒完,然後他把我的mentor找過來,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可以如何處理,有什麼可以藉助的資源,最後還是讓我來面對客戶。

如果沒有這一步,那我還是會歇菜,能力差距太大。所以Y理論,並不是簡單的說「你行你可以你好棒",重要的是要能夠有效的幫助人們成長,實現能力的提升。

很多家長在小孩畢業的時候,拚命幫助找工作,很焦慮。其實他們這種行為,在傳遞一個信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小孩能夠找到好的工作。

同樣的,甚至家長操心女兒談戀愛,要求每個戀愛對象都讓自己先看一看,經常說」當心你被男人騙了「。潛意識裡面,還是覺得自己女兒沒能力,比如會被男人騙,或者被騙的後果很嚴重難以承受。

那麼這樣的小孩是不是真的很弱呢,很多時候的確是。但這樣的」弱"是怎麼養成的呢,很大的部分是父母持續灌輸「你不行」的觀念,而且行為上往往是事無巨細保護照顧,越俎代庖,而不是幫助突破能力。比如戀愛和關係,你不接觸人,那麼自然就缺乏對人的認知。又怎麼可能突然間就有足夠能力處理好關係了呢?人很多時候,犯錯幾乎是必然的成長的環節。

同樣的,如果小孩每次考不好甚至其他類似的事情,家長反應就是要「安慰",小孩要麼覺得反感(自信心強的),這還好;要麼就是習慣了這種定位,養成了」藥物依賴「,遇到挫折就習慣性的有情緒需要安慰。

負面認知 => 負面激勵

X理論對人性的假設偏向負面,導致的結果是,它的激勵方式也是負面傾向的。既然人是愛偷懶、難以主動行事、缺乏責任感、沒能力的,那麼顯然一個自然的結論,就是需要懲罰、監督、管教。

我畢業後工作在一家軟體公司,典型的X管理機制。因為員工遲到比較多,公司出了一個規定:以後如果早上員工打卡遲到30分鐘,那就等於上午沒來上班,扣掉整個上午的工資。

這樣是不是員工就積極上班了呢。

恰恰相反,以前我們遲到了一點,還會趕著來。現在反正去了也沒有工資,那就乾脆不去了吧,大不了扣半天錢,反正公司的工資也就那個水平,餓不死也活不好。執行了一段時間,部門經理們開始抗議,說以前員工遲到但不誤事,現在好了上午有些急事但找不到員工,反而耽誤工作。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管理者,頭腦裡面僅僅有X理論。這類人典型的特徵就是,員工有問題,來制定一個懲罰制度加強管教。然後經常搞出來,結果適得其反。

兒子初二,在一個中學的科創班,成績在班上從5名一直下降到20名,年級名次也下降,一直愛玩遊戲,3月份一個周四的晚上12點做完作業時還想玩遊戲,沒讓他玩,第二天周五就以沒找到遊戲就不去上學了,我當時想到在家有幾次收IPAD都沒有見效,當時就跟班主任務說了這件事情,第二周他去上學時老師批評了他,嚇唬他要給處分,也讓我去了學校,讓他寫反思,寫完了才能考月考,反思還讓4科老師在反思上籤意見。就這樣他堅持上了一周以後,就又在家需了兩天,勸他去了一天說以後,又不去了,第三周老師到家裡給他簡單的溝通了幾句又去了學校上學。清明節放假三天後,4月份開始就一天也沒去過學校了。4月份時還是給我們說要去上學的,但每次到了約定的時間,他又不去了。現在是完全不提上學的事情。

在這個案例中,都有哪些激勵措施呢?

  • 收IPAD(剝奪遊戲工具)
  • 老師批評了他
  • 嚇唬他要給處分(製造恐懼)
  • 讓他寫反思,寫完了才能考月考(參加考試應該是基本的權力把,這算是剝奪基本權力了

完全的負面激勵,老師就像個管教的工頭。

負面情感

幾年前沸沸揚揚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其實從工人的角度,富士康已經是非常好的企業,收入高相對規範,屬於很多人排著隊想要進來的。

而正因為如此,可能反而更讓人絕望:工人覺得已經是能看到的最好的地方,還是這個樣子。那麼未來也就看不到什麼前景了。人類很多時候是被希望驅動的動物,不怕現狀低迷,就怕未來暗淡。

流水線+X理論的環境,普遍的容易產生大量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來源有三個主要方面。

1) 負面認知導致的負面情緒

鑒於本身X理論,對人的動機和能力假設,都是負面的。這種認知往往自然而然就帶來了負面情感。

2)負面激勵方式導致的負面情感

例如:

  • 孩子很小時候,家長告訴孩子,不聽話就有警察來抓你,狼來吃你(激發恐懼)
  • 長大一些,教育孩子,你要聽話,作業要做好,考試要考好,否則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降低安全感)
  • 家長會給孩子臉色看,或者對小孩說「你怎麼對得起我們」之類的話,讓他們感到羞愧(激發羞愧、恐懼)
  • 不顧對方的意願,強行干涉(逆反心理、讓人討厭)

3)長期壓制忽略人的需求導致的負面情感

一個人是有各種需求的,比如小孩要娛樂,比如人需要跟人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動,需要感受到關心。

一味忽略和壓制人的正常需求,會導致人的負面情緒的積累。例如小孩,本來就有玩的需求,家長總是讓做作業參加補習班,可能內心中逐漸形成憤怒感。這種感覺最終會爆發。

負面假設、負面激勵、負面情感,這三者相互激發,造成的後果,是在X環境中,很容易塑造出一個負面導向的人。

人的機器化

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里,一個工人每天工作就是拚命地擰螺絲,到最後甚至都把人當成一個螺絲擰了。

這是典型的工業流水線下,對人的機器化。也是X型關係中常見的致命問題。

有次一位銷售,通過朋友找我諮詢職業規劃的問題。

她來自一家知名的公司,在團隊里是銷售冠軍。但是我跟她打交道的過程中總覺得不舒服,像在和機器對話。

她在想跳槽,問了我幾個問題。我跟她聊了聊,覺得她職業的根源問題還不在這裡,而是更深層次的,於是就跟她談了我的看法。

她根本就不在意我在說什麼,很不耐煩的說:「你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了,別管那麼多。」

她來找我求助,態度就是這樣。

有趣的是,我問過她一個問題:「你了解你的客戶嗎?」她的回答是「我的客戶都是傻逼,沒什麼好了解的。」

沒錯,她也做到了團隊的銷售冠軍。但她是靠機器化的方式做到了極致,每天拚命打電話,非常努力。但這也給她帶來很多代價,單身、脾氣不好、除了能夠成交其它事情都不在意。

我有個念頭沒告訴她,我覺得她人生其實某個程度上已經被毀掉了。自己變成了一台機器,不會思考,不在意他人,僅僅按照自己設定的幾個指標參數慣性運作。造成這個局面的,固然有她自己的內因,但是生存在一個X管理模式的體系中,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公司的銷售部門,業務模式是讓員工打陌生電話,成交銷售。管理基本上就是「每天打電話,接通,成交」,業績增長的原則就是「100個電話不夠,就200個」,至於是否契合客戶心理,枯燥乏味高壓工作是否帶給員工很大的心理壓力,員工能否在其中感受到價值感,這些問題不重要,反正管理就是簡單粗暴的「多成交多提成,基本指標沒達成要懲罰」。

在我的戀愛課中,有興趣參加的人,我會要求他們先給我寫封郵件。這些郵件常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劃分。

有些能讓我明顯感覺我在跟一個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有信息,也有情感的交流。

但有些更像機器。風格很冷,不會打招呼,不會分享自己的一些情感上的信息,幾乎看不到任何情感的表達。只講求效率,只求達成目的。就好像情感上的交流這一塊,已經從他們跟別人的溝通之中完全消失了。

KPI病與打卡式學生

在大型公司里,常常會有KPI病。學校教育體系也是如此。

KPI病主要表現出3個癥狀:

癥狀1:關注考核指標,忽略實際價值

要考核好各種指標,數字要看上去漂亮,要完成這些任務。但做這些到底是為什麼,到底有多少實際價值,反而不太關注。功夫都用在了表面,沒有看到和解決實質的問題。

很多家長跟小孩的溝通,往往喜歡問諸如:

  • 今天有沒有舉手提問啊?
  • 今天回答了幾次老師的問題啊?
  • 作業都完成了嗎?
  • 這次考了多少分啊?
  • 你這次考試排了多少名?

問可以問,但停留在這些上面往往是問題。

比如,作業的本質是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但現在的情況下,很多作業是屬於胡亂布置的。可是很少有家長會會去思考,怎麼更好地幫小孩掌握知識,是不是一定要完成所有的作業,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們把作業任務,當成了目的。

比如,考試成績背後,反映的是孩子是否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識,但過於關注成績和排名,往往一葉障目,無法真正認真去思考這些事情。既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又反而讓自己和孩子都愈發焦慮。

一流的領導者會親自在一線考察工作,深入實際。會真正地關注和處理深層的問題,而不會僅僅完成指標和環節,畢竟它們不是你真正的目的。

癥狀2:層層加碼,壓力傳達

上級領導安排了任務,下層領導還要加一點。教育部發了任務,學校要加一點,院部要加一點,最後下面的人壓力非常大。

例如創新能力在當今社會非常重要。教育部決定響應時代號召,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全面實行創意活動,並定期對學校的創新活動進行全方面的考核。

教育部制定了各種考核指標,下面的學校紛紛發起活動。老師需要完成任務,學生要摺紙,要做手工活,要展現自己的創新。為了達成指標,家長們也要幫忙干,做得漂亮要轉發,要投票。大家忙著應付,辛苦不堪。

然而最重要的創新能力呢?倒沒見提高。

今天公立學校典型的就是,忙於應付各種KPI,真正重要的事情未必有人去做。

癥狀3:績效高反受罰

你做得越多就給你事情越多,或者做的多錯的多,反而被懲罰。到結果不如不做,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比如,一個銷售員,今年做到了兩百萬的銷售額,領導看到這個業績,覺得明年可以再加百分之二十。

再比如,好多家長看孩子二十分鐘就把作業做完了,會覺得是作業不夠,然後再給孩子加點碼。結果孩子發現,我做得快做得好,會導致你給我更多的任務。到最後,孩子二十分鐘能做完也會拖到兩小時。

在官僚體系中,管理者(在教育中是老師、學校、家長)關注KPI而忽略實質,這種情況下被管理者,典型的就是打卡式員工。上班下班按時打卡,工作交給的任務,應付完成而不是追求卓越。看上去在幹活,出力不上心。

打卡式學生也是這樣,自己的孩子也算乖也聽話,可就是不認真啊。你給他們任務他們就完成任務,你讓他們做作業他們就做作業,你讓他們聽課他們也聽課。但是他們到底做得效果怎麼樣?家長只能暗自搖搖頭,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傳統組織與知識型組織

彼得·德魯克,偉大的管理學家,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理論的奠基人,在《下一個社會的管理》中說:

讓傳統勞動力有生產力的保障是體制,無論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最好方法」、亨利?福特的流水生產線,還是愛德華?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這些體制本身都有知識含量。這些體制之所以具有生產力,是因為它使得每個員工不需要多少知識或技術就能完成工作。其實,在流水生產線上(在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中也是一樣),個別員工的技術太強,對其他同事和整個體制反倒是種威脅。然而,在知識型的組織中,讓體制有生產力的卻是個別員工的生產力。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為體制服務,但在知識型組織中,體制必須為員工服務。

在這段話中,德魯克指出,「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為體制服務,但在知識型組織中,體制必須為員工服務」。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學校就是流水線,無論學生的能力、愛好、學習方式、進展狀態,反正今天教什麼明天教什麼,這半年做什麼下半年做什麼都是按部就班的,跟得上你也要跟,跟不上你也得跟著走,管殺不管埋。

這個體系,如同工廠流水線、大公司流水線一樣,是典型的「員工為體制服務」,而不是「體製為員工服務」。

這大概是對現有的學校教育體制,最尖銳的諷刺:傳統意義上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學校,並不是知識型組織。

Y理論:正面認知與正面激勵

十多年前,我剛剛進入微軟公司。

第一周,我就印象非常深,因為很多人工作都非常有熱情。我以前在第一家公司,上班大家都是懶懶洋洋的,哪裡見過這個。被打動的不行,當時部門裡有項目,就是員工可以選擇負責一些產品或者技術方向,做一些額外的工作,然後我就發郵件給老闆申請。

我的老闆給我回信:

"John 剛剛來到公司第一個月,你就主動希望承擔更大的責任,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謝謝你的敬業。

我剛剛和AAA聊過,他說你學習的非常快,不僅僅是掌握了規劃的內容,而且還將blablabla也同時覆蓋了。這是我們團隊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速度,你真是超出了我們的期望。

但是,目前你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方面產品和技術知識需要鞏固,另外和客戶的工作,本身客戶溝通也有非常多的know how。所以我覺得你現在的重點是首先打好基礎,然後可以做出更大的貢獻。

同時,你並不需要正式take ownership,就可以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你在微軟競爭產品上的經驗,正好能夠幫助同事有更好的理解。BBB正在做一個培訓項目,負責提升大家的業務知識。你可以和他聯繫,看是否能給大家做一個講座,來分享這一塊。

CCC和DDD在演講與培訓方面是專家,如果你想要提升分享效果可以請教他們。

謝謝你的主動意識,期待你的分享。"

這份郵件,前面兩段是正面的認可肯定(你的主動性責任感、你的學習進度)。

第三段是談目前的工作重點(你的挑戰很大,建議先打好基礎)。

第四段,提出替代性的解決方案,滿足想要做更多事情的想法。

第五段,提供支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做好分享)。

當時看了的感覺就是:很受老闆重視和支持,更想要做好這件事情。

回到「對人的假設「上,這份郵件透露出來的假設是」我相信你是有主動精神的,也相信你能夠做的,你的工作會是有價值的「。這就是正面的假設。

管教與服務

在X型關係中,管理者重點在於"管教」;而在Y型關係中,管理者的重點在於服務。例如前面的案例,我的老闆其實提供了:

  • 激勵服務(認同員工的工作動機與熱情)
  • 諮詢服務(提供替代性的解決方案)
  • 支持服務(分享資源幫助達成目標)

這也是Y型關係特別難以打造的原因:他需要高質量的服務。反過來X型關係,管教相對是容易的事情。

例如幼教領域的"蒙特梭利教育法",是典型的Y理論導向的教學思想和體系。

蒙特梭利相信孩子們有巨大的潛力,認為他們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樂於給孩子們提供很棒的成長環境,同時認為老師不過是教育的協助者,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蒙特梭利教育法可以取得非常棒的「爆髮式」教學成果——尊重孩子內在需求,讓他們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覺察成果,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但是要實現這一點,是需要整個教學體系,為小孩的成長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例如:

  • 精心設計的環境
  • 精心選擇,不斷更新的教具
  • 高質量的老師
  • 教學方法,策略的不斷改良
  • 對孩子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平衡
  • 自由與安全的保障

這不是對小孩說一句「加油,我相信你的潛力」就能辦到的。

在現實中,能夠實現Y型關係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甚至都缺乏榜樣,去理解到底高質量的Y型關係,是如何運作的。

在這方面,我覺得有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那就是研究創業期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紅軍。

主人翁責任感

Y理論的核心,是相信和激發員工的責任心、潛力,以員工內在動機為核心的動機來源。

在互聯網這樣的技術行業,需要高度依賴於員工的創造力的公司,往往會更多的基於Y理論進行管理運作。事實上,如果一個組織的競爭力高度依賴於員工的創造力、責任心、主動性、思考,X理論基本上是沒法立足的。因為你能夠監控一個人每天在公司呆多少分鐘,但是卻沒法確保他們真正的把頭腦和心投入了進來。而創造性工作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心和腦,而不是體力活。

基於Y理論管理成功的企業,最大的特徵就是」員工充滿了主人翁責任感」。

儘管高技術公司由於其特性,相比傳統企業更可能採用Y理論的管理方式。但這並非技術公司的專利。事實上,Y理論的一個基礎就是」相信大多數人有潛力、有主動性」,因此即使在人們覺得低層次的群體中,也能夠成功實施。

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可以說是中國最成功的創業公司:從幾十個人的小組織,成為中國的執政黨,然後帶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共產黨是在戰爭中打下來的天下,紅軍的基礎是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貧苦農民。但是他們做到了一件非常牛逼的事情,就是讓員工(士兵)充滿了主人翁責任感。同樣的一個士兵,在軍閥部隊或者國民黨部隊中表現懶散,到了紅軍這邊就充滿了鬥志。

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寫過一本書《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命和時代》,是關於朱德的傳記。建議各位有空可以讀一下。如果說中共是創業公司,那麼毛是CEO、朱是CTO。其中有這麼一段:

=============

紅軍就在這塊高原休息、洗澡。他們把破爛衣服縫補好、又下鍋煮過,用以消滅一直折磨著他們的虱子。他們治療受傷的腳,又用結實的繩子打成涼鞋,鞋底和鞋幫有不同的色。他們的教育一天也沒有停過。每天早晨,可以看到一連一連的隊伍在出操或者演習,一天兩頓飯,第一頓吃完後,他們就聽軍事指揮員或政治領導人講課,或者舉行討論會。

普通的教育課目,例如閱讀和寫作,當時並沒有象後來那樣作系統的講授,但就在這土地革命開始的時期,指戰員們也設法抽出時間來掃除文盲。鉛筆和紙張十分珍貴,大家常常圍成一圈坐在地上,用細樹枝在地上寫字和寫數碼。

但紅軍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並且是它一向所用的方式,乃是總結過去戰鬥或戰役的會議。這些會議每一個戰士每一個指揮員包括朱德和毛澤東參加。一切等級都沒有了,人人有充分發言的權利。不但討論一一一必要時還批評一一戰鬥或戰役,是任何指揮員或戰上的行為,都可加以批評。當然,如果批評失當,人人可以為自己辯解,如果批評是正確的,他們就要受到司令部的處分。

朱將軍把這些會議放在頭等重要地位。他說,這樣可以使人們在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教育,而且可以保持軍隊民主化。有了這種辦法,他說,凡是在戰鬥中失職的人,或是違反軍隊民主規章的人,都要降級並接受再教育,凡是那些表現優異、特別勇敢的人,都可以晉級,同時,那些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意見的農民戰士,也可以學會思考和講述他們對軍事、政治和個人問題的看法。他可以體會到民主軍隊的性質同舊封建軍閥軍隊有什麼不同,他懂得了警惕性和責任心,他也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作為革命軍隊一名成員的重要性。

在同樣的會議上,新的戰鬥或戰役計劃也提交全體討論,朱德十分重視大家在會上提出來的問題或想法。

「我們指戰員雖然在戰鬥中接受任務,可是我們從不像國民黨軍隊那樣,只讓他們奉命執行而不了解其中意義,我們是一支正在建設未來的人民革命軍。」

=============

在X理論中,管理者的關注點是」管教」;而在Y理論中,領導者的重點是」激發員工內在動力,推動員工成長」。

在紅軍初創的時候,領導者就設法抽出時間掃除文盲(當時的農民基本上都是文盲)。組織全員參加的戰鬥總結會,總結經驗教訓,培養士兵思考能力,提升他們的業務水準。

朱將軍把這些會議放在頭等重要地位。他說,這樣可以使人們在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教育,而且可以保持軍隊民主化。有了這種辦法,他說,凡是在戰鬥中失職的人,或是違反軍隊民主規章的人,都要降級並接受冉教育,凡是那些表現優異、特別勇敢的人,都可以晉級,同時,那些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意見的農民戰士,也可以學會思考和講述他們對軍事、政治和個人問題的看法。他可以體會到民主軍隊的牲質同舊封建軍閥軍隊有什麼不同,他懂得了警惕性和責任心,他也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作為革命軍隊一名成員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的條件,可以說比那個時代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各位看見過多少領導者,有這樣的見識,把」幫助員工成長」作為頭等重要的任務?

再回到教育問題上,今天的家長,又有多少人會深入到具體問題,跟子女去討論現實中的案例(無論是科目學習上的還是其他的),鼓勵子女方發表看法,總結改進。

同樣各位可以看到,紅軍不僅僅是簡單的」布置任務」,而是會把戰鬥計劃交給全體討論,讓員工參與進來,同時也讓他們了解更大的意義所在。

閱讀和觀察那些一流的領導者,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會讓員工產生」工作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往往來自於」在自我之外更大的意義」,對於紅軍士兵可能是」建設新中國」、對於上個世界六十年代的美國人可能是」將人類送上月球」、對於技術公司可能是」我在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對於海底撈可能是」我給了客戶超出期望的驚喜」。

通常有兩種人做事的積極性是最大的:

  • 為生存而奮鬥的
  • 為夢想而奮鬥的

如果把你頭摁到水裡,不用說你會用盡全身力氣掙扎,因為涉及到了生存問題。這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低端。

反過來,在最高端(自我實現),當人們為了夢想、生命的意義而努力的時候,也會爆發出難以令人置信的能量。

在中間階段的人,往往動機難以像兩個極端那樣強大。

中共在創建紅軍的時候,真的是做了一件超級牛逼的事情。首先,他們領導的是為生存而奮鬥的人,幫助他們解決了生存問題(打土豪分田地)。這個歷史上無數次農民起義,其實都有類似的地方。但一旦生存問題解決,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但共產黨不同的是,他們帶給了這些解決生存問題的人新的夢想,領導他們成長,讓他們看到了更大的意義,把一開始僅僅為生存而奮鬥的人,整合成為了有夢想有信仰有主人翁責任感的團隊。所以他們在資源匱乏、難以招聘到高質量一線員工的情況下,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一步一步逆轉局面,最終全取天下。

責任、權力、能力與利益

無論是個人、政治還是關係,責任、權力、能力與利益的分配與發展,都是基礎的問題。

所謂政治清明,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這幾者的均衡。例如通常如果你想要更大的權力,那麼就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在古羅馬,奴隸是不用納稅的。他們對國家沒有責任(因此也就不需要納稅),反過來也就沒有諸如投票權之類的權力。反過來,鑒於他們沒有權力,那麼國家發展的好壞,也不應該由他們負責。

X體系設定出來,本身就是重度的限制其中的人尤其是基層的人的權力的。例如工廠流水線,基本上作為工人你沒法決定自己做多少按照什麼進度來,也沒有權力了解整個工廠發生什麼事情,只管按照規則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員工服務於體制,缺乏自主權,是流水線X體系的典型特徵。

一般的餐飲企業,你要投訴要求打折,員工往往告訴你找經理。但是有一家做得非常好的餐飲企業,一線員工自己就有權力給客戶打折,送小禮物,客戶滿意度也非常高。這家企業就是海底撈。

海底撈不同於其他餐飲企業的地方,在於他們是Y型的管理方式。賦予員工權力,也就切實的要承擔起客戶滿意的責任。

海底撈最大的賣點,就是他們的員工,持續為客戶創造驚喜。

儘管很多人嘗試模仿海底撈,但是往往只能學到」形式」。因為他們最難被模仿的,根本就不是具體哪一個環節,而是一線員工那種自發的、願意去」多做一點」,打破現有的方式和習慣,不停地超出客戶期望。

也就是說:一線人員在做好」規定動作」之外,不時的會冒出」自選動作」,去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知乎用戶 @陳一斌 所說:」就基本的服務態度,廣東任何一家酒店、茶樓都能做得跟海底撈相近的水平——服務員隨時眼觀六方、耳聽八方,一有風吹草動,就主動上前。最簡單一個細節,在廣州的酒店喝早茶,如果茶壺裡的水沒有了,只要把壺蓋揭起一角放著,服務員就會自動走過來加水,沒有基本的服務態度,能做到嗎?海底撈的服務水平,也就超出北京的飯店而已。」

這是規定動作。無論規定動作有多麼合理,久而久之,客戶會覺得」這是自然地」,從而不會產生特殊的感覺。

單憑規定動作能形成出色服務,但卻無法形成」頂級服務」。頂級服務還要依靠於」自選動作」,一線人員在與客戶交互的過程中,那些」小驚喜小感動」。

就像什麼給女性客戶準備頭繩的」小貼心」,如果不是一線員工自發的願意去發現、思考、嘗試,並且進而得到組織層面的鼓勵和推廣,就很難發揚下來。

如果有老闆看到」這個頭繩」不錯,就回家推廣,這個完全和」海底撈」不是一回事。因為沒有去學到,那種隨時」創造自選動作」去超越客戶期望的精神和體制。

海底撈這種模式,會和一般的公司,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決策和管理上的倒金字塔。這通常是Y型組織的特徵。

在普通公司(X型)里,老闆管經理,經理管員工,決策權,以及相應的資源,是集中在」坐辦公室」的人手裡。

而如果你要打造一流的服務,一線人員不可避免的,要有部分的決策權,以及相應的資源調配支持。所以,在這種機制下,常常是」一線人員說話能算話」,例如給客戶打折免單,或者」做個額外的事情幫助客戶」。儘管這件事情,並沒有在公司的」規定動作」裡面。

如果是普通公司,這會被經理訓斥:」你不幹正事,去做這個幹嘛。」

為了實現」決策的一線化」,體制上就要做到:老闆要服務經理,經理要服務於一線員工。就像美軍特種兵,一線可以要求」飛機過來轟炸支援」。

想要有效的讓人成長,一個離不開的問題就是,你需要讓人們承擔更大的責任,擁有更大的權力。

這也是為什麼X型體系,往往很難推動人的成長:因為X本質上是限權模式。

在典型的學校體系中,學生基本上被層層控制。課堂時間是由老師安排,課後作業是由老師布置,大小活動學校決定,有時課後時間也由家長安排了補習班。學生幾乎沒有決定事情的權力。那既然是這樣,學習效果就不應該由學生來負責,而是學校和家長負責。

但現實中學校往往並不認為學生成績是自己的責任,那既然這樣,你把權力全都抓走幹嘛呢?本質上來講,這是一個不對等的體系。

假設學生擁有完全的權力,他們就可以自由決定是不是上課,做多少作業,什麼時候學習,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成績,才是真正由他們自己可以負全責的。

這個想法可能本身聽起來,就讓家長和老師大吃一驚。但朝著這個方向,才是真正培養人的獨立、成熟的方向。一個人的成長,和承擔更大的責任密不可分。

老師和家長常常教育孩子要有主動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主人翁意識,但前提是首先他要是主人啊,主人是說了能算的。他就應該有他能做的事情,他能做的決定自己,他能調用的資源,他能夠負責的結果。

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權力責任的均衡發展,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大家往往會潛意識地把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小時候的教育,和將來進入社會的教育。但其實這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要一步一步讓人有更大權力,提升能力,承擔責任,而不是任由我們的教育與社會脫節。一個人不能對自己負責,他最終就很難成熟。

舉一個常見的小例子。孩子要放暑假,家長就早早安排好了滿滿的補習培訓班。這個過程中,孩子對自己暑假時間安排的權力已經被家長拿完了。既然如此,家長就不能指望小孩對暑假的成果負責。

哪怕是高校的所謂高材生,到社會往往卻明顯缺乏一些重要的能力,例如做出高質量決策能力。太多人的決策能力非常低,選什麼學校,選什麼工作,選什麼婚姻,決策質量低的令人髮指。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生時代就很少真正自己決定事情,並且承擔責任。那也就沒法有效的鍛煉決策能力了。

假設孩子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不必拘泥於課堂和硬性的作業,但他們要負責自己的成績,他就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學習,如果更高效地達到他想要的分數。他自己有一套方式,自己去負責,未必不能產生比學校體系很好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他培養出來更好的能力,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東西。

我們提倡權力責任均衡,絕不是說一開始就要把權力全都給小孩,這需要很長的過程和充分的耐心,但如果你希望他真正提升到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要給他更大的權力,要他承擔相應的責任。

舉個例子,今天很多時候作業,對小孩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那麼到底是不是所有作業都需要做呢,小孩應該自己有權力決定是否做、是否不做。

那麼如果真的要來討論這個問題,你會發現其他問題出來了,比如:

  • 如何保證學習成績
  • 是不是有些學習成績的指標需要調整
  • 如何跟老師有效溝通讓老師支持這種「作業可不做」的選擇

爭取權力從來不是「我說了就可以」,現實中總是會涉及到一堆事情,這本身也是能力提升的過程。例如發現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明確科目的優先順序和學習的重點、遇到衝突時如何談判如何獲取他人支持等等。

另外,過多的責任是會讓人崩潰的。今天很多家長的責任太重了,把小孩的所有事情都扛到自己頭上,這些家長我稱之為「包辦型」家長。小孩要穿什麼衣服,跟什麼人交往,學習該怎麼做,什麼時候做作業,暑假幹嘛。 越包辦越累,操勞過度,又往往效果不好。

賦權賦責與賦能

這是一個家長群的討論:

提問者:請各位媽媽們幫我指點迷津,高一男孩,心氣很高,大學說要去美國讀書,我們幫他中介也找好, 約定5月底考托福,可是他自我管理能力有問題,平時手機拿上了就控制不住時間,現在眼看考試臨近, 他自己覺得可能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績, 昨天他玩手機我們說他的時候, 他乘機就說他這次托福不考了。出國又不是我們逼他,是他自己選的,我不知道怎麼說,我就說他逃避。

家長A:我的孩子也有類似問題,前一刻計劃都安排好,說是照計劃執行,然後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可是還不到1個小時,就變卦了,把房門一鎖,躲在裡面,玩也玩不好,學也不要學,不曉得要幹嘛

家長A:腦袋都大了

家長B:自控力差的孩子光靠父母信任、放手,恐怕不是辦法。

提問者:@浙初一男娃,理解他也想好的,可是就是把控不住自己。門關掉最狠。你拿他沒辦法。

提問者:其實我相信孩子現在自己完成不了計劃心裡也難受的,他焦慮覺得沒法拿出滿意的成績,所以只好說不去考了, 我也覺得家長單單信任放手不行,可是又不知道如何約定,希望有經驗的家長給支支招。

家長A:是啊,多希望有經驗的家長支招,

家長A:我感覺孩子需要鍛煉的是等待的能力。

家長C:其實我覺得不用說他逃避,我覺得這是他心裡走向成熟畢竟的一個心裡路程,自控就是不斷的發現自己自控力不夠好,要求自己變化的過程

家長A:延遲滿足

家長C: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自控不好導致什麼事情沒有做好,目標沒有實現,其他的原因讓他自己向內尋找

家長C:你一評論,孩子不是向內找原因,而是找理由來應付你

提問者:有道理, 謝謝。 那他現在說不去考托福,我應該同意嗎? 他一會說出國,碰到困難了又不出國,我們原來就是經常順著他的意思,鋼琴學著學著就不學,我也不知道這個度如何把握?

家長C:即使你現在不同意還來得及考好嗎

提問者:就算考不好,起碼知道有多不好啊。不能說不考就不考。而且我想跟他說,如果他不準備出國了,自己去跟中介解釋去。現在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別讓父母跟著擦屁股。

家長C:如果來不及準備考好了,你就先不用去跟他談這個事情,你就說這個問題不是小事,你們父母要考慮考慮,等要考的時候,最好還是讓孩子去考體驗下

提問者:嗯。 您有什麼管理手機的建議嗎?

家長C:如果你說讓他承擔,那你什麼話都不能建議,包括自己去中介什麼的。這麼大的孩子不可能自己承擔這麼大的事,想想自己到什麼階段才能真正成熟?如果孩子要實現這麼大的目標,父母還是要跟孩子約定好,輔助他實現目標

家長C:我覺得還是跟孩子有個約定吧,比如一星期其中半天讓他玩個夠,其他時間不玩,或者約定一天玩多久,就跟戒煙一樣。可能玩手機是孩子減壓的一個方式,不完全是壞事

提問者:我們也一直跟他說我們是協助你,你要出國,我們支持,中介我找了幾家,帶他去挑選,做了這個決定,當時說的好好的,報個托福,問他是否要去上課,他說不要,自己弄,後來就這個結果,說實話,真的有點失望。 將心比心, 我們家算比較民主的,從來沒有逼他做什麼,可是約定的事情總是做不到,關鍵我們也不知道有什麼辦法。

民主這件事情,並不是單純的給予權力。就像前面所說,做主,既包括有權,又包括有責。

我覺得這位家長的問題是混淆了責任。

我們來看這段話:

」大學說要去美國讀書,我們幫他中介也找好, 約定5月底考托福,可是他自我管理能力有問題,平時手機拿上了就控制不住時間,現在眼看考試臨近, 他自己覺得可能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績, 昨天他玩手機我們說他的時候, 他乘機就說他這次托福不考了。出國又不是我們逼他,是他自己選的,我不知道怎麼說,我就說他逃避。「

那這裡面有個基本問題,小孩說要去美國讀大學。那麼讀大學這件事情,到底是誰的事情?

我的理解是,既然都高中了,那麼要不要留學、上什麼學校、如何申請這些都是小孩的事情,也就是說是屬於他的責任。家長可以支持,但只是支持,不是代替。

既然是小孩自己的事情,為什麼家長要幫小孩找中介。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小孩自己去找中介,作為家長提供支持角色。

家長包辦有兩個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於,本身是否願意付出,就是衡量一個人重視程度的標誌。小孩說要去美國,可能就是心血來潮。好了,作為家長你怎麼知道他是真正想要呢?那就看你願不願意付出唄。

要注意了,在Y型管理中,如何判斷對方的強烈動機和如何激發強烈動機,是一個基本能力。對方都缺乏動力,你再去敲邊鼓可能也是無用功。

如果你說你想去留學,但是中介懶得找,可能這就是一個信號,你並不在意留學這件事情,或者至少不在於找中介這件事。那麼這就是優先順序判斷的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到底你覺得這事有多重要。

否則小孩都認為不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家長要打主角?這不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么。

我以前參加各種公益教育活動,學生會問我諸如「行業怎麼樣啊,我想去行業怎麼做」啊,我就跟對方講,甚至還會調動自己的人脈去幫他們。

後來做後續的跟進,突然發現,咦,原來你們啥都沒幹嘛,或者最多參加個招聘會,投份簡歷,被拒了就覺得「我已經儘力了」。靠,我這不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么。

吸取了教訓,下次再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先就會問:「這件事情,你已經做了什麼研究?」通常的答案就是「我隨便問問」。於是我就跟對方說:「你先搜索一下關鍵詞*,看看有什麼資料,然後有不懂的問題再來問我,順手留個郵件。」

很少有人會真正的去研究之後再來問我,這樣我就有效的淘汰了一批「不在意這件事情」的人。我的時間寶貴,跟你耗個毛啊。

我有一位前同事,曾經創建過一個公益項目,組織商業界人士與學生的交流。他特意將申請表搞得很複雜,因為這樣,那些只是想打個醬油的人,填到一半就放棄了。

一個基本的原則是「你重視這件事情願意擔負起你的責任,我可以支持你,但是我不會代替你」。你想要得到支持,可以呀,先給我看看,你努力的證據。光說兩句,誰都會。

而且一個人努力了,他才會珍惜別人的幫助。否則你給的再多,可能對方完全沒意識。

第二個問題在於,這樣就缺乏了讓對方鍛煉的機會。

比如如何尋找中介,或者如何尋求其他的留學信息和服務渠道,到底應該如何篩選學校等等,做出留學決策和執行的過程,本身就是可以鍛煉人的能力。

作為家長可以觀察輔導支持,但事情還是應該自己做的。具體到哪一步做不下去了,可以一起討論。

那這裡面可能還有人會說,小孩高中很忙啊。

那這就跟工作一樣,越忙,如何區分事情的重要性優先順序,如何有效安排,就是一種能力需要鍛煉。小孩忙,你可以作為支持性的角色,承擔對方的一部分工作。但是整體還是對方的事情,需要他去安排規劃。

這個案例里家長包辦太多跳的太快,其實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小孩的問題出在哪裡。以我的經驗,大多數時候,"缺乏動力"本身就是一個常見問題。這個不解決,你再急再忙,也往往是瞎忙。

激勵的層次

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他的論文《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了馬斯洛需求模型。

在X理論中,激勵的重點是底層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可以算是呈上啟下),而且如前所述,往往是從負面(也就是懲罰、剝奪、激發負面情感)的方式進行刺激。

「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 激發恐懼,剝奪安全感

"作業做不完,不睡覺也要完成" => 剝奪基本的生理需求(睡眠)

反過來,Y理論的激勵重點,則是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層次的,而且以正向的方式為主導。例如激勵人們追求夢想、探索興趣、發揮潛力、尊重和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讓對方知道工作的意義。

人格的塑造

高質量的教育,會培養出成熟、富足與慷慨的人。

在X理論下,容易批量產生出與之相反的人:幼稚、貧乏與自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呢?

首先,在第二章我們談到,一個人的成熟過程,其實也就是持續承擔更大的責任的過程。

當他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時,就從依賴走向了獨立;當他承擔團隊的責任時,就從獨立走向了互賴。

X理論是一種嚴格限許可權責的思想和管理體系,而限權也決定了人很難承擔更大責任,培養更大能力。那麼自然的後果,就是停留在依賴階段。

同時,富足最重要的是創造能力,無論是創造出情感的財富、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而X理論的限許可權責限能,又讓這一點難以達成,因此一個人很容易變得貧乏。

因為貧乏,慷慨也就難以實現。同時,我們對他人的善意,除了本身的富足,很大程度來源環境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在X體系中,往往是忽略人的個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們也很難強烈的有願意滿足他人需求的善意(拋出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同或者其他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Y理論如此的重要,因為Y型關係的賦權賦責賦能本質,才能培養出成熟、富足與慷慨的人。

最後還想談一下O理論。O理論簡單的就是放縱型理論。這種理論又分為兩派:

1)撒手不管派:讓小孩自生自滅

2)一味滿足派:溺愛,給予各種資源,幾乎有求必應

對於後者,往往是家長自己受過教育的苦,因此覺得小孩快樂最重要。但他們確乎了了責任-權力-能力的平衡關係,一味的讓小孩隨心所欲,卻沒有責任和能力的引導,最終得到的常常是幼稚的人。而且這樣的家長,現實中也常常難以得到小孩足夠的尊重。

人性是有兩面的,太多的驕縱很難得到感激。這就像一個領導人,事事遵循民眾的看法,這樣的人反而是缺乏成事的領導能力的。

家長不僅僅是朋友,而且也是領導。作為領導者有自己的責任,不會行駛權力的人,也就沒有領導能力。

======

本文是《家庭教育革命:登陸人工智慧時代》的第三章,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後續內容分享。


推薦閱讀:

一名寶爸900天家庭教育訓練之路
孩子少與爸媽飯桌上吃飯,為什麼會影響未來成績?
不小心偶遇熟人家暴,該怎麼辦?
如何做子女
用心理學,如何讓膽小孩子打贏演講?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