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從來不是什麼施捨。

人只能自己救自己。或者更準確更柔和一點地說:人本質上只能自己救自己。這話,若是叫一些壓力頗大或者生活頗累的人聽到,或許多是要反駁我的罷。他們或許會講如「被醫生救如何算是自救」云云的話。接著,若我敢說什麼「被醫生救治也基本上是因為自己想被救治。」,必然會引來更加激烈的反抗。他們總能找到反駁的特例。畢竟嚴格定義下來,任何非數理邏輯的話必然是錯誤的。那麼不如將這句話改成:「在多數情況下,人只能自發的去尋求幫助,而其本質是自救。」這樣一來,這句話既顯冗長,又缺少力量。你看,在尋求準確性的同時,失去的是簡潔性和力量。所以我想說的就是:「人只能自己救自己。」

那麼,人到底是從什麼時期開始,就能去自救了呢?我以為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就是需要被救助,第二個條件就是想要被救助。我認為一個人,一旦他(或她)被當作一個人看待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在「自救」了。嬰兒在出生後就對於看護者有依戀情緒,而他們在感到恐懼時,會本能地尋求接觸安慰。這無不說明了,人自出生開始,便具備了自救的能力。

但是一個個體在早期,尤其是青春期之前,和我們通常說的獨立的人可能是有一定區別的。他們從生活到性格的養成其實多數來自父母(包括遺傳、後天培養)和周圍的環境。所謂人是社會的人。可以說,一個孩子會長成什麼樣的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在他發展至青春期之前,兩位優秀的父母應當教育孩子變成一個具備安全感、能夠信任別人、相信自己、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具備有創造性的想法、 具有基本社會技能和智力能力的人。如此,當孩子在青春期時,便相對能夠順利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所感知,既是獨特的又是能為社會所接受的。

在這個時期之後,個體趨向於成熟,開始成為一個能夠真正獨立、理性思考、尋求人生意義的人。這樣的人大多懂得如何自救。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尋求別人的救助,並感激和接受。這樣的群體是值得去幫助的。除此之外,那些雖然沒有很高程度上完成成年初期之前這些挑戰的個體,也能主動尋求幫助的,也是多數值得幫助的。

本質上,他們都是在自救。

支教也是如此,根本不是什麼單方面近乎「施捨」地給學生「教授」我們的知識、經歷、學習習慣。而是在岸的對面向他們揮揮手,而後他們自己划船過來。

這些學生多數處於十二到十八歲之間,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主要處於渴望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三種矛盾之間。

這三種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青少年對於特立獨行、被人認可和戀愛的需求。他們沒有能力憑藉自己讓自己很好的生活,只能依靠父母養活,卻渴望能夠獨立,能夠自給自足。他們比起成年人更多的自負,更多的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孤高卻又渴望別人理解。他們開始第二性徵的發育,開始渴望愛和性。

但是,他們「社會意義的我」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他們多數人只看得到眼前的反饋而忽略了未來的人生。

而讓學生明白所有這些東西,是老師的責任。

不幸的是,至今仍有很多學校,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山區的學校更甚。這些老師不懂什麼是學生的畢生發展,也不懂什麼學生的人格,更不會在乎學生是否快樂。他們只在乎學生的分數,只在乎自己的名聲和工資。他們只教課、補課、收錢,不在乎學生的情緒和綜合發展。分數低了就多做題多補課,戀愛了就是耽誤學習,玩遊戲就是耽誤學習,什麼什麼都是學習,彷彿所有人的人生意義就該是考上大學。

我想要的,是凌晨四點,獨自坐在操場草地上,聽著蟲鳴感受夜風,仰望繁星幻想願景;是哭著不停追尋閃耀但遙遠的夢想;是醉意七分,酒桌上下,朦朧中說出心底最清晰的誓言;是一把吉他,一段青春,一句告別。

所以正如該校老師任老師所講,真正難的不是資源的缺乏,而是思想的困頓。不僅是學生的,更是所謂為人師表的這些人。一些地方的老師僅憑自己根深蒂固對教育的認識拿起粉筆就教書。他們很多秉承著錯誤的理念一意孤行,讓許多孩子受不到應該受到的對待。更有甚者自詡高人一等,誤人子弟自不用說。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說實話,我是真的不知道。

昨天晚上,我和初三班上的孩子深聊。其中的一個,子陽同我講,現在努力已經晚了。我反過來問他,就算這樣,難道你就不努力了嗎,就算這樣,你就自甘淪落平庸嗎。

醉後,他給我發來一條QQ消息。

瞬間,一種莫名的感情傳遍全身。

這種感情在這幾年來經常在我身上出現。當我見到一個姑娘因為家庭貧困而請不起家教卻想補習時;當我見到一個小男孩,做了努力卻得不到表揚時;當我看到太多太多的學生,只是他們家長延續的人生時。

那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

答案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其實很簡單,支教從來不是什麼施捨,我們只是想做一個,能夠盡我們的努力去拯救希望被拯救的人的人啊。

不悔為人師,一生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習慣,以及生活
你知道山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嗎?
體罰、驅逐和「宮斗」:涼山支教背後的真相①
南疆支教行
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很重的應試教育痕迹——參加支教面試全過程的記錄與感受

TAG:支教 | 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