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公每月給你11萬,但是不回家|你是要錢還是要人?

這幾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了一個娛樂新聞,特別熱鬧。大意講了一個日本女星嫁入豪門以後,每月可以領11萬生活費。平時除了帶娃就是會友,已經半年沒有見到老公了,男方學習了大禹的精神,過家門而不入。

這本來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只是沒有想到網友們畫風一致的表示「這樣的日子簡直是夢想啊」。來,貼幾個評論,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這麼一致的陣營,滿滿的吐槽和戲虐背後,所表達的,無不是對自家男人的失望。本以為放棄寶馬,選擇了自行車,找到了自己的soulmate,沒想到換來的是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

想起曾經網上的一個段子:一個男人發帖炫耀自己老婆,可自己在家睡,可自己去逛街,可自己去旅遊,可自己做飯,懷孕自己去做體檢,自己帶小孩,你們敢在她面前自稱女漢子?

然後網友在底下回復:我們村一般管她叫寡婦。

多少現實婚姻的寫照是,媽媽不僅兼顧上班帶娃,還要承擔各種家務。爸爸回家以後,二郎腿一翹,沙發一靠,杵在那兒一動不動。

最糟糕的是,幹了所有活以後,還要被埋怨。家裡亂了,要被責問「家裡這麼亂,你也不收拾一下」。孩子摔倒了,要被指責「你怎麼連個孩子都看不好」。

這樣一看,真的是要懷疑自己當初到底是為什麼步入婚姻。回想走進婚姻之時,我們都滿揣希望和憧憬。因為愛情,我們對擁有彼此的餘生充滿期待。可是步入婚姻之後,為什麼我們收穫的卻是滿滿的失望?

心理學中的相互依賴理論認為,我們尋求以最小代價獲取能提供最大價值的人際交往。任何一段親密關係的維繫,都是需要代價的,這個代價是需要雙方來付出的,付出的成本既有物質也有情感,比如節日里的禮物,平日里愛的表達。

而我們對一段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是由交往結果與比較水平的差所決定的。所謂的比較水平,即我們認為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當得到的結果值。

但是在婚姻關係中浸泡久了以後,很多男人逐漸吝於表達愛,覺得在一起久了,沒必要。情人節里,生日里都不再費心思讓對方感受到浪漫和愛。連平日里想和他聊個天,他都能沉迷在遊戲里不可自拔。

面對妻子對家庭的付出,沒有一點分擔和體貼的意思。在這樣的交往中,妻子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攢下來的,只能是滿滿的失望。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

在逐漸變淡的關係里,婚姻中的幸福感需要彼此合力維繫。生活上的體貼,會讓對方不會為了一些瑣碎的事情而抱怨。

在看到對方因為家務、孩子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適時的分擔和關心,會讓伴侶感受到被愛與幸福。在因為忙得顧不了家,對方承擔了大部分的時候,給一些愛的表達。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並不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卻會滋養婚姻關係。

有一個峰終定律,是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提出的,他發現人對體驗的記憶是由高峰時和結束時的感覺決定的。即對一項事物的體驗之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而在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

同樣在婚姻關係里,彼此回憶一件事情時,最能記住的,不是那些瑣碎的東西,而是最能讓人感受到被愛和幸福的時刻。對於妻子來說,這些時刻,都是在丈夫的溫柔關心中創造出來的。


推薦閱讀:

怎麼對家長的逼婚say「No」?
邋遢,髒亂差,帶匪氣的男人,卻是個模範老公。真假劉國梁,該如何識別?
如果你發現關係最緊密的親人有嚴重叛國行為,且不可能通過勸誡終止,你會怎麼做?
漢樂府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裡面,劉蘭芝和焦仲卿為什麼最後選擇自殺,而不選擇私奔呢?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