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矛矛頭變化簡述
長矛是古代最常見的武器之一,也是冷兵器時代的中國軍隊一直裝備的武器,從結構上說,一柄商代的長矛和一柄清代的長矛沒有明顯的區別,都是由骹裝的矛頭、木柄和鐏組成。
▲遼金時期鐵矛頭,大慶博物館藏
但在細節上,不同時期的長矛卻各有不同。
以矛頭為例,不同時期的矛頭形狀太小各異。在青銅時代,矛頭的發展趨勢是逐漸輕量化,進入鐵器時代後,普通士兵使用的矛頭開始變大變重,同時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開始出現造型複雜的矛頭。進入火器時代後,矛頭的發展路線一分為二,即普通士兵使用的矛頭外形趨於簡單,重量也越來越輕;與此同時,開始出現各種造型複雜,具備多種功能的矛頭。
▲戰國青銅矛,棗陽九連墩一號墓出土,湖北博物館藏
中國人使用長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當時矛頭的材質有石質、骨質、木材等多種材質。在原始社會,矛頭和木柄的組裝方式以劈縫捆綁為主,即先在木棒上劈出一條縫,然後將矛頭插入,再用繩索將矛頭和木柄紮緊。
中國出土了不少原始社會時期的矛頭,這些矛頭的外形大多數為寬窄不等的柳葉形,其中部分矛頭為了便於捆綁,會在底部制出梃。
原始社會的矛頭和箭鏃的外形大同小異,兩者只有大小之分,其他方面區別不大。有人認為,原始人先發明了弓箭,某次搏鬥時,原始人無意間撿起地上的箭矢當做武器,取得勝利後,據此靈感發明了矛。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山東日照堯王城龍山文化遺址都出土過不少原始矛頭,有石、骨、木等材質,長度在10~20cm之間;大連也出土過很多石矛,其中大嘴子遺址出土過38件石矛,長度在10~15cm之間。不過當時的石矛也並非都很小,大連出土過長達48cm的石矛頭,以及連柄製成、長達120cm的石矛,這些超大石矛頭質地輕薄,應該屬於禮器。
▲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矛頭,蘿北縣名山鎮出土,黑龍江流域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使用青銅鑄造武器,早期的青銅矛繼承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矛頭的造型,外觀為柳葉狀。這些矛頭有單耳、雙耳、無耳之分,矛頭上之所以要鑄出耳,是為了穿繫繩索,早期的矛頭僅僅是簡單的套裝在柄上,搏鬥時比較容易脫落,為了加固,人們想出了兩種辦法,一種是用繩索將矛頭和木柄捆綁在一起,一種是在骹上設出釘孔,用鉚釘講矛頭和柄固定在一起,無耳的青銅矛不少都設有釘孔,便是出於這種考慮。整體上說,北方的青銅矛多設釘孔,南方的青銅矛多有雙耳。
▲商代柳葉矛,國家博物館藏
這種柳葉形矛頭一直被使用到商代中期,柳葉形矛頭外形尖銳,以至於矛身略顯單薄,容易折斷。到了商代中期,柳葉矛的外形開始發生變化,矛葉基部變寬了許多,矛葉整體呈等腰三角形,這種矛頭不容易折斷,但是由於矛體寬大,穿刺力又有所下降。商末時期,三角葉矛在保留寬葉特點的同時,前段收鋒,矛頭整體呈圭首形,這樣既保證了穿刺力,又不易折斷。
▲商代青銅矛,自左至右分別為圭首形矛頭、三角葉矛頭、亞腰尖葉矛頭,山東博物館藏
另外,在商末時期,還出現了一種亞腰尖葉矛頭,這種矛頭的銎孔較淺,矛葉基部留有穿繫繩索的孔。
存世的商代矛頭實物中,數量最多的就是亞腰尖葉矛和雙耳三角形矛,其中亞腰尖葉矛的數量少於雙耳三角形矛。
▲商代亞腰尖葉青銅矛,故宮博物院藏
西周時期的青銅矛形制與商代類似,但出土文物中沒有發現西周時期的亞腰形矛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雙耳柳葉矛。和商代相比,西周時期的柳葉矛矛葉厚度較大。
▲西周青銅矛,霸伯墓地出土
除了柳葉矛之外,當時還存在一些其他形制的矛頭,例如江淮地區的部分青銅矛就頗具地方特色,特點是矛葉基部帶有倒刺,銎口內陷,部分銎口內陷至燕尾狀,多為單耳。江淮地區水網縱橫,漁業發達,有人認為這種矛頭便是由魚鏢進化而來的。
▲西周青銅矛
商代和西周時期的矛頭長度大多為20~30cm,小於20cm的和大於30cm的都不多,東周時期,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矛頭的形狀也在慢慢變化,以柳葉矛為例,發展趨勢是逐漸窄小化,與此同時,春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造型特殊的矛頭,如三棱狀和四棱狀的矛頭。
上文中所述的江淮地區的矛頭在春秋時期也在不斷變化,最終當地演化出一種亞腰收鋒的矛頭,一度比較流行,和柳葉矛相同,亞腰收鋒矛的發展趨勢也是逐漸窄小,同時亞腰外形越來越不明顯。
▲戰國青銅矛,安徽博物館藏
春秋末到戰國初,中國的青銅矛頭髮展成熟,典型的成熟矛頭具備以下特徵:矛頭短小,矛脊和矛葉沒有明顯區別,刃部平直,葉部較窄,有血槽,骹延伸到矛葉中部。
這種矛被稱為窄體矛,廣泛流行於南北各地,不同地方的窄體矛外形上略有區別,例如江淮地區的窄體矛矛葉略顯寬大,矛葉基部圓滑,還保留著部分亞腰收鋒矛的特徵。
▲戰國鐵矛,軍事博物館藏
戰國末期,中國開始出現鐵矛,因為鋼鐵的強度更大,因此鐵矛的外形一般較為窄長,例如燕下都出土過一些鐵矛,均為長骹窄葉造型。
▲秦代廣衍銘青銅矛,秦俑坑出土
現存的秦代兵器多出土於兵馬俑坑,秦代的矛頭與戰國時期北方成熟矛頭類似,長度多在15cm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東周時期,戟是重要的武器,早期的戟由矛頭和戈頭組裝而成,戟刺便是矛頭,但後期的戟開始使用獨立設計的戟刺,這些戟刺除了外形短小外,與矛頭並無明顯區別,因此如果出土資料流失的話,很難分辨。有人認為秦代的武器以戟為主,很少裝備長矛,秦俑坑中出土的矛頭實際上都是戟刺。
▲漢代青銅矛,徐州博物館藏
西漢時期,青銅矛頭的使用量仍然很大,長度多在10~20cm之間,造型與與戰國時期類似。當時鐵矛已經開始普及,西漢鐵矛普遍長骹窄葉,整體發展趨勢是加長加重,長安武庫出土過一批矛頭,長度在22~25cm之間,湖南資興出土過長48.5cm的鐵矛,福建崇安城村東漢鐵矛殘長58cm,四川金堂焦山東漢鐵矛長度為84cm。
▲漢代鐵矛,徐州博物館藏
當時還有一些造型特殊的鐵矛,如骹部細長的鐵矛,被稱為鶴厀,帶有小枝的鐵矛,被稱為鉤釨。
▲東漢鐵矛,綿陽雙碑白虎嘴崖墓出土,綿陽博物館藏
漢代還有有一種區別於普通長矛的矛,被稱為鋋,不少典籍中說鋋是鐵柄小矛,從出土實物來看,鋋有鐵柄的,也有竹木柄的,其共同特徵是矛頭較為細長。
▲漢代鐵鋋,徐州博物館藏
製造日期處於三國到五代的矛頭存世量很少,而這段時期內也沒有留下足夠的關於矛頭形制的圖文資料,因此很難就矛頭在這一段時期的發展做出系統性研究。筆者所見的文物資料里,僅有數件矛頭製造於這段時期,如四川昭化出土的南北朝鐵矛,長30cm,西安郭家灘隋姬威墓出土的隋矛,長39.9cm,這兩件矛頭的造型都比較簡練,與漢代鐵矛造型有一定差異。
隋唐時期,矛開始改稱為槍,筆者未見唐朝矛頭的實物,僅有若干件唐代時期渤海國的矛頭可供參考。
從壁畫上看,南北朝至唐代的槍頭與後世的槍頭已經非常接近,大多呈菱形或劍形,這種劍形矛頭在唐代渤海國墓地曾經出土過一件。
▲遼代錯銀鐵矛,赤峰大營子遼國駙馬墓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
宋代首次出現了帶有詳細插圖的兵書,因此宋代的槍頭形制十分清楚。據武經總要記載,宋軍裝備三種騎兵用槍,即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五種步兵用槍,即素木槍、鴉頸槍、錐槍、太寧筆槍、搗馬突槍;四種攻城用槍,即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一種演練用槍,即槌槍;三種守城用槍,即拐突槍,拐刃槍,抓槍。
▲南宋鐵矛
從插圖上看,單鉤槍槍頭為帶有倒鉤的尖銳造型,太寧筆槍槍頭為類似於毛筆頭的圓錐造型。雙鉤槍、環子槍、短刃槍、短錐槍、攻城抓槍、守城抓槍、拐槍的槍頭類似於劍形,其中短刃槍槍頭槍桿均無尖刺,攻城抓槍槍頭無尖刺,槍桿接近槍頭一端裝有成排的倒刺。除了這三種槍外,剩下的幾種劍形槍頭上都鑄有尖刺,其中短錐槍的尖刺朝前外,其餘均為尖刺向後的倒刺。
▲a·雙鉤槍,b·單鉤槍,c·環子槍,d·素木槍,e·鴉項槍,f·錐槍,g·太寧筆槍,h·搗馬突槍
▲a·短刃槍,b·短錐槍,c·攻城抓槍,d·蒺藜槍,e·拐槍,f·拐突槍,g·拐刃槍,h·守城抓槍,刃長62.8cm
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搗馬突槍、拐突槍、拐刃槍的槍頭均為帶有孑刺的細長錐形,蒺藜槍的槍頭帶有孑刺,但外形接近菱形,同時槍桿接近槍頭一端裝有成排的倒刺。
▲自左至右,倒鉤槍頭、鉤鐮槍、鐵矛,均為宋代產物,徐州博物館藏
宋代的這些槍裡面,不少槍在槍柄靠近槍頭的部位安裝尖刺,這些尖刺除了可以提升攻擊力之外,還能防止敵軍用手來奪槍頭,太寧筆槍的槍頭下面安裝了一個帶有利刃的圓盤,也是出於相同目的的考慮。
▲金代鐵矛,黑龍江博物館藏
兩宋時期,中國陷入分裂,遼金先後立於北方,從現有實物來看,遼國的矛頭有多種造型,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矛頭的矛葉為長柳葉形,骹較長,骹口末端不少鑄有圓形凸棱,另外遼國有一種骹和葉區分不明顯,整體造型自骹口向上變窄的矛頭也比較有特色,這種類型的矛頭在唐代即有渤海國地區出土,和出土的遼國矛頭相比,金國矛頭種類較少,大多呈長骹窄葉的柳葉形,也有其他造型者,長度在二三十厘米不等。
▲唐代渤海國鐵矛,黑龍江寧安市渤海上京兩圈府遺址出土,黑龍江博物館藏
元代出土的文物較少,由於蒙古人曾經遠征各國,所以元軍的武器裝備里可能包含帶有多國文化特色的器具,考慮到元朝的主體疆域還是繼承於南宋和金國,因此元軍的常備武器應該繼承了宋金兩朝的形制。首都博物館曾經展出過若干件元代的武器裝備,其中有一件長骹窄葉鐵矛,與國內出土的宋金時期矛頭造型頗為相似。
▲元代鐵矛,首都博物館展示
明代軍隊流行使用短小槍頭的長槍,小槍頭由於形似柳葉,因此這種槍又被稱為柳葉槍。
程沖斗的《長槍法選》中提到:槍頭以輕便為佳,重量最好不超過37.2g,槍頭的理想數據為:長11.2cm、厚脊薄刃、刃長4.8cm、骹長6.4cm;何良臣的《陣紀》中提到:優秀的槍頭應該同時具備短、利、輕三個特點。
當時的槍頭也有多種造型。
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說,明代槍頭有鴨嘴型,細刀型,尖分兩刃型等不同形制,從插圖上看,鴨嘴型槍頭外形類似於菠菜葉,細刀型槍頭外形類似於短劍,尖分兩刃型槍頭的外形類似於帶有倒刺的箭鏃。
胡宗憲主編的《籌海圖編》中也有長槍的插圖,槍頭帶有多個孑刺,造型與宋代的素木槍和鴉頸槍類似。
明清小說中常有「丈八蛇矛」一說,同時期的繪畫作品也經常將槍頭彎曲如波浪狀的長槍附會為丈八蛇矛。但實際上,所謂的蛇矛,指的是馬槊,即騎兵使用的長槍,丈八指的是尺寸,「蛇」則是形容它在大將手中像毒蛇一樣靈活。
不過這種槍頭彎曲如波浪狀的長槍確實存在過,武備志中稱其為「古矛槍」,存世實物也有多件,均為明清時期產物。
▲明代鐵矛頭,山東博物館藏
當時還存在一些特殊形狀的槍頭。
《練兵實紀》中提到過一種騎兵使用的線槍,槍頭長64cm,柄長224cm,直徑3.2cm;槍頭兩面起脊,兩邊有刃,槍鋒薄利,鋒及左右刃皆為鋼製;槍頭截面為菱形,槍頭接近槍鋒處先變寬,然後收窄至槍鋒。這種線槍因為穿透力強,又名透甲槍。
四鎮三關志和武備志中記載有多種特種槍頭,有帶有倒鉤的鉤鐮槍,小枝形狀相當於把鉤鐮槍的鉤反轉向上的龍刀槍,槍頭為帶有鐵鉤的短刀狀的鐵鉤槍,帶有多個鐵鉤的鉤槍等。
▲明代鐵鉤槍,徐州博物館藏
到了清代,長槍延續了明代長槍小槍頭的特徵,包世臣的《齊民四術》中說到:槍頭長度最好不要超過6.4cm,重量最好不要超過37.3g。
▲清代鐵矛,瀋陽故宮藏
成書於乾隆年間的《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有16種長槍,其中綠營梨花槍、綠營火鐮槍是帶有鋒刃的灼燒性長柄火器,綠營鉤鐮槍、綠營雙鉤鐮槍、綠營蛇鐮槍、綠營雁翎槍、綠營十字鐮槍、綠營火焰槍是槍頭造型特殊的特種用槍,虎槍是打獵用的武器,健銳營長槍、護軍驍騎長槍、綠營長槍、綠營矛、綠營虎牙槍、綠營釘槍、綠營手槍則都是造型簡單的普通長槍。
▲清代鐵槍頭,徐州博物館藏
皇朝禮器圖式是政府制定的規範,但古代社會的執行力有限,因此當時軍中的槍頭應該也不會嚴格按照圖式來製造,由於明清兩代都流行小槍頭,因此這些不合規範的槍頭的尺寸應該也不會太大。
清代不少槍頭都帶有小枝,小枝有月牙形、倒鉤形等不同造型。其中帶有月牙形小枝的槍頭與戟形似(小枝較大時尤其如此),有人直接稱呼其為戟,也有人認為這種武器屬於一類特殊的槍,稱其為掛月槍。
▲各種長槍,瀋陽故宮藏
推薦閱讀:
※電影里的長槍小兵都被大俠吊打真實情況會不會反過來?
※世界上有沒有強悍無比的罪犯暴徒?
※明代單手刀
※「軍用缽」是什麼材料?
※劍客猴哥 | 從揮舞木棍的男孩到全身重甲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