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元認知」?如何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走向失敗之路

一個多月前,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裡宣布,三個月內攻下托福。

消息只有短短几個字,後面卻跟了一長串感嘆號,決心很大。

我想像著這串符號背後,我這位朋友,雙眼閃爍著希望的光芒,點開某寶,挑選教材,提交訂單,成功付款,等待快遞,拆開包裝,翻到第一頁,簽上大名,宣示這套「命運之書」的所有權......

兩周後的某一天,他在朋友圈裡曬起了旅遊照九宮格,配文:托福什麼的都狗帶吧!及時行樂才是王道!

以為他這麼快就放棄了,但是又過了兩周,他曬了一張圖書館自習室的照片,寫道:老老實實看書吧,逃避不是辦法。

半小時前,微信閃來消息,這位朋友黯然宣布退出托福擂台,「太難了,查字典查到懷疑人生,我至少放棄了八百次……」

這條消息,後面跟了長長一串省略號。

回看自己一個半月以來的朋友圈,不知道這位朋友心情如何。

這種 「下定決心—開始學習—遇到難題—果斷放棄 的學習狀態在很多初學者身上都有體現。

初學者不是初次學習某項新知識的人,而是指那些不擅長學習的學習者。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問自己兩個問題:

  • 在這個領域,你是專家還是初學者?

  • 你在哪些領域是初學者,在哪些領域是專家?

初學者在學習上表現得很不成熟。比如,小學生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會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情上——在草稿紙上塗塗畫畫,或者乾脆去看電視。

這位在托福考試的準備過程中,被生詞虐到節節敗退最後徹底投降的朋友,就是典型的初學者。

專家型的學習者面對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行動。他們會停下來思考:

  • 這個單詞不會,但是跳過它真的會影響閱讀嗎?

  • 這個單詞的意思放在這個語境中顯然不對,那麼它是否存在別的解釋?

  • 沒有理解某一段的內容,是否是因為其中的某一句沒看懂?

你可能認為,專家型的學習者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耐心,如果初學者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也會成為專家。

耐心的確是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但,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成熟的學習者能夠一邊學一邊觀察自己學的過程,這種觀察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避免「不懂裝懂。遇到困難時條件反射的做法是思考解決辦法,調整學習策略,及時查漏補缺,而不是轉移注意力,甚至自暴自棄。

與其說專家型的學習者天生比別人更有耐心,不如承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自我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思考你的思考」

「觀察自己學的過程」,聽起來有點玄妙。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

看電影的時候,有人的情緒會跟著情節起伏變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有人卻能更理智:這個情節合理嗎?之後會怎樣發展?到底是故事本身感人還是音樂的渲染使乾澀的情節變得感人?為什麼有人感動有人卻無感?我的感受如何?為什麼我這樣想?

這種「跳出自己」來觀察自己思考狀態的行為和成熟的學習者觀察自己學習過程的行為相似。

當你對自己的行為、認知以及思考過程進行觀察、感知和評價的時候,就是在動用你的「元認知」能力。

么是元認知?

它的內涵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

元認知知識:有關認知的知識。

這個概念並不複雜,想一想:哪些因素影響了你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之間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這些都是元認知知識的一部分。

更具體一點,元認知知識包括三個方面:

  • 學習者對於自己的認知:我的興趣在哪裡、我的優勢是什麼、我有哪些技能、我的不足是什麼、我該怎樣做到揚長避短

  • 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認識:我要學的是什麼、這項學科有什麼特點、它和我之前學過的東西有什麼聯繫

  • 學習者對於學習策略使用方法的認知:如何制定學習方法可以使我高效學完這門學科、如果出現問題我應該如何調整策略、當前的學習方法是否真的合適

元認知控制:對認知過程進行的管理。

試想另外一個自己,對學習中的自己進行觀察,既觀察自己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想得對不對,也向自己提供方略,告訴自己怎樣的行動才正確。

元認知控制包括計劃、監視和調節。

  • 計劃:學習之前確立目標——比如確立「三個月攻克托福」的目標;為完成這一目標制定策略——比如這三個月應該怎樣安排;預計這一策略能產生的效果——以我的水平和精力,三個月托福計劃能實現嗎,如果不能實現,我能得到什麼?

  • 監視: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考察自己的學習心態是否正確、注意力是否集中、方法是否合理、遇到問題怎麼解決、每個階段自己的能力是否都達到了要求。初學者往往被這個過程困住,因為反思使他們痛苦,甚至完全不具備反思的能力,始終沾沾自喜

  • 調節:對自己和對學習的調整。比如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後對自我心態、預期目標、學習策略等進行調節,使自己在遇到困難後儘快地重新走上軌道。

元認知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但是成熟的學習者不斷訓練這種能力,而初學者習慣性逃避。

如何培養你的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有章可循,即使初學者也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持續訓練得到提高。

我們不妨以「三個月攻克托福」為例,學習如何培養元認知能力,成為高效學習者。

首先我們要理清元認知能力訓練的相關因素,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元認知知識。

  • 自我能力認知:我的這位朋友,英語辭彙量大約在7000-8000(CET6在560分左右),優勢是在於輸出,也就是口語和寫作,弱點在於輸入,也就是聽力和閱讀。沒有其他課業壓力,但是自制力稍差。

  • 學習內容認知:托福考試分為四大模塊——聽力、口語、閱讀、寫作。

    看起來與國內四六級考試的模塊相似,但是差別很大。托福聽力素材時長更長,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

    口語每題準備時間只有三十秒,答題時間在一分鐘以內,這一部分給口語水平普遍較差的中國學生造成很大壓力。

    國內的四六級閱讀每篇只有300詞左右,而托福考試閱讀每篇平均700詞,這就要求考生有更快的閱讀速度。

    綜合寫作部分將聽力和寫作水平融合在一起,這對聽力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聽不懂就寫不出來。

  • 學習策略認知:綜合考慮自身優缺點以及托福考試的特點,制定月計劃、周計劃和日計劃,以一個月或半個月為周期,確立每個周期的小目標(辭彙量達到多少,閱讀速度提高几倍,聽力水平提高到何種層次等)。

    針對聽力和閱讀的弱勢,制定重點攻克計劃,每天學習的三分之二時間用來提高弱項,其他時間鞏固強項。

    閱讀的練習方式是減少泛讀增加精讀,聽力練習同樣側重精聽,口語練習可以求助外教或者尋找同伴練習對話,定期做模擬測試,寫作練習注重話題積累、文章框架搭建以及表達方式積累。避免盲目背單詞,在精讀和聽力以及寫作中掌握單詞。

整理這些因素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很多學習者會在考試失敗後懊悔:「我的聽力太差了!要是複習的時候多聽聽,這次肯定能過!」「這個概念考試之前我還看到了,但是我覺得我不會的肯定不考,結果真的考了,我要是提前看了該多好!」

這些都是元認知的過程,只可惜這些認知出現在學習成果檢驗之後,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元認知要求學習者提前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及時查漏補缺。

一個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的學習者,才會有側重點,才能學得輕鬆高效。

學習者擬定好了學習計劃和方法,行動過程中,必須做到全神貫注,時刻監視自己的行為。

  • 監視:我今天是否專註?有多少時間因為走神而浪費?

    為什麼我的閱讀和聽力沒有達到階段性目標?我在聽力和閱讀的時候真的做到「精」了嗎?

    我的階段性目標和我的學習節奏真的匹配嗎?

    我和口語搭檔的練習是否有效?我們只是局限於說一些積極辭彙,對於生詞的應用是否太少?

    我的瓶頸期相對三個月的學習時間來說過長,這與我的心態是否有關?

  • 調整:如果我的注意力集中有一個時間限制,那麼下一次我可以在難以繼續集中精力的時候做其他工作。

    如果我的聽力和閱讀提高不了,我得承認,在練習過程中因為壓力(有時也因為懶惰)我的精讀和精聽計劃做的不夠到位。

    我和口語搭檔的練習更像是隨意的聊天,兩周時間一直在舒適圈裡快活,之後有必要把前一天積累的單詞用進第二天的口語練習中。

    我的精神壓力太大,三個月以後我想通過考試,卻更想拿高分,但是我的水平和考試的難度的比較很顯然告訴我,拿到高分的可能性不大,我應該認清目標,調整心態。

元認知是近幾年認知領域中提出來的可以深刻改變人類潛力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無法改變智商,但可以提高學習能力。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擺脫學習困境,是時候跳出來審視自己,做出改變了。

元認知在閱讀中的應用

一個成熟的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會時刻利用元認知技能。

當他遇到不理解的部分,會繼續往下讀,找找後文能幫助他們理解前文的內容,或者重新讀一遍,找找漏掉的線索,或者停下來,查查不認識的單詞,或者乾脆請教別人。

總之,他懂得監控自己的閱讀過程,知道自己哪裡不明白,迅速找到解決辦法。但他的自我監控並不顯得刻意,因為這是他習慣的一部分,這個功能甚至每次都能自動啟用。

英文閱讀的流程圖

你可以與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比對

老師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元認知

但是培養這樣的習慣只靠自己顯然是不夠的,老師的引導同樣重要。

1.當學生完成了某項任務,讓他們記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思維方式。

2.鼓勵學生回想自己高效完成的事情,並給這些方法命名。

3.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來。

4.鼓勵學生向別人請教:他們是怎樣在熟練了自己的某項思維技能之後就能立即行動。

5.鼓勵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和自己聊天」,一開始可能得大聲說出來,但是時間久了就能在潛意識裡自我溝通。

6.指導學生反覆學習基本技能,這樣他們就有精力思考自己是怎樣思考的。

7.要幫學生認識到,很多思維技能的應用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要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應用。

8.鼓勵學生轉換自己的思維技能,在給定的課程內容內外建立聯繫,把所學知識整合起來。

9.對於學生的所有理解給出反饋,而不只是讚揚那些正確的理解。

10.要讓學生了解策略,也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些策略有價值以及應該怎樣利用。

11.教學生怎樣把一個策略從他最開始應用的環境轉移到另外一個環境下去使用。

12.提示學生監控自己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深度。(這些提示可簡略可詳細)

13.但是不要讓學生過度依賴這些提示。

14.要關注思維技能的情感和個性因素,也要關注思維技能的認知內涵。

15.鼓勵孩子在高級別的活動中進行合作,這樣他們有機會了解別人的思維技能,判斷這些技能的效率。

關於元認知,我們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你能通過提高元認知能力完成認知升級。◎

點擊「明眸啟智」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TAG:元认知 | 自我管理式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