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能接受孩子的失敗?

前一段時間收到了一位媽媽的來信,一些關於孩子疑惑困擾了她很久(已徵得她的同意展示出來):

親愛的美芽,這幾天遇到比較困惑我的事,想跟你聊聊。

昨天下午帶孩子(三周半)去參加電台的詩詞大會,前幾天有跟她一起背過一首,進去前我囑咐了她幾句,聲音大聲之類。她前面的女孩子出來後,她就不肯進去,我陪著她進去,然後我出來了。她在裡面就一直一聲不響,後來爸爸把她帶出來了。我心裡很失望,也很懊惱。前面我剛剛看到一個才三周歲的女孩子進去大聲念完了詩。我們選了一個地方,問她要不要再進去一次,她就是不響。

我昨天說了比較重的話:「媽媽不追求結果,但是媽媽希望你每一件事都努力去做。」這個念詩在家正經從頭到尾也沒排練過一回,她的配合度不高,站那就不想好好說,所以才會出現林臨場這種情況。

昨天我還說了,「現在每天晚上從接你放學回來後時間都是陪你,弟弟都交給奶奶,如果你再不好好配合,媽媽會把時間留給弟弟,他正在學說話,媽媽要給他講繪本、唱童謠。」

我真的很生氣。可能我那時也焦慮。前幾天幼兒園班主任跟我聊孩子的情況,大意是我和爸爸對她太耐心,一味解釋商量,太累,她有時候就是不聽,是要尊重,但是不需要這樣多商量。

突然自己的教育方式被批評,我一下有點不知所措。因為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用我認為對的方式對待她,雖然偶爾有時候會忍不住發一下火,但我知道該怎麼正確對孩子說話。

每一個孩子不盡相同,我女兒配合度是不高,從兩歲多到現在一直是這樣。這是我們教育方式所致,還是其他原因?我心裡迷惑了,尤其看到同齡的孩子都會在家長指導下獨立上去念詩或表演節目,我更迷惑……

收到來信後,我回去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給出了回信。很多媽媽也諮詢過類似的問題,覺得比較典型,所以挑出來加上回答作一個簡單的分享,希望也對大家有用:

親愛的,很感動收到你的問題。謝謝你的信任!剛看完你的案例的時候,我其實也有自問過我自己,就是:

「我們是否能夠接受孩子的失敗?」或者說,「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失敗?」

想想我們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誰沒有經歷過「失敗」?那時候我們的父母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當時的失敗呢?

我記得小時候去參加一個作文比賽,很認真地去準備作文。父親鼓勵我,母親也支持我。我很認真地反覆謄寫自己的作文,希望可以以最好的形象去參加這個徵文比賽。最後我投遞出去了那個作品,再然後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因為沒有下文,我們還會安慰自己說,「可能比賽還沒有出結果呢」,但是後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一個很「戲劇」的事情,我忐忑不安地投遞我的作品的時候,竟然忘記撕掉最後兩頁,就是說我的參賽作品是不完整的,意味著「毫無可能獲獎的機會」。

我很誠惶誠恐地告訴父母,父母簡單地說了一句,「真可惜,太可惜了,都說你要好好檢查啦」,就把這件事情翻篇了。

但我回想起這個例子,其實並想不清楚父母當時說那句話的神情,也想不起來我當時的心情,記憶里卻始終記著我翻開那本作文簿,發現自己「失敗在一開始」的時刻

這是我記憶里追溯到最早的面對失敗的場景。而我家弟弟,在前段時間的幼兒園面試,也正如我所料,他面試徹底「失敗」了

其實一個孩子的面試是否能成功,父母會不會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比如他面試之前的狀態,到底喜歡不喜歡這個環境,或者他的個性如何,能否駕馭這個陌生的環境?我家長輩會始終安慰我說,「不會的,他在XXX環境里處得那麼好,幼兒園面試也肯定沒有問題的」。

雖然直到面試前我還在擔心,我說:

弟弟從小就愛動,坐不住,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轉身就走,對環境也挑剔,我很擔心他的面試,覺得他可能會在裡面坐不住,還是一個陌生的、獨自去面對的環境」。

「弟弟也不喜歡數數,他數學邏輯都是比較弱的地方,我覺得老師一問數數、空間和方向,他肯定亂來一通……」

到了面試這一天,果不其然,我家弟弟開開心心地走進去,一坐下就不幹了,不好玩,見到陌生人有點害怕,三十秒撒腿跑走了,留下呆若木雞的我在考場不知道該做什麼回應(本來是兩個面試,一個家長,一個孩子,我這邊都還沒開始,我家孩子已經不見蹤影了)。

我那時候,內心可真的是慌得不得了,怎麼辦,面試失敗了可怎麼辦?

老師反過來安慰我,「現在是中午,他進來後說了第一句話是我很餓,我想他是真的餓了,也累了。沒事」。

我想和你說這些,其實是想和你分享我的心情,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需要「接受和面對」一些失敗因為有時候失敗的發生並不完全是偶然的,就正如我家弟弟的面試情況一樣,他在面試之前的狀態,和我熟知的面試的流程,和我可能覺得他會失敗的點,其實都不謀而合,只能說,他失敗了,也許是「情理之中」,也符合我們一直以來對他的觀察。而有一些失敗,是充滿意外的,比如我小時候參加書法比賽一樣,我也沒有想到我那麼認真謄寫了十頁的作文紙,我只提交了八頁,但這樣子的「失敗」,也許是我們無能為力去改善的。

「失敗」也是需要去面對的,一方面孩子確實也需要學習「如果享受過程,只求儘力」——比如書法比賽是我自己內心真的想參加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父母面對我們給到孩子的任務和指標(比如幼兒園面試、你家孩子的朗誦大賽),要做好平常心的準備去面對孩子的一切表現

而父母要做什麼呢?我覺得我們要把孩子的任務變成孩子內在真正想做的事情,否則就好像我家弟弟一樣。其實這個面試是否失敗,對他來說真的不重要,因為那不是他真正關心的事情。我們確實可以培養孩子具備一定的能力,不管是朗誦、數數、識字等等,只是說,面試成功這些「社會任務」是否真的是孩子渴望去做的事情呢?

孩子的配合度不高,或許是因為孩子內在確實不在意這件事情,那麼你可以找到孩子喜歡的事情去突破,或者是你用有趣、創新的辦法去和孩子一起探索,也要允許孩子有長大的時間。

你可以嘗試不那麼看重一個比賽,孩子學習詩歌朗誦或者是任何一項技能,並不是僅僅為了在比賽中獲得名次,或是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而是讓這些變成能夠對孩子有幫助的知識和能力。

而你要相信一個東西,很多事情「水到渠成」,你覺得孩子缺乏對詩歌朗誦的熱情,是孩子不喜歡詩歌,還是不喜歡朗誦演繹的方式?(你可以去小芽啟萌服務號上看一下我演繹的《三隻小豬》的過程,其實也是可以通過互動和玩耍,讓孩子喜歡上一本書或者一個繪本)我們可以盡我們能想到的辦法去幫助孩子提高能力,但前提是,我們或許得先接受這樣子的一件事情:

人無完人,我們始終還是得面對孩子在她人生中的各種體驗,有失敗,也有成功,有苦,也有淚。

這些都是父母沒有辦法去替代孩子完成的。即便我們用了1000%的努力,我們也可能避免不了孩子的失敗和傷心,但或許我們可以做以下的四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內在「動力」的價值

1. 找出孩子標誌性的優勢,強化和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獨特的優勢

2. 和孩子一起複盤和探索解決弱點的方式,找到孩子能接受的、有興趣的、主動想去學習的方向

3. 每一次都強化和鼓勵孩子的努力,表達感激,讓孩子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4. 父母需要有建設性的回應,告訴孩子努力和付出的實際的價值。

我雖然不大明白你和幼兒園老師的對話,但萬千道理其實也殊途同歸,要相信長年累月的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起跑線絕對不只是這3年

我現在也擔心弟弟上課紀律坐不住,邏輯和空間能力不過關。所以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啊,我們有時候面對孩子的「失敗」其實是無能為力的,因為目前對於弟弟來說,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只有等孩子真正有一天把這些變成「他內心的渴望」的時候,他才會更加能夠明白何為成功,何為失敗。在此之前,我們先從細微之處慢慢支持孩子提高自己的單線能力吧。

一起加油!祝好!

推薦閱讀:

一個心理效應,搞定多個育兒難題
豫章書院&楊永信 | 可怕的是讓別人替自己管教孩子的家長
杭州某商場內,男孩被踩,母親發飆,究竟誰之錯?
被高曉松驚嘆的吉他神童劉嘉卓,給我們哪些關於夢想的啟示?
家長這樣做,孩子才有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籃」

TAG: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