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燒」就是色香味誘人的烤河鰻
6月12日晚八點,有場知乎live 跟著日本文化學家,定製精華旅日路線
再說一種江戶時代最後完成的傳統料理,河鰻的「蒲燒」。先解釋一下「蒲燒」這兩字。「燒」是燒烤的意思,「蒲」則是一種植物,因燒烤之後,食物的形態像蒲的穗,故名曰「蒲燒」。這樣的解釋也未必有道理。總之,當初產生了這樣的名稱,後人跟著叫就是了,或者儘可能將前人的名稱解釋得有道理。這裡說的是一種烤河鰻。
河鰻雖稱為「河鰻」,其實產卵和幼時生活的場所是在海里,中國的東部沿海、朝鮮半島的西部沿海和日本本州中部的沿太平洋地帶都有棲息。自魚卵長成的幼苗大約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間溯河而上,一般在河裡生活8年左右完全成熟,然後再下海產卵。現在人工養殖的,生長期當然大大縮短了。中國人做河鰻,多為清蒸,火候極為重要,上海老飯店有一種紅燒的,選用上好肥碩的河鰻,濃油赤醬,最後撒上一把蔥花,入嘴則是肥酥滑嫩,濃香滿口,較之清蒸的,滋味更加濃郁。
太平洋沿岸的日本人,很早就知道了河鰻的美味和營養價值。不過古時的吃法,和今天大不相同,或製作鱠和刺身生食,或是撒上鹽生烤,也有熏制或加水煮的。約在17世紀末,京都出現了河鰻的「蒲燒」(一說起源於大坂),後來又傳到了江戶。據飲食文化研究家渡邊善次郎的研究,將河鰻剖開後去頭剔骨、抹上作料汁的「蒲燒」,則形成於18世紀。
直到今天,「蒲燒」仍有關西(京都、大阪一帶)和關東(東京一帶)的不同製法。關係是將河鰻從腹部剖開,去頭尾(最早的做法是保留魚頭),剔除大骨和邊刺,切成長約五寸的段,用一根鐵釺子串起來放在炭火上烤(考究的店家現在仍用炭火),第一遍稱之為「素燒」,即不抹任何調味汁,烤至半熟時,再在兩面抹上作料汁(日語的漢字寫成「垂」,),烤至將熟時,再抹上一遍作料汁。河鰻肥腴,烤的時候不斷的「滋、滋」滴下油來,走過「鰻屋」(烤河鰻的店鋪),遠遠就可聞到一股香味,勾起人們的食慾。而關東的做法則有不同,是將河鰻從背部剖開,切段後用四根鐵釺子串起來烤,烤至半熟時放入蒸鍋內蒸熟,再取出抹上作料汁,放在炭火上烤出香味。上品的店家佐料汁要抹上好幾遍。就製法而言,關西的在前,關東的在後(形成於19世紀上半葉)。現在可以說是「東風壓倒西風」了。這裡有兩個原因。關西的製法只是烤,烤的河鰻肉質偏硬,且油脂過多(但關西人覺得這樣才能保留河鰻的原汁原味),而蒸過一次以後,脂肪部分大抵已經消除,更合現代人的口味,且這種製法,烤成後肉質比較肥嫩。故關東式的「蒲燒」屬改良型,更受食客的歡迎,迅即風靡全國,現在日本的「蒲燒」,大都是關東製法。另一個原因是,關西多山地,溪流湍急,捕得的河鰻少泥土氣,而關東多平野,河流平緩,河鰻多泥土氣,蒸過一次後,泥土氣大減,滋味更鮮腴。
如今野生的河鰻已經急劇減少,大都用養殖的,現在的日本,80%依賴進口,隨著水環境的改變和食客的劇增,野生的河鰻已經成了珍稀物品,市場上可見到的,多為養殖物,不過即便是養殖的,進口貨和本地貨的價格差異也不小,本地的河鰻大概是中國進口的兩倍價錢。
河鰻的「蒲燒」,除材料的鮮活外,作料汁和火候是關鍵。老牌的店家,都有自己密制的作料汁,其原料主要是醬油和味醂(一種用於烹飪的甜酒),另加數種原料一起文火熬制,直到濃濃的帶有粘稠性,放入陶壇中密封保存。配製的材料,各家各有高招,大約有魚乾、蝦米、菌菇類的植物甚至洋蔥、蘋果等蔬果,此乃企業秘密,一般密不示人。自然,烤制時的火候也不可輕視,廚房有經驗的師傅每人都用一把小蒲扇在畢剝作響的薪碳上適時地「煽風點火」,一邊適時地抹上作料汁,待表面烤成閃亮的金黃色而稍帶一點焦香時,便可上桌了。
我在長野縣上田市居住的時候,曾去過西南郊的名曰「若菜館」的「蒲燒」專營店,始建於1897年。這是一座用原木築成的兩層樓房,立在汽車路邊,有點像早年美國西部的木屋,卻是純粹的日本風情,不施一點油彩。進得門內,也是一色的原木,木地木桌木椅,雖已歷經風雨,卻仍可感覺到當年樹木的芳香。從窗戶望出去,並不寬廣的田野間夾雜著錯落有致的房舍,再遠處,是逶迤蒼鬱的群山。坐定後,點了一種基本的菜式,有一份「蒲燒」,一碗米飯,一小碟「香物」(暴腌的蘿蔔等),以及用木碗盛著的「吸物」(一種內有魚肉和蔬菜的鮮湯),價2500日元(約150元)。不過,「蒲燒」並不馬上端上來,它是需要現烤現制的,客人得有耐心。待端上桌來,果然色香誘人,醬黃中油色閃亮,用筷夾一段送入口中,有一種令人感到滋潤的肥腴,甜中帶著一點焦香,幾乎還沒有細品到魚肉的纖維便酥化在嘴裡了。
東京有好幾家歷史悠久的烤河鰻老字號,諸如小滿津、竹葉亭、大黑屋等。開張於幕府末年的「竹葉亭」,座落在銀座南端靠近築地的一條小巷內,不算高級店,但畢竟歷史悠久,門面也頗為雅緻,往往是名流政要頻頻光顧的對象。以前供應的都是野生的河鰻,如今大概也改為養殖了吧,價格屬於中等偏上,一份烤河鰻定食,4200日元,一份烤河鰻的懷石料理,10500日元。鰻魚因為烤前蒸過,肉質豐腴,佐料汁的顏色並不濃郁,烤出來的河鰻在金黃中透出焦黃,令人食指大動。
日本料理近二十年前傳到中國大陸時,菜譜上也有一款烤河鰻,一般的店家大概為了節省成本,鰻魚都很小,烤的技術也很差,佐料汁好像是事後澆上去的,通紅的一片,滋味真的很難恭維。近年來隨著日本廚師的進駐,至少在我生活的上海,已經出現了多家頗可一顧的料理屋。在西區靠近虹梅路的「九井」,以比較純正的烤河鰻贏得了一波鐵杆食客。那家店是三井物產的高橋先生帶我們去的,走過狹窄的地板通道,最里側有幾間包房。正是夏天,按照日本的習俗,說是吃河鰻可補元氣,消除暑熱。那天喝的不是日本酒,而是高橋帶來的南澳的紅葡萄酒,與烤河鰻的滋味倒也是相當的吻合。最後出來的裝在長方形盒子內的鰻魚飯,果然沒有紅彤彤的一片,顯出了誘人的焦黃色,滋味不壞,但不知為何,總缺乏一點在日本本土品嘗時的豐腴的感覺,也許是因為那天在吃鰻魚飯前,已經飽啖了太多的美食。浦東香格里拉酒店內的「灘萬」,其製作的鰻魚在圈內也絕對是有口碑的,價格也頗為高昂。
日本人總覺得河鰻營養豐富,夏季人容易疲憊乏力,食慾下降,因此每當夏日土用的時節(立秋前的18天)有吃河鰻的習俗,那天前後媒體上總要熱鬧一番,是否吃過烤河鰻,也成了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那些烤河鰻的店家,這一段日子生意尤為紅火。
推薦閱讀:
※做菜鹽放多了咋么辦?
※怎樣才能把食物拍得更有意境?(下)
※姑娘,你一定要很會吃
※3分鐘怎麼快速做麻辣小龍蝦?
※大閘蟹 一篇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