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成了熊孩子,家長請先抽自己 ——也談「該不該打小孩」

微信公眾號「明眼看教育」(這是廣告)推送了一篇最新力作,標題是《寶貝成了熊孩子……打不打?(強烈推薦)》。拜讀了全文,有一些疑惑的地方,這裡列出幾條主要的供大家探討。

一、文中提到「現在年輕父母和老一輩父母育兒上最大的區別,不是穿衣戴帽吃喝拉撒,而是教育理念,尤其表現在孩子犯錯誤後是講道理還是一頓打」,不知這個「最大區別」是作者親自做過科學統計調查還是有文獻數據支撐?縱然存在區別,是指父母捨得動手,老人反而慣著寵著嗎?

二、文章開篇不久提出疑問「為什麼新一代父母逐漸拋棄甚至厭惡打孩子了呢?」直指人心,引人深思,難道我們應該重拾甚至喜愛打孩子這一「優良傳統」?

三、文中引用《聖經》中包含「打孩子」內容的章節能否說明當代「西方教育觀的核心是愛」不符合事實?且不說歐美是否絕不許打孩子。

四、文章「堅持認為,特定的時候,應該打!」,語氣斬釘截鐵,其後列舉了幾種該打的情形,用專業術語講,無非是涉及謹慎、道德與社會習俗三類違規類型的具體事例。緊接著,自問「那有了上述情況,是不是就可以打孩子了?」自答毫不猶豫地180度大轉彎「NO! NO! NO!」(Excuse me!)作為讀者實在無所適從。

五、文章表示「只能在需要打的時候打」,末尾進一步指出對「打不打孩子,如何打孩子」這個問題期望「定量化研究」,使之成為科學。筆者建議有志者可與舉世聞名的「磁暴步兵」楊永信先生聯合申報相關課題,不過筆者高度懷疑這個問題能否找到答案。

六、文章指出「不要只會用打來懲罰孩子,『只會打』是家長教育偷懶或者無方的表現」,「只會打」和「很會打」的界限到底在哪?「只會打」是家長教育偷懶或者無方的表現還是「打」本身就是家長教育偷懶或者無方的表現?。

七、「打孩子之前,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訴他為什麼要打他,打幾下」,「打孩子要帶著愛去打」,「當你憤怒過後不想打孩子的時候,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筆者難以想像正常的家長如何能做到以上幾點,也很擔心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否會精神分裂。

細心的小讀者們應該已經發現,文章其實並沒有標題中提到的「熊孩子」什麼事,全文討論的是「該不該打孩子」。文章的傾向性很明顯:應該打。但聰明地補充指出什麼情況打,怎麼打需要進一步討論,似乎觀點鮮明又不失理性。不知文章的作者是真的覺得「何時打,怎麼打」這個問題值得研究,還是發現這個問題壓根就得不到公認的答案故意迴避。

對於「該不該打孩子」,筆者的觀點很明確:不應該!理由如下:

一、打孩子可能會對其身心造成傷害,消極影響伴隨一生。身體的傷害自不必說,輕則疼痛,重則「挂彩」,因打小孩造成死亡的事件也偶見報端。在心理方面,兒時體罰對成年後心理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早已開展多年,相關文獻也不勝枚舉。筆者也是因為寫該文在某知名搜索引擎隨便搜了一些關於「體罰」的文獻,這裡隨便摘錄某篇文獻中引用的研究結論:「父母體罰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阻礙道德標準的內化、破壞親子關係」,「兒時受過父母體罰的個體比未受過父母體罰的個體會表現出更多的抑鬱、酒精依賴及外部行為問題」[王美芳等,大學生兒時受父母體罰經歷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0年05期]。實際上,因為體罰對兒童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對體罰領域的研究已擴展到對施加體罰者心理健康、體罰的代際傳遞以及體罰與家庭環境等各方面,就筆者所見的正規學術論文中還未見對體罰小孩持正面評價的觀點。

體罰不該被提倡,更不用說體罰中相對惡劣的一種方式——打。大家不妨回憶自己小時候挨打的場景,是不是伴隨著父母兇狠的表情和惡言相向,這可能是父母對孩子最嚴重的一種體罰方式了。

OK!

闡述完廣為人知的理由,下面進入具有針對性的部分。

二、何時打、如何打小孩是個偽命題,永遠給不出正確答案。文章拋出一個看似十分理性的觀點「該打,但何時打、如何打有講究」。首先,姑且不論這個問題是否有解,一旦接受這種觀點,家長已然將自己置身於司法者和執法者的地位,居高臨下,沒有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其次,如前面多次提到,這根本就是一個永遠回答不了的問題。世上孩子千千萬,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庭情況也不盡相同。打小孩不會有通用標準,更不可能每家量身定做標準,若有,那就是隨心所欲。最後,假設能夠給出一個標準。試問,家長打小孩哪次不是惱羞成怒、情緒失控?有家長是理性分析孩子違反規則,然後冷靜動手的嗎?同學們!一個非理性的行為不可能用理性去指導其實踐。

三、打小孩家長教育偷懶或者無的表現會陷入惡性循環。「打」的效果立竿見影,簡單易上手,「性價比高」,一旦家長使用這種方式,人的惰性使然,容易不斷調低迫使自己「動手」時的孩子犯錯「閾值」,走向對「打」的依賴,變成文章說的「只會打」。實際上,絕大部分家長打完孩子都感到心疼、後悔、懊惱,心疼小孩受到身心的折磨,後悔沒有採取更好的處理方式,懊惱自己不知該如何應對。人貴在有反省能力,後悔過後又忍不住動手與你覺得屢教不改該打的孩子有無本質區別?所以「寶貝變成了熊孩子」,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先抽無能的自己幾巴掌呢?

四、通過打小孩達到的目的是虛幻的,立起來的規矩是空中樓閣。「打孩子不是讓孩子害怕被打,而是幫助他們在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多麼良好的願望,似乎打得理直氣壯,筆者都差點被說服了呢。各位同學問問自己,打完了孩子,遂了你的願,你如何判斷他是迫於你的淫威一時妥協還是大徹大悟真心反省呢?除非你有讀心術,否則永遠不要揣摩他人的內心,即使他是你的孩子。實際上,孩子挨打起效的原因根本無從判斷。用暴力立起來的規矩,只怕引發孩子逆反心理更加難以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嚴重地還會衍生出欺騙、虛偽的性格,這也違背了立規矩的初衷。

以上,就是筆者對《寶貝成了熊孩子……打不打?(強烈推薦)》的一點看法。

誠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出現令家長抓狂的時候,筆者也不能保證將來絕不會情緒失控對孩子動手,但我一定會對動手的自己說:你動手是因為你管理情緒失敗,是你無能的表現,那不是愛,請你下一次一定找到一個更為妥當的處理方式。

2017年6月10日晚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星都愛改名字?原來名字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這麼大
老公性格封閉,怎樣走進他的內心?
怎麼培養自己的女兒?
優秀的董卿居然因為這事痛苦至今!原來因為她的爸爸

TAG: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