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幻,不是給小孩兒看的嗎?

- 「你喜歡看什麼書?」

- 「科幻。」

- 「那不是給小孩兒看的嗎?」

- 「……」

很多科幻迷都曾因為喜歡科幻,而被朋友、家長打上孩子氣的標籤。我們對此憤憤不平,決心和稚氣劃清界限,熱衷於對外宣稱科幻作品長於嚴肅分析未來可能、探索極端環境下人的內心……才不是「給小孩兒看的東西」。甚至,本文的寫作初衷也是想要支撐和強化這一觀點,證明歷史上科幻文學被視為兒童文學純屬誤解。

然而當和劉慈欣、韓松、吳岩、趙海虹、凌晨、楊鵬,還有12歲的熊子嘉、葛天宇交談後,我們才意識到想要澄清誤解的自己,也和我們想反對的人一樣,誤解著科幻、誤解著兒童文學。

??

「你們就跟著兒童文學這邊活動唄」

四年前,《三體Ⅲ·死神永生》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媒體和科幻迷紛紛質疑「《三體》怎麼會是兒童文學?」

然而事實是,在中國作家協會裡,科幻一直被歸為兒童文學,自然在這一領域評獎。

「解放以後,科幻逐漸地就是沒人管。因為它是科普嘛,到了文學這那怎麼辦呢?就是兒童文學代收著。科幻作家都在中國作家協會的兒童文學委員會,因為小說裡面有那麼多類型,輪不上科幻,你們就跟著兒童文學這邊活動唄。」從事科幻創作與教育多年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岩這樣回憶那段歷史。

▲ 老闆說這個在童書區,我也很絕望呀(圖源:goodread.com)

在更早的03年,趙海虹憑藉作品集《樺樹的眼睛》獲得宋慶齡兒童文學獎新人獎。她提到:「裡面甚至包含《伊俄卡斯達》這樣的篇目,後來各種兒童文學出版社都是不敢出的。」

《伊俄卡斯達》講述了一個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式的悲劇故事,涉及亂倫、安樂死、克隆人等話題。小說1999年發表於《科幻世界》,獲得了當年銀河獎特等獎。

除了在作協被歸為兒童文學,由少兒出版社出版,在早年的新華書店裡,科幻被放在童書區。人們對「科幻」知之甚少,假如詢問書店老闆有沒有什麼新到的科幻,你說不定還會被推薦一套《安徒生童話》。

以前,韓松的書也多次被放在兒童書架。他的作品通常文風詭異,內容荒誕陰暗,直指人類的罪惡與黑暗面,一般不會被認為適合兒童閱讀。我們好奇韓老師有沒有和書店溝通,試圖改變擺放位置,答案卻是「沒有」,「就讓它擺放在那裡」。

▲ 其實,我們十分歡迎把未來局出版的韓松小說擺在童書區

??

給孩子看的科幻,到底長啥樣?

點開美國亞馬遜,「兒童-9~12歲-文學&小說」類暢銷區,各種版本的《哈利·波特》全集高居榜首,《霍比特人》緊隨其後,《安德的遊戲》名列第三,《湯姆索耶歷險記》《愛麗絲夢遊奇境》等經典小說、童話穿插其中。在Young Adult(青少類)下的幻想類暢銷書區,前三名是《飢餓遊戲》,《火星救援》和《魔戒》。

▲ 在歐美,Young Adult是一個獨立的圖書分類,專為青少年讀者設立(圖源:bubble.com)

大跨度的類型和出版年代告訴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青少年文學,並沒有為「科幻」另闢門類。相反,它成了科幻、奇幻、童話合為一體的龐然巨物。其中,科幻和魔幻共享某些鮮明特徵,它們共同構成兒童/青少年文學的基調。

採訪中,劉慈欣老師溫馨提示:兒童思維不等於兒童視角。比如《圓圓的肥皂泡》僅以小姑娘圓圓為第一人稱展開,通篇講述基於肥皂泡結構製作的跨區域調水系統,不能算是兒童科幻。

關於「兒童的思維」,從95年在《科幻世界》發表《信使》開始,就一直堅持科幻創作的凌晨老師這樣解釋:不了解兒童的思維,但可以把自己變成兒童,和他們對話,知道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基本上,兒童沒有持久的喜好,變化就是他們的不變,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性左右了他們的做事動力。

「《星球大戰》的小說是分為青少年版和成人版的。」吳岩老師介紹,「青少年版的就是一段一段,每段只有一兩千字,都是比較熱血的,節奏推進很快。成年版,那就是慢慢騰騰的。咱們中國也出過。」(一則硬廣:我局就出版了這樣的星戰成年版小說,歡迎購買,兒童節不打折。)

▲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星戰圖書(圖源:amazon.com)

《哈利·波特》則可被視為少年版的《奧德賽》或《荷馬史詩》,復仇、軾父等黑暗情節一個不少,只不過人們解決困難的方式變成了揮一揮魔杖,故事的主人翁不是戰爭英雄,而是女貞路4號那個弱弱的鄰家男孩。

▲ 我們一直都在看相似的故事,只不過主角從英雄換成了男孩

趙海虹老師以創作《雲上的日子》和《雲使》的經驗為例,撥開了少兒和成人向科幻不同的技術立場。兩個作品的科幻點相同:講述人類如何利用混沌理論建立環繞星球的循環系統,控制天氣變化。《雲使》描繪兩代人或者說兩種科學觀念的撞擊,有些人認為這件事可以做,有些人認為貿然控制天氣是人類的妄自尊大,會帶來嚴重後果。兩派人的鬥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甚至還涉及到父子兩代的慘烈對抗。而給孩子看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人類控制天氣的故事,對技術的呈現卻是正面的。

▲ 趙海虹老師最新的作品集收集了包括《雲上的日子》在內的六個科幻故事,兩個幻想故事,以孩子的視角去探索科學背後的人文精神,對未來、未知充滿期盼和希望。

??

年齡不是界限,童心才是

「事實上,當代的兒童文學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它成為了傳統童話、科幻和魔幻的混合體,已不是那麼純粹了。」楊鵬早期向《科幻世界》投稿時,曾反對將童話和科幻混為一談,但當他進入兒童文學的領域,反而能夠理解二者之間的模糊界限。

節奏明快,善惡分明,歐美作者以這些普適原則創作適合未成年人讀的幻想小說,而且並不排斥童話和魔幻元素,因此更能釋放各種古怪離譜的想像。反觀國內,如此高質量、成規模的少兒讀物在新世紀之前還都比較少見。

「很多國內科幻作家不願意寫兒童科幻,但成人科幻也寫不好,因為他們太宅了,沒有深刻的生活經驗,(作品中的)人際關係低齡化嚴重。」吳岩老師講到中外兒童的異同,順便給宅宅們拋出一記暴擊。楊鵬老師則單刀直入,指出國內科幻小說缺乏「剛性」——即思辨、終極關懷和靈魂拷問。換言之,優秀的兒童文學不只是「適合X歲閱讀」,而是能讓大人和孩子都讀得津津有味。

▲ 《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 和 Amy 在讀英國兒童書籍《威利在哪裡?》

海因萊茵、尼爾·蓋曼、阿西莫夫和克拉克這些科幻文學巨匠,都曾寫過兒童科幻故事,但並沒有因此降低深度。發明了殘酷的「機器人三定律」的阿西莫夫,在《孩子最好的朋友》里,借小男孩對待機器狗的態度,一樣可以發出對生命和情感的終極拷問。

現在,當你逛到書店的科幻/奇幻貨架,魚龍混雜的分類、老幼不一的讀者直指這樣一個事實:成人科幻與兒童科幻本就有著很深的淵源。但是,只有當《哈利·波特》為兒童版和成人版認真設計了不同封面,原本是童書的《霍比特人》被改變成「少兒不宜」的PG-13級電影,《飢餓遊戲》被劃分為「全年齡向讀物」,人們這才意識到:一本小說同時吸引孩子和大人,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 《哈利·波特》英國兒童版和成人版封面

▲ 這些被認為「孩子氣」的東西,明明就很好看啊!(圖源:onlyinjapan.com)

小時候的楊鵬會讀面向成人的科幻;葛天宇會和好哥們聊漫威、DC,他還喜歡《降臨》,以及「基本上只能和部分大人交流」的《三體》;熊子嘉從凡爾納開始接觸科幻,然後看阿西莫夫,他喜歡《銀河系搭車客指南》和《海伯利安》。

「也許文學界終於意識到,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喜歡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清晰、緊湊、善惡分明的故事線,而這些,一直被認為是兒童文學的主要特點。」英國《鏡報》在一篇名為《兒童文學熱潮持續》的文章中指出,隨後他們調侃道:「我們正處於兒童文學的黃金期,這對成年人來說,可能也是個好消息。」

??

成人向的看多了,不怕留下童年陰影嗎?

兒童科幻、成人科幻並非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但成人科幻里常見的反烏托邦、技術憂患、恐怖、異化的內容是否適合兒童閱讀,仍然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凌晨最近推薦給孩子的讀物都是詩歌和筆端溫柔溫暖的小說,她覺得在孩子的是非觀還沒有建立以前,閱讀「恐怖」 是不合適的,因為大多數「恐怖」後面的正義和邪惡,界限模糊。

▲ 凌晨覺得,在孩子的是非觀還沒有建立以前,閱讀「恐怖」 是不合適的(圖源:ryanstewwatd)

不久前,趙海虹參加了景山學校的科學幻想教育論壇,現場一個初中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要相信我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用特別呵護我們。」對此,趙海虹和我們解釋道,自己從那個年齡走過來,知道自己從閱讀的作品中吸收了什麼。不是說要杜絕不陽光的內容,而是這些年的科幻作品中,技術帶來的幾乎全是負面的未來。

「這個比例不對。就像營養要均衡,要葷素搭配一樣。我會把那個(技術正面)比例提升一下。」

劉慈欣對女兒的閱讀,更多是順其自然的態度。孩子不怎麼看科幻,正常,沒什麼時間看書,也行,「她什麼感興趣就看什麼吧」。至於恐怖的、不夠積極的科幻作品,他說「也適合吧,因為恐怖也是文學裡面經常描寫的一個感覺。」

韓松寫過兒童和青少年科幻,還專門出過少兒科幻選集。對於最低幾歲的讀者適合閱讀自己的作品,他回答:「不清楚,幾歲都可以吧。」至於有沒有讓讀者產生過童年陰影,他表示「不是十分了解」。

▲ 「走開,爸爸看的東西,小孩不要饞和。」(圖源:9gag.com)

當被問到有沒有遇到過嚇人的作品,12歲的熊子嘉給出了非常乾脆的答案:「沒有」。

他的爸爸更在乎審美,不介意是不是兒童作品,所以父子倆會一起看《瘋狂的麥克斯》。

▲ 很好奇,孩子眼中的暴力美學和沙漠飛車,會是什麼樣?

也許孩子的內心並沒有多少恐懼,「童心」就是會對世界的每一面都好奇。加拿大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甚至透露,小時候要是有本書標著「兒童讀物」,他肯定不要,而是會去換本大人看的。

▲ 我們啊,就是想出去看看(圖源:goodread.com)

小時候,我們泡在新華書店讀鄭淵潔的《皮皮魯》《魯西西》,楊鵬的《安卡拉星來的使者》,同時又被劉慈欣、阿西莫夫、克拉克構建的廣闊宇宙吸引至今。想起看《侏羅紀公園》《異形》的日子,想到韓松老師筆下光怪陸離的世界,會開玩笑說留下了童年陰影。

可所謂的「陰影」到底是什麼?回想起來,不是那些嚇得不敢關燈的夜晚,而是第一次思考社會、自然、人性和「我們為何存在」這樣話題時受到的撼動,那顆並沒因為年齡增長丟掉的「童心」,還有對世界的無限好奇。

科幻迷正如克拉克所言,「從未長大,也從未停止生長」。如果這樣就是孩子氣,那麼,這個標籤收下也很好。

「這不是給小孩兒看的嗎?」假如再有人問起來,你大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回答:是的,我去過兒童節了,叔叔阿姨再見!

題圖:今敏《紅辣椒》截圖

責編:姬少亭

作者:

-布丁??,《不存在日報》實習記者。擅長吐槽,但並意識不到自己在吐槽。

-船長,宅學家,碳酸飲料驅動型打字機,太空美學研究員。

推薦閱讀:

父親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
兒童節帶娃出行,你車上至少要有的那些裝備
在兒童節前說愛你
永葆童心!可以嘗試這些卡哇伊的單品
陪伴是最深情的治癒,就不信治癒不了你的童心

TAG:儿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