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亂吃荔枝真的會致命!
02-10
吃荔枝有講究,否則後果可能很嚴重。
文 | 王晨光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惠州一絕》荔枝是個好東西,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機緣鍾愛荔枝——盲目性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僅不是享受,還會出人命。
吃荔枝「上火」的民間說法一直流傳,有些人食後就感覺不爽快。其癥狀描述各異:出汗、噁心、無力、頭暈,嚴重可造成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人們一直試圖搞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癥狀,以及荔枝有沒有蒙受「不白之冤」。最近真相終於水落石出。
事情源於印度Muzaffarpur地區一個長期令人困惑的現象。該地區每年1月到5月中旬,都會有很多兒童患上一種「腦病」。患兒輕則頭暈無力,重則抽搐死亡,且病死率高達40%。二十多年來,研究人員試圖從天氣、感染、寄生蟲等多種原因來解釋這種現象,均未成功。
包括流行病研究人員Yadav博士在內的研究人員深入這個地區,進行了連續兩年的「偵查」,梳理各種蛛絲馬跡之後,最終鎖定了「真兇」。他們首先排除了感染的可能,因為感染造成的癥狀和死亡,一般會伴有發熱和白細胞增多現象,多數患兒並未出現這些現象。其次,他們發現大多數兒童血糖過低,並且血糖越低的兒童死亡率越高。第三條線索來自於跟同行的交流。他們得知,一種在西印度群島的「牙買加嘔吐病」也有腦腫脹和抽搐等癥狀,於是開始懷疑「兇手」是降糖素(hypoglycin)。最終,在2015年的發病高峰期,他們在美國亞特蘭大疾控中心的幫助下,開發了一種檢測尿液中降糖素的方法,得以將「兇手」鎖定。兇手就是沒熟透的荔枝。人體內的葡萄糖不能長期維持自由狀態,需要轉變為糖原,更多地以其他能量形式儲存起來。當身體需要糖時,這些儲存起來的能量再通過糖異生所用轉變為糖。沒熟透的荔枝含有較高的降糖素,而降糖素的代謝產物不可逆地抑製糖異生。一旦糖異生被阻斷,細胞將不得不開始消耗糖原,而人體內葡萄糖和糖原的儲存是有限的。
大腦尤其偏愛糖,可以說大腦一刻不能無糖,但大腦不儲存糖,必須時刻靠血液供應。沒熟透的荔枝阻斷了糖的供應,就導致了兒童的「腦病」。知道了元兇,就容易理解不能空腹吃荔枝的道理,防範也就變得容易了:空腹血糖平衡靠糖異生來維持,如果這個過程不能進行,人體會很快消耗掉糖原,導致血糖降低到危險水平。所以,荔枝雖鮮美,但吃「三百」肯定太多。美味不僅要適量,而且要吃熟透的荔枝。一旦懷疑由於吃荔枝過量而造成了無力、頭暈和噁心等癥狀,不妨喝些含糖的飲料,看是否能緩解。古籍和現代中醫有多個方劑使用青荔枝或者荔枝核治療諸如疝氣或陰囊腫大,據說是因為荔枝核形狀像睾丸。《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氣滯、其實雙結而核肖睾丸,故其治癩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好笑之餘必須指出,青荔枝或者荔枝核恰恰富含降糖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藥物的同時,切記不要服用這類中藥,以避免因為血糖過低帶來的一系列健康問題。王晨光,生物學博士。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助理教授、托馬斯傑弗遜大學副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學研究、教學和抗腫瘤藥物研發。
首發「科學貓頭鷹」微信公眾號推薦閱讀:
※得了糖尿病,有活過10年的嗎?
※遠離糖尿病眼病,請為眼睛補充這3種營養素!
※手繪漫畫告訴你,糖尿病原來是這麼回事
※治癒嚴重糖尿病的新手段——胰島細胞移植
※糖尿病到底是如何引起的 怎樣更好的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