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什剎海畔,你不知道的故居逸事

從元代開始,什剎海的自然風光引得不少名人在這裡定居。

他們有的在湖邊安家,有的在衚衕深處築巢,要是能花一天的時間把這裡的故居走一遍,想必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今天給大家提供一條探訪名人故居的路線,從積水潭站開始,由西向東沿湖遊覽,穿過著名的定阜街和護國寺街,最後在平安里站結束。有時間,有心情,不妨選其中一段去走走看。

郭守敬紀念館

從積水潭站 C 口出來,不到一分鐘便走到了匯通祠內的郭守敬紀念館,探訪什剎海名人故居,這兒很適合做第一站。

引用侯仁之先生的說法,什剎海舊稱積水潭,如果沒有積水潭,很難有今天的北京城。當初建造元大都時,無論是城市的位置還是具體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到水的重要作用,從西部山區、河系匯聚而來的水,經積水潭進入京城,供應城中的用水需要。

舊時的什剎海,包括西海、後海、前海三個部分,如今基本上僅限於西海。在西海的西北邊緣上有一座種滿樹的小山,那便是郭守敬紀念館了。紀念館的館址是匯通祠,於明永樂年間起建,原名法華寺,後改匯通祠。上世紀七十年代因修地下鐵道,匯通祠被全部拆除,1988年得以重建,祠內被闢為郭守敬紀念館。

這裡算得上是什剎海地勢最高的地方,站在紀念館前俯瞰陽光下波光粼粼的西海,不遠處小橋卧波,林蔭掩映,特別愜意。

作為一個紀念館,嚴格來說郭守敬本人從未在此居住過,雖與「故居」二字無關,但要了解什剎海的歷史,首先你得知道誰是郭守敬。

他是元朝的著名水利專家、天文學家、儀器製造者,對元大都的水利建設是郭守敬對北京最大的貢獻,他不僅解決了元大都的生活用水問題,還完成了京杭運河最後的貫通,當時的積水潭是水路運輸的終點碼頭,元大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區。

不僅如此,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等多個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制訂出的《授時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1977 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 2012 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這位難得的天文學家,創製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儀器,包括簡儀、高表、渾天象、仰儀等,這些發明在你去往紀念館的路上都能看到,儀器書籍、成就事迹,紀念館將實物與歷史相對應,為你還原出一個豐富真實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積水潭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名,它是你了解這座城市與自然、歷史之間,不可或缺的第一環。

所以說,把這個紀念館當做故居遊覽線路的首展,是一個極好的開始。

地址:西城區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周二閉館)門票:免費開放,參觀需提前三天電話預約電話:010-83224626

宋慶齡故居

曾被周恩來總理讚譽是「國之瑰寶」的宋慶齡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亮點頗多,光是宅子本身就曾幾度易主,從今天這座秀麗的園林庭院內,細心的你可以找到不同時期、不同主人留下的痕迹。

追溯歷史,最早在此建宅的是康熙朝重臣納蘭明珠,如今還能在故居里看到明珠之子、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手植的明開夜合樹;乾隆年間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後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變身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因此在這裡有清朝遺留下來的箑亭、聽雨屋、瑰寶亭,充滿著中國園林式的雅緻。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想為宋慶齡在北京修建寓所,她以國事為重,一再遜謝。直到 1961 年周恩來總理將舊王府花園重新規劃,葺舊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兩層主樓作為宋慶齡的住宅,她自 1963 年喬遷於此,在此生活了 18 年,直到 1981 年去世。

遊走在宋慶齡故居是一種讓人身心愉悅的感受,院子里那座方便工作人員的孩子玩耍的小鞦韆,好玩的葡萄架子,以及那棵聞名遐邇由她命名的「鳳凰國槐」都還在,這裡既保留著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格,又融入西方別墅的特點,處處洋溢著祥和寧靜的氣氛。

當然,最不能錯過的自然是南邊的宋慶齡生平展,那裡展出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和實物,與孫中山先生的合影、「宋氏三姐妹」的合影等,從她的出生到離世,展廳回顧了她與中國命運緊密相聯的一生。實物展出里還有不少宋慶齡穿過的衣服與用過的器具,從中可以了解民國時期的風俗特色。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9:00-17:00,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門票:20元

醇親王府

從宋慶齡故居出來往左沒走幾步,就能看到醇親王府的大門。

說起醇親王府,在清朝史上可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最初醇王府位於宣武門內的太平湖東岸,光緒在那裡出生,後來當上了皇帝,原先的住所按慣例被稱為「潛龍邸」,家人就不能再在此居住,於是慈禧把什剎海的這座府邸賞給光緒的父親老醇親王,為方便區分,老醇親王府為「南府」,新醇親王府為「北府」。

讓人意外的是,在北府出生的溥儀最後也成了皇帝,於是「北府」又成為了潛龍邸,就在準備於中南海一帶再建一座新醇王府時,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被推翻,溥儀的家屬就此失去了喬遷新居的機會。因此醇親王府的地位十分榮耀,兩度「潛龍」,一度理政,三修府邸,類似的事情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

如今看來,醇親王府是現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被闢為國家宗教局,不對外開放,若路過這裡,只能在大門外看上幾眼,懷想在此出生的最後一位清朝皇帝,以及關於他與清朝最後的故事。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開放時間:現為國家宗教局,不對外開放

其實,相比什剎海旁名聲響亮的故居,更吸引你的也可能是衚衕里那些不起眼的四合院。這兒不會有人特意豎個牌子,告訴你誰曾經在這裡住過,那些衚衕深處的故居,只能憑藉過去的故事或口述,穿街走巷,親自探訪。

由於沒有人專門管理和維護,這裡反而更真實一些,但對於那些早已破敗、慘遭毀壞的困境,又會使人心生惋惜。走尋這些不放牌子提示、不被特意保護的名人故居,心中總是帶著一絲複雜矛盾的感情。

田間故居

與坐落在湖邊的故居不同,田間故居隱身在什剎海尋常人家的衚衕里,雖然離醇親王府不太遠,但要是不知道確切的門牌號,幾步路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田間,原名叫童天鑒,著名愛國詩人。18 歲的時候就出版了個人第一部詩集《未明集》,之所以筆名叫「田間」,是因為他一生里所有作品都與中國的土地,以及與這片黃土地上辛苦耕耘的農民緊密相連。22 歲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田間決定回國,在回國的船上巧遇郭沫若,志同道合的兩人聊得格外投緣,隨後田間搭乘擠滿難民的輪船前往武漢,那首在輪船上寫就的長詩《給戰鬥者》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詩篇上,戰士底墳場,會比奴隸底國家要溫暖,要明亮。」

這間故居,是他與夫人葛文靠自己的能力買下來的,據傳原先的主人是清宮裡的太監,院子里的那口大缸就是那時候留下來的。因為飽經文革的摧殘,這對夫婦與他們的孩子在這裡經歷了最沉重的歲月。田間的詩作一度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不少著名音樂家如洗星海、呂驥、馬可、李煥之等人都曾將他的詩作譜成歌曲。

去之前聽說田間的家屬還住在這裡,等親自去看時卻發現大門緊閉。不過沒關係,站在外面依舊能發現有意思的東西,故居的門屬於北京四合院宅門中典型的如意門,乍看低調樸素,仔細一瞧,上面的兩個門簪別緻地寫著「詩風」兩字,實在契合主人的性情。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38號開放時間:民居,不對外開放

馬海德故居

如果你知道馬海德這個人,相信你也會被他的故事所吸引。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 年出生於美國,1933 年取得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馬海德之所以與中國結緣,本是為了研究當時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沒想到自此永遠留在中國,直至去世。

在延安時期,馬海德曾是毛澤東的保健大夫,一直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1950 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具有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

作為那個年代的高富帥,馬海德還找到了一位漂亮的中國媳婦兒周蘇菲。想一想上世紀 40 年代,中國姑娘嫁給外國小伙兒,別說在延安了,整個中國都是件新鮮事!儘管遭到不少意料之中的反對,蘇菲還是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馬海德,婚後馬海德一直按陝北的叫法喚她「妹子」,這一叫就是 48 年。這一對兒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紅色戀人,不論情比金堅的愛情,還是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的事業,都讓後人動容不已。

1949 年,衛生部買下了後海北沿 24 號的一座小四合院作為馬海德夫婦與其他三戶人的住宅,不久三戶人家相繼搬走,這裡便成了馬海德一家獨門獨戶的小院。1988 年,馬海德病逝。1989 年,蘇菲捐資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致力於表彰、獎勵有關麻風病防冶的傑出人士。如今,基金會會長由馬海德的兒子周幼馬擔任,而基金會的地址,就在馬海德故居的這個小院里。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24號開放時間:民居,不對外開放

蕭軍故居

不少人知道蕭軍,是因為簫紅。不過,位於鴉兒衚衕 6 號的蕭軍故居和兩人的故事沒有什麼關係。蕭軍在搬來此地之前便與簫紅分手了,這所故居里只有關於蕭軍和他最後一任妻子王德芬的平凡生活。

蕭軍與王德芬的父親王蓬秋曾是好友,二人一見鍾情,但因為年齡足足差了一輪,遭到了父母的反對,在無人看好的前提下,這段閃電式的愛情足足持續了半個世紀。

故居所在的鴉兒衚衕,往前走幾步便是煙袋斜街了,衚衕里有不少漂亮的四合院和荒廢的老房子,還有一所小學,走在衚衕里能清新的聽見孩子們下課後的喧鬧聲,到了晚上,衚衕里的日式居酒屋開門營業,偶爾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外國人閃身進了酒吧。

在衚衕里兜兜轉轉了半天,苦尋6號門牌卻一直不見蹤影,直到看見一個警務工作站,正想習慣性地走過,不自覺掃了一眼旁邊的門牌號,正是6號!這才意識到,原來蕭軍的故居已經被改造成了工作站,大門緊鎖,想進去一睹故居真容的目標泡了湯。

若幸運的你在探訪蕭軍故居時正好有機會進去看看,記得找一個開在牆上的月牙形窟窿,那裡正是有名的「蝸蝸居」,當年蕭軍寫作的小屋。這個書房小得可憐,寬約一米,長不足二米,但正是這樣一個「夏暖冬涼」的地方,卻讓蕭軍喜歡得不得了,他在這裡先後完成了《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魯迅給蕭軍蕭紅信簡注釋錄》及《蕭軍近作》里收集的幾十篇散文和詩作。

地址:西城區鴉兒衚衕6號開放時間:警務工作站,不對外開放

張之洞故居

說起張之洞,不少人是認識的,在腐朽沒落的清末時期,有這麼一批愛國之士試圖挽救國家,其中就有他,對當時中國的紡織工業及交通、郵電、教育事業的發展,張之洞可謂功不可沒。

之洞晚年生活的地方,當時七十多歲的他奉旨調回京,擔任大學士及兼管學部的軍機大臣,還擔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大臣,因此有這樣佔地面積大,房間眾多的豪門宅院,也就不奇怪了。

要想進入宅子的前院,得先繞到白米斜街,如果你是從什剎海一側進,先看到的是後院,樓門上歐式風格的窗欞和木雕樓梯扶欄是當年的舊物,高大的照壁雖早已擺放於衚衕一角,但多少能看出當年的榮貴。

宅院面積不小,白米斜街11號院是府邸,7號院是張府花園。府邸門前石板鋪地,頗具大臣府第的富貴氣勢,不過現在院子里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翻蓋的房子,已經變成某單位的宿舍,只是廳堂的古樹,青磚月洞門,仔細觀察還是多少能從想像中復原當時的模樣。

地址:白米斜街11號開放時間:大雜院,可進入,注意別打擾在那裡生活的居民

郭沫若故居

這裡曾是清朝末年恭王府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後,先後變為蒙古駐華大使館、宋慶齡住所。1963年,自郭沫若搬到東側的中式四合院後,這兒便成了郭沫若晚年寫作、生活的地方,他在小院里度過了人生的最後15年。

四合院大門上的「郭沫若故居」五字,出自鄧穎超之手,紀念館把當年的會議室、秘書辦公室及家人的住房闢為各個展室,大致從文學、歷史和生平三個方面全方位地表現郭沫若的一生。

關於郭沫若,值得講述的地方太多,歷史上對他的褒貶之詞不少,本文不在此贅述,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參觀郭沫若的書房時,你可以仔細看看他的書桌,上面整齊地放著一摞封面無字的冊子,那是郭沫若抄寫的兒子們的日記。「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兩個兒子民英、世英被迫害致死,郭沫若內心的壓抑和痛苦可想而知,而那些日記本,正是表達一個父親對兒子們的無比想念。

另外,放在一旁的訪客留言也頗有樂趣,隨手一翻,你會發現不少訪客除了讚美郭沫若的文筆,還會由衷地讚歎他寫的字。

在紀念館內紅綠相間的中式迴廊里,擺放著郭沫若為各大著名勝地題字的牌匾的照片,包括現在的「故宮博物館」、「北海公園」、「中山公園」、「中國銀行」等等。原來那些讓人熟悉的字,都出自郭沫若先生呢!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門票:20元

恭王府

從郭沫若故居出來,步行 3 分鐘就能到達恭王府,如果你從未來過恭王府,建議還是另外安排一天的時間,好好逛一逛這座王府。

恭王府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王府,最早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府主中有兩位曾聲名顯赫,權傾一時。一位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一位是同治皇帝的議政王、恭親王奕?,當年就是他與慈禧太后聯盟贏得北京政變,幫助太后獲得垂簾聽政的大權,恭王府正是由於恭親王奕?的入住而得名。

因基本未受到太大的破壞,恭王府是現存王府中最精緻的一座,加上園林本身的設置精美,保存至今,堪稱經典。最有的逛的是後花園,西洋門、蝠池都是亮點,還有著名的福字,這裡絕對襯得上風水寶地的美名。

王府積演著歷史的年輪,蘊涵著清代王府文化的精深與璀璨,怪不得人們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在北京,要想要想強烈地對比貴族人家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了解滿清的貴族管理制度及其世襲制度,體驗王爺的奢華生活,沾天下第一的福氣,來恭王府,絕對是不二選擇。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8:00-17:00,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門票:40元

丁玲故居

大翔鳳衚衕,依著王府的北牆而建,從恭王府出來穿過衚衕,就能看到丁玲故居了。

丁玲是我國著名作家,早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經瞿秋白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不久完成《莎菲女士的日記》,後來創作了更為有名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其中《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斯大林文學獎」。

建國後,丁玲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主編等職。如今,大翔鳳衚衕里的故居成為了《民族文學》雜誌社,外面的櫥窗里放滿了他們的出版物。

故居很是乾淨清爽,青灰色的磚牆、朱漆大門,說不上氣派,但能看出維護狀況不錯。

有一點很不可思議,故居位於衚衕盡頭,後面就是熱鬧非凡的後海,但你只要不再往前走,僅僅停留在故居門前,就會感覺周圍出奇地安靜,彷彿有一層看不見的結界,把紛擾的世界擋在外面。也難怪當年丁玲把這裡當作她復出文壇的創作基地。

與北京的住處相比,丁玲在上海住處的經歷要更驚心動魄。1933 年,她在上海的家中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成為轟動文壇的一件大事;幸而隱藏在北京大翔鳳衚衕的這處故居,承載的是那段相對風平浪靜的歲月。

地址:西城區大翔鳳衚衕3號院開放時間:今為《民族文學》雜誌社,不對放開放

陳垣故居

與其說是走訪陳垣故居,借次良機拜訪一下輔仁大學的舊址,收穫更多。

陳垣先生是史上公認的史學大家,在中國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歷史文獻學領域有開創性的貢獻,被公認為世界級學者。上世紀30年代以後,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

同時,陳垣也是一位大教育家,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歷任輔仁大學校長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先生的故居位於興華衚衕13號,衚衕出口對面正是大名鼎鼎的輔仁大學舊址。而他的命運也與輔仁大學緊緊聯繫在一起。

任誰走過定阜街上的這所過去的輔仁大學,大概都是要駐足細看的。今天這所大學在高考志願表上已經沒有了,早在新中國成立後,它便與其他院校合併成為北京師範大學。但這一切絲毫沒有減少它的傳奇色彩。

在北京,一般高校都會把校址選在海淀區,而輔仁大學卻偏偏落戶風景如畫的後海。這裡曾是晚清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濤貝勒府,1925年羅馬教廷派要員來華,以16萬現大洋永租濤貝勒府,籌建大學,由此拉開輔仁大學的序幕。

這所大學雖身處前清王府中,實際卻受羅馬教皇的指令;奇怪的是,學校雖然強調中西合璧,但依然把論語定為校訓。輔仁大學在第二任校長陳垣的管理下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在短短27年的辦學歷史中,這裡培養出了11位中外科學學院院士。抗戰時期,輔仁大學成為北平唯一不掛日偽旗大學,在新中國的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輔仁大學舊址是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每每從它的面前經過,人們都會訝於它那座精緻的主樓,用漢白玉做成的須彌座,典雅的木製窗框,墩柱上的石獅,無不顯露著它過去的輝煌。

地址:西城區定阜街1號開放時間: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不對外開放

慶親王府

從輔仁大學舊址沿著定阜街往前走不多久,就能到達慶親王府。

說起這條定阜街也是有點來歷。明永樂初年,徐達之子徐增壽被追封為定國公,其子襲定國公爵,將府第建於此,於是街以府稱,清代稱定府樓街,民國時期稱定阜大街,1965年改此名。

定阜街3號的這所宅第原來屬於道光朝大學士琦善,後來由於害清朝割讓香港被革職。待到奕劻遷入後,王府按規制改建,他本人也於1894年晉陞慶親王。

現在的慶王府被北京衛戍區後勤部佔用,裡面住著不少軍隊幹部,並沒有作為一個正式的景點對外開放,要不是外面豎著一個牌子標明慶親王府,估計路過的人們壓根不會意識到,這裡曾是顯赫的王府。

地址:西城區定阜街3號開放時間:現為北京衛戍區後勤部,不對外開放

梅蘭芳紀念館

說起這條長約600米的護國寺街,可算得上當時的明星一條街了。

最開始,護國寺街稱崇國寺街,因寺而得名;崇國寺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年間因更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民間便簡稱「護國寺」,街亦隨寺改名為護國寺街。護國寺街值得看的東西不少,除了梅蘭芳故居,還有人民劇場和護國寺小吃店。

這所故居,陪伴梅蘭芳度過了人生的最後10年,標準的四合院里,有不少圖片和文字資料,詳細的介紹了梅蘭芳一生的藝術生活;內院東房裡,陳列著梅蘭芳使用過的部分戲裝與道具,其中就有那件著名的《霸王別姬》戲服:魚鱗甲、女鳳斗篷和如意冠。

沉下心認真看,你還會發現一些京劇知識,梅蘭芳創造的身段手勢等示意圖,都是很珍貴的學習資料。

在他的故居里,你會收穫一個多才多藝的梅蘭芳。先生不僅戲唱得好,中國畫也很有造詣,四合院里有一個展廳專門展示他的畫作其中一幅名為《天女散花》的國畫更是引人注目。

地址: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門票:10元

蔡鍔故居

位於棉花衚衕66號的蔡鍔故居,與其他開發成紀念館的故居相比,顯得毫不起眼。

既沒有上馬石,也沒有像田間故居那樣的門墩兒,簡樸至極,就像一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老房子。但難得的是這裡基本保持了舊觀,寓居於內的居民也早已對蔡鍔以前住在這裡習以為常。

1913年至1915年,蔡鍔在此蟄居了兩年,雖「京緣不深」,但這段時間卻是他命運中最跌宕起伏的兩年。在這裡,他經歷了被袁世凱軟禁的荒唐歲月。

蔡鍔的故居門前有兩顆鬱鬱蔥蔥的老槐樹,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見證了不少院子里的人和事,其中最動人的,莫過於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上世紀初有一部電影《知音》講述的就是兩人在蔡鍔寄居北京時的愛情故事。只可惜蔡鍔只活了34年,再回想起小鳳仙的那段「誰識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院落里,高山流水的琴聲似乎還在哀怨流轉。

地址:西城區棉花衚衕66號 開放時間:大雜院,可進入,注意別打擾在那裡生活的居民

老舍故居

或許你會覺得很奇怪,老舍故居不是在東城區的豐富衚衕里嗎?離蔡鍔故居一點不近呀。但這裡要提到的,其實是老舍在北京的另一處故居,位於新街口南大街小楊家衚衕8號,一個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現在稱作老舍舊居。

儘管知名度遠不及豐富衚衕里的故居,且這裡的大門緊閉,已幾度易主,站在門前,你根本沒法看到老舍童年時期生活的室內環境。但是外面的環境依然相似,從老舍先生的多部作品中,如《正紅旗下》、《四世同堂》等都有對小院和這條衚衕及周邊環境的描寫,能看得出這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小人物自述》中他就曾寫下「院子東西長,南北窄,地勢很低,每逢下了大雨,院中便積滿了水。」《寶地》中曾述「每逢伏天夜裡下暴雨的時節,我們就都要坐到天明,以免屋頂突然塌了下來,同歸於盡。」

老舍先生還曾把小羊圈衚衕(小楊家衚衕的舊名)比喻成一個葫蘆,「葫蘆胸」是個圓圈,周圍住了六七戶人家,5號院(當時的小羊圈衚衕5號即現在的小楊家衚衕8號)就在「胸」的南頭。

從大楊家衚衕到小楊家衚衕,你要拐不少彎,你會看到不少房子,這也算是北京衚衕的一個特色,每一處環境都會成就不同的人。當人們還在追逐老舍成名後的環境時,我們已經從衚衕旮旯里尋著到了他成長的最初足跡。

地址: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小楊家衚衕8號開放時間:民居,不對外開放

曾在後海兩岸居住的名人實在太多了,不少集中在上世紀 50 年代到 80 年代,住所之間雖然相隔不遠,然而主人的際遇卻各不相同。一路走下來,你或許也會像我們一樣感慨唏噓。

除了這些「隱秘著」的故居之外,北京還有很多更著名的故居和數不清的其他好玩的。如果感興趣的話不妨去我們的 「窮游錦囊」App 里看看我們的《北京》錦囊,除了那些一直呆在那裡的景點和餐廳,還有很多豐富的活動可以充實你的生活。

文:窮游錦囊作者 李慧婷elise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李寶如: 論北京陳式太極拳的發展軌跡
北京哪裡的炒肝最好吃?
2016,上海經濟增速為何反超北京?
北京每種小吃最出名的店號在哪兒?
在哪裡吃到地道的北京早點?

TAG:北京 | 旅行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