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滴滴拼車怎麼做的更好?為了回答俞軍的問題,我做了幾件小事兒。

前幾天看到產品大神俞軍在網上提出了3個問題:

1. 如何讓用戶更多地使用拼車功能?

2. 什麼樣的人會當網約車司機?

3. 同理心是天賦還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

正好我是滴滴快車的高頻用戶,每年2萬塊錢用於滴滴快車。又是一個PM,所以就對第一個問題特別感興趣。

由於我不是拼車的用戶,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持續的打拚車用於通勤。總結出幾個典型的問題,又結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寫了一條相對粗糙的答案。

過程中的發現:

1. 司機對於拼車的痛點主要是:繞路問題、遲到問題、操作成本提升、扣點比例高帶來的心理不平衡。

2. 乘客對拼車的痛點主要是:傻X乘客不守時、繞路時間成本、原快車用戶體驗下降(個人視角)。

進一步的思考:

快車是一個供需兩端+區域化的模型,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思考如下:

  1. 供給側,最小單位從整車變成了座位,供給倍增,而路線規劃合理的話,單位成本是降低的。
  2. 需求側是並單邏輯,高頻並單才能work,所以需求側的並發很重要,但不是絕對。因為可以用優惠的方式刺激培養沉澱。但需要保證供給車輛在高頻區的投放數量。所以此處的計算、預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有區域分級的話,應該有類似於穩定高頻區、偶發高頻區、穩定中頻區的劃分。

滴滴在路線規劃和調度上已經深耕了數年,理論上問題不大。而用戶側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呢?

洞察一:用戶心智重塑。早年沒有滴滴的時候大家要從家裡走到路上攔車,但是出行市場用百億現金建立了一個新的認知,就是「坐等模式」,用戶被培養的很懶。從出行矛盾來看,主要是不守規矩的人帶來的麻煩。在我看來,應該針對拼車用戶群培養一種類似於「豪華版巴士」的心智,而非「簡配版快車」,本質上是用戶群切分的問題,吸引不想擠公交又不能長期打快車的人群使用。俞軍新三條提到的新體驗和舊體驗的關係,我認為是相對的,應該做增量體驗,而非省錢帶來的體驗下降。從商業上而言,司機的空駛率降低,平台和司機的小時收入都能增長。

P.S. 不知道拼車取消訂單和乘客遲到是不是正相關關係。

洞察二:用戶能否在平台沉澱下泛關係和數字資產,強化拼車的氛圍和需求。為什麼會有這個判斷,通勤是上班族的高發期,上下班就是兩點一線的選擇,固定人群之間會增加拼成率。這一點需要去進一步驗證。

隨後我把幾個想法扔到了馬力的小密圈裡(t.xiaomiquan.com/vrn6AI),得到了滴滴PM的回復,同時在今天北京地區拼車升級成固定站點模式,和之前的洞察不謀而合,感謝馬力提供的小密圈帶來的討論機會。歡迎加入共同討論,很有價值的圈子。

核心指標應該是:規模、拼成率、頻次、留存。

進一步的猜想:

拼車能否投入更好的車,然後做分層(拼車價格專車體驗?),用更好的體驗來消除快車體驗下降的問題,同時為平台和司機帶來收益上的增量,進一步釋放生產力。

推薦閱讀:

你說與其在北京拼拼拼,不如回家當老師!真的是這樣嗎?
滴滴優享訂單爆髮式增長,而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出行未來
嘀嘀打車為什麼將補貼短暫調為 5 元後,又迅速調至 12-20 元?
滴滴打車還不清真
滴滴裁員一半不準確,可能超過60%

TAG: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