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Burland與比薩斜塔

在現代岩土工程學科發展以前,很多人都想不通比薩斜塔為什麼會傾斜。多數人直觀地認為原因是當時沒有精確的控制手段,施工時沒控制好重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帝國理工學院任職的John Burland 教授接手了比薩斜塔的扶正項目的時候,給出了答案:地基是不穩定的。

在歐洲的岩土界,John Burland可謂鼎鼎大名。1967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並完成博士學位,師從KennethH. Roscoe教授,Burland 對於極限狀態土力學和重塑土的修正劍橋本構模型有較深的研究。在這二十多年扶正斜塔的生涯里,他早已視比薩斜塔為自己的生命。現已81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課堂上,時不時地講述自己與斜塔的故事。

什麼叫不穩定?下圖就是地球上每一個理工科學生都在課堂上看過的示意圖。凡是出現了擾動但系統不能提供足夠回復力的狀態就是不穩定。

很多人小時候玩過一個遊戲,在木桌子上把中國象棋壘起來,最高時候能壘到三十二個。但是假如在皮椅子上壘棋子,最多不會超過十個。儘管皮椅子也是一個平面。

在桌子上壘象棋的時候,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圓柱。即便有一陣風吹來,將圓柱的重心往一側傾倒,但是與此同時傾倒方向一側的底部壓強變大,變大的支撐應力能夠提供一個彎矩將圓柱複位,整個系統處於穩定性很好的狀態。但是在皮椅子上,一旦重心偏移,底部沒有足夠的反饋力,因而會加速重心偏移,最終失穩。

比薩斜塔的地基,就是我們的皮椅子。如果不採取措施,它的失穩是遲早的。

在1820年波特蘭水泥發明以前,全世界沒人關心地基失穩的問題——因為壓根就不會發生。「棍子」形狀的建築是現代建築材料發展的產物。

我國著名古建築滕王閣高度達57m,可以說是古代建築的巔峰作品,但是其建築面積達到了13000多平方米。遠遠看去,也不過是一個「矮胖子」 。滕王閣的材料也是木材為主,這樣的建築對於地基壓強當然很小,也就並沒有 「地基沉降失穩」 之類的問題需要考慮。普通百姓住的平房就更不在考慮之列了。

但是比薩斜塔是個特例。通體石材,高度53.5米,重量達到了14500噸——相當於一艘小型航母。它的底面積只有可憐的285平米——比半個籃球場略多一些,壓強達到了480千帕,基礎埋深還不到5米,又建在了軟土地基上。還有那一直為世人稱讚的圓形地基也是為其傾斜埋下了禍根。

在現代工程師眼裡,比薩塔不傾斜才能算得上是 「奇蹟」——畢竟實在找不到讓它保持穩定的理由。七十年代Burland團隊接手這個項目的時候,面對的是加速的向南傾斜,一萬多噸的重量,接近於地表的地下水位和海相沉積物這些課題。要說什麼有利條件,只能是先前義大利人做出的一些「努力」經驗了——譬如1934年臭名昭著的注水泥事件:政府一聲令下,90噸水泥被注入了斜塔的地基,最後得到的唯一結果是加速了塔的傾斜並遭到了民眾譴責。

Burland接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短期內暫緩傾斜的速度。

第一個臨時方案就是在左右加鋼支撐,猶如保護颱風前的小樹那樣,這個方案實行起來倒也容易,成本也低,但是提出不久就被政府否決了——比薩斜塔是當地每年重要的旅遊收入來源,無論是加支撐還是在後側拉鋼索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都有礙觀光。要知道斜塔就是比薩人的半條命,要讓斜塔變醜簡直無法容忍。

另一個方案就是在北側挖開基礎後打樁並且連接樁和基礎。這似乎聽起來不錯,但是施工難度光想想就高得可怕——這就像你給一個80歲本來就站不穩的老頭穿鞋,可能還沒穿好老頭就訛在你身上了。

最終想出的辦法是用鋼絲箍住塔身,提高塔本身的剛度來暫緩傾斜,同時也緩解了塔內部的開裂現象——但僅僅是暫緩。

一轉眼到了九十年代初,義大利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1993年雨季連續的暴雨,塔的傾斜達到了歷史巔峰——塔頂偏移相比1911年多出了整整120mm,塔頂總體偏移到了五米多。這一切似乎在預示著這座塔將挺不過這個世紀了。

於是扶正計劃開始了。

Burland首先想到的是在北側——傾斜方向的另一側壓重塊。於是從1993年開始,六百多噸石塊被陸陸續續地堆積到了斜塔的北側。畢竟大力出奇蹟,僅僅過了一年零四個月,塔的傾斜居然停止了。就當Burland輕舒一口氣的時候,團隊內部就出現了分歧,其中一個核心分歧就是如果時間一長,將來有一天要是我們把這600多噸的壓重撤離(總不能一直壓下去吧),比薩斜塔是和現在一樣安然無恙呢還是「嗖」 地一下彈回去了?要知道,重壓下面的黏土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蠕變,其彈性和強度會越來越強,要是到時候真的回彈,這是十分危險的。於是1994年中旬,團隊在深思熟慮中又推出了一個新的方案——用十根錨桿連接北側基礎深入地下,來代替原來的壓重。

顯然無論從美觀角度還是經濟角度,錨桿都要好一些。大家一致通過,並且迅速開展了施工。

然後果不其然地,災難發生了。

1995年9月在比薩斜塔的歷史上稱之為 「黑九月「,這也是Burland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時,工程師們計劃把40m長的錨桿深入地下。但是比薩地區過高的地下水位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在北側開挖基礎後,為了控制住地下水,施工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液氮冷凍。其實液氮冷凍技術在岩土工程中很早被發明了,但是應用不多。很快,液氮將斜塔的整個地基全部冷凍了起來,地下水的問題終於解決了!

但是萬萬沒想到,水結冰後體積會膨脹,地基發生了可怕的拱起。冷凍一結束,在塔的基礎和土體之間的冰立刻融化形成了縫隙。整座斜塔立即發生了下沉,同時傾斜度急劇增大,塔的內部也開始開裂。

Burland回憶,當時已經沒人關心如何安裝錨桿了,他自己本人也像是做夢一樣。

團隊緊急地中止了錨桿的安裝,隨後又緊急抽調三百噸的重石,壓在了塔的北側,這樣一來總壓重達到了900噸之巨,終於緩了下來。

Burland躲過一劫。

要是斜塔倒了,別的地方不敢說,但他至少成為了比薩的歷史罪人。

隨後的兩年,委員會經過兩次解散和重組。期間有不斷的討論,方案也一改再改。事實上從90年代開始,義大利政府早已公開向全球徵集方案扶正斜塔,但是幾乎沒有讓人中意的。

正當Burland一籌莫展的時候,只有在雞湯文中才會出現的片段戲劇般地出現了:一個義大利九歲小孩子的繪畫激發了他的靈感。

1998年,永久扶正的方案—— 「把斜塔北側的土給掏掉「確定了,這也是最後Burland成功的關鍵。說來也好笑,這個辦法早在1962年工程界就有人提了出來,但由於」看上去過於低端「,根本沒人把它當回事。

斜鑽孔掏土的方式產生了奇效,斜塔開始被緩慢扶正。

2001年,斜塔被扶正了38厘米,終於挺進了新千年,再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這之後的十年里,斜塔又被扶正了2.5厘米。樂觀地估計這座輝煌的建築還能再挺三百年。

此時的Burland已是兩鬢斑白。世人皆知這座斜塔,卻不知其背後無數精英澆灌的心血。

John Burland一生中帶過了無數本科生和研究生,現在早已退休十多年。在校園裡,任何一個普通的學生去找他答疑,他都會微笑地解答並詢問學生的名字。

也有許多土木系的學生找他要簽字。

畢竟在許多岩土人眼裡,他就是英雄。


推薦閱讀:

岩土數值軟體的目前的現狀和發展是怎樣的?
結構力學中線彈性體系下桿件的內力由什麼引起?
清華的二校門還能保持多久?
感覺鐵路橋樑大多是簡支梁,而公路橋一般連續梁,是錯覺還是真是這樣設計的?
十年後,作為工程師還能畫得動圖嗎?

TAG:岩土 | 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