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儀文之禮——祭祀鬼神

原創 2017-04-11 翻騰四海 四海書齋

儀文之禮——祭祀鬼神

【「禮」的字面含義】

【禮字認起來容易,其豐富的內涵理解起來卻很難。】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又「示,神事也。」「示」意味著天地神明用各種現象給人以啟示,讓人們以此來判斷吉凶禍福。所以,漢字中凡是與天地鬼神相關的字,都有「示」字旁,如禮、祀、祭、社、祈、祖、宗等等。

  豊,是一種祭祀時所用的器物。

  履,本義是鞋。鞋,足之所依,所以履又引申為依,表示依照而行的意思,如履行一詞。

  綜上所述,禮便是人們祭祀鬼神以求福時所要依照施行的程序規範,這是它最初的本義。

  【祭鬼之禮】

  人死曰鬼,先祖死去,後人都要時時祭祀,所以古人所祭的「鬼」專指死去的先人,而今天我們提到「鬼」主要側重於它不可知的嚇人的那方面含義。《論語》中涉及祭祀鬼神的章節有很多。

  0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一個人祭祀自己的祖宗是應該的,但是你去祭祀別人的祖宗,這不就是諂媚嗎?古人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淫,過也。

  義者,宜也。義即是所當為之事,見所當為之事而不為,便是無勇。今天常說的見義勇為就出自這裡。

0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祭祖也。《禮記》上記載: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賜以重祭。命魯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以郊禘之禮樂以祀周公。這裡的「禘」當是指魯國在太廟祭周公。

  孔子為什麼不欲觀之呢?關鍵在於「自既灌而往」這幾個字。

  禘,大祭也。完成這一禮儀要耗時數日,灌是禘祭中較早的一個環節,將鬯(音唱,一種植物)酒灑於白茅之上,酒味滲入淵泉,使九泉之下的祖先聞到酒味之後來到太廟受享。然後,再奉上牛羊等犧牲,把「屍」請進太廟。屍不是屍體,而是一個人,等待祖先靈魂附在「屍」的身上,享受牛羊。接下來,助祭的卿大夫排隊走進太廟,行饋食之禮。

  在「灌」這一環節完成之前,卿大夫要守護著「屍」,在太廟之外等候。因為完成灌之前的所有環節要耗時三天,依禮,這三天卿大夫都要「宿於公所」,而這些人為了偷懶,等到「既灌」之後,才從自己家裡出發,前往太廟。往,即是前往太廟。孔子之所以不欲觀之,就是因為這些卿大夫對祖先毫無尊敬,怠慢無禮,可見禘禮的其他環節也是一塌糊塗,草草了事,所以孔子不想去看。孔子還後面說:

  0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所謂的「為禮不敬」大概就是指這裡的「自既灌而往」,孔子反問「吾何以觀之哉」,言下之意便是「吾不欲觀之矣」,0310與0326兩章當合而觀之。

 0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或,不定代詞,某人。大概日久年深,該弟子已記不清提問者到底是誰了,所以只記作了「或」。

  之於天下:A之於B,是一種固定結構。就是A面對B,A處理與B之間的關係。此處,知其說者之於天下,即了解禘的人面對天下的人和事。如:君子之於天下也,義之與比。即是君子面對天下的人和事,處理與天下的人和事之間的關係。

  其如示諸斯乎:諸,之於。斯,掌也。示天下於其掌中,說明就擺在手掌之中,容易知曉。孔子答曰不知。其實,從後面的話里可以看出,孔子是知道的,但他為什麼說不知道呢?不明白孔子是用意何在。

  1014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儺,古人以為瘟疫疾病是由疫鬼造成的,儺即是驅除疫鬼的一種儀式。

  阼階,東邊的台階。

  【祭神之禮】

  神,靈也。陰陽不測之謂神。古人認為天地山川、日月風雨、以至五穀等等,凡是與人類生活關係重大,同時又變幻莫測,超出了人的理解和控制範圍的,皆稱之為神。

030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一種祭禮之名。

  曾,竟也,乃也,連詞,錶轉折。

  孔子為何對冉有說「女不能救與」呢?有危險才會談及救,季氏旅於泰山,有什麼危險呢?古人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日常所言所行僭越違禮,時間久了必然會招致禍端,危及其身。後來季氏家臣陽虎做亂,囚禁季桓子,脅迫三桓專魯國之政,便是無禮則危的證明。

  依禮,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旅於泰山,便是祭泰山之神,這是天子才有資格去做的事,而季氏區區一個大夫,如此肆意妄為,違禮孰甚?

  所謂「神不享非禮」,季氏祭祀泰山之神便屬非禮,即便季氏再恭敬,祭品再豐盛,牛羊再肥壯,泰山之神也不會受享,也不會給你賜福的。在前面0304一章中,林放尚且問過孔子何為禮之本,泰山之神難道還比不上林放,不知道你季氏旅泰山是非禮之舉嗎?所以,孔子說「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07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病,疾甚曰病。子疾病便是孔子的病情突然加重。

  禱,告事求福。請禱,即是請神賜福,以使孔子早日康復。

  有諸,有之乎。

  祇,神也,讀作齊。天神曰神,地神曰祇。上下神祇,泛指天上地下的諸神。

  誄,音磊,謚也。相當於今天的悼詞。讄,音磊,禱也,累功德以求福。施於生者以求福叫讄,施於死者以作謚叫誄。這裡的誄應當作讄。

  孔子生病了,這一天病情突然加重,子路就舉行了一個小的祈禱儀式,向上下神祇求福,讓孔子快點好起來。孔子知道後就問子路,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孔子也說,我和你一樣,在心裡祈禱很久了。

  0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如在,祭祀祖先時畢恭畢敬,不敢稍有怠慢,就像先人正在眼前,即所謂的「事死如事生」。

  祭神如神在,祭祀百神時也是恭敬如一,就像神靈就在眼前一樣。

  與,參與。孔子為大夫,公務繁忙,沒有時間親自參加祭祀,使人代替自己。所以說,吾不與祭,就像沒有祭祀一樣,不能把自己的哀思敬穆之情表達出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有人根據這句話,就說孔子不信鬼神,是無神論者。如在,即如同神存在一樣。如同存在一樣,那實際上就是不存在嘍。其實,此「在」非存在之在,而是處在之在,在眼前之意。事死如事生,祖先雖已死,但祭祀之時,一樣要虔誠恭敬,如同就在自己眼前。這兩句話只是表明孔子祭祀時的恭敬肅穆的態度,並非是要表明孔子對鬼神有無的態度。而且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證據?《論語》中談論鬼神的章節,均可作為證據!

  而且,「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兩句話並非是孔子所言,而是弟子的記錄。或許弟子一直在孔子身邊,通過長久的觀察發現,每當老師祭祖或是祭神時,態度都很恭敬,如同祖先和神明就在眼前一樣,所以就記下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八個字。

11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社,土神。稷,為五穀之長,為穀神。稷到底是指什麼作物,今天已無法確定,有的說是指高粱,有的說是指粟,也有的說是不粘的黍。其實,五穀到底是指哪五穀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不過在春秋時的中原地區,稷肯定指的是單獨一種農作物。其實兄弟自己只認識小米和高粱。什麼粟啊,粘的黍和不粘的黍啊,把這些糧食放到兄弟面前,我也分不出來,我想各位多半和兄弟一樣吧。

  《白虎通》上說: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所以立社立稷以祭之。

  因此社、稷又是指祭祀土神和穀神的場所。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大夫都要立社稷。

  因為土地糧食為立國之根本,所以又用社稷一詞代指江山、國家。

【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其中的「社」就是祭祀土神的場所,大概類似於土地廟,後來發展為舉行公共活動的場所。】

0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問社:依據後面宰我的回答,「哀公問社」當是問社前所植的是什麼樹。

  夏後氏:夏商周三代,稱商、周為殷人和周人,為什麼稱夏為夏後氏而不是夏人呢?《白虎通》的解釋是:夏以揖讓受禪為君,故褒之稱後。後,君也。又重其世,故氏系之也。殷、周以干戈取天下,故貶稱人也。

  說,讀作稅,說服、遊說。

  咎,罪也。

  周代之禮,在社前種植栗樹,為的是使民心存敬畏,以至時時戰慄。孔子聽聞之後,就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三句話的意思,用一句白話來解釋就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不要再追究了。言下之意,周人以栗,確實有些不妥。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一個真正讀懂《道德經》、《史記》、《論語》、《資治通鑒》之類的書籍會到處宣揚自己讀過這些書嗎?
如何理解"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怎麼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句話?
「非脩脯無從得食」中脩脯是指什麼?
論語----為什麼孔子認為顏回「回也其庶乎」,而子貢「不受命」?

TAG:孔子 | 论语书籍 |